曹 夢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修行本起經(jīng)》代詞探析
曹 夢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修行本起經(jīng)》的代詞共37個,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三類,其中雙音節(jié)居多,體現(xiàn)了東漢詞匯雙音化趨勢。通過對其代詞的考察可知,《修行本起經(jīng)》中的代詞一方面保留了許多上古漢語舊有代詞;另一方面也在其基礎(chǔ)上衍生出大量新生代詞,這反映出東漢在漢語史上處于過渡期的語言特點。
修行本起經(jīng);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
《修行本起經(jīng)》二卷是由東漢竺大力,康孟詳所共譯的,記述了釋迦牟尼的誕生、成長、學道、出家、修行、悟道等一系列的傳說故事,其語言通俗,具有較強的口語性,特點鮮明,尤其是其中的代詞,不僅數(shù)量眾多、類別齊全,而且還反映了東漢其作為上承上古、下啟中古的過渡期的語言特點,是研究東漢代詞特征的好材料。因而,本文將以《修行本起經(jīng)》為考察對象,對其中的代詞進行窮盡性的描寫,以求管中窺豹,初步揭示東漢時期的代詞系統(tǒng),探討先秦至兩漢代詞系統(tǒng)的變化發(fā)展,以及研究其中所折射出來的上古至中古的代詞系統(tǒng)所演變的趨勢。
(一)《修行本起經(jīng)》中第一人稱代詞分布
《修行本起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第一人稱代詞除了先秦漢語里已有的“我、吾、”兩個第一人稱外,還出現(xiàn)了“吾等、我等”這兩個新形式?!拔?、吾”可看成第一人稱的單數(shù)形式,“吾等、我等”可看成第一人稱的復數(shù)形式。其中,“我”在書中共出現(xiàn)50 次,“吾”共出現(xiàn)35次,“余”共出現(xiàn)1次,“吾等”共出現(xiàn)3次,“我等”共出現(xiàn)1次。
1.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的分布
《修行本起經(jīng)》中第一人稱“我”共出現(xiàn)50次,在文中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和兼語。其中,作主語14次。如:
(1)而我更天地成壞者,不可稱載也。
“我”作賓語共19次,“我”作賓語用法比較豐富,既可作動詞的一般賓語,也可作動詞的間接賓語,還可以用作句中介詞的賓語。如:
(2)仁者慈愍我,唯賜求所愿。(VO)
(3)今汝施我草,十方皆吉祥。(VO1O2)
(4)此必有佛,於我無疑。(Prep.+O)
例(2)“我”作動詞的一般賓語,例(3)作動詞“施”的間接賓語,例(4)作介詞的賓語,形成介賓短語。
“我”作定語共10次,如:
(5)頭髻墮地,人奪我蓋,是故驚覺。
“我”作兼語共7次,如:
(6)騫特送我出,得道不忘汝。
例(6)中的“我”作前一動詞的賓語,同時也作后一動詞的主語,其結(jié)構(gòu)為“V1+兼+V2”。
可見,“我”在句子中充當句子成分是自由的。
2.第一人稱單數(shù)“吾”的分布
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吾”作第一人稱代詞共出現(xiàn)34次。其中,絕大多數(shù)作主語,共25次。如:
(1)吾獨欲反其原故,自勉而特出。
作定語共6次。如:
(2)五夢者應(yīng)吾身耳。
作兼語共3次。如:
(3)坐汝令吾憂耳。(VOA)
(4)以是之故,令吾憂戚。(VOA)
(5)以吾所見。(VOV)
可見,“吾”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絕大多數(shù)時作主語,輔之作定語和兼語,且沒有作賓語的例子。
因此,對比《修行本起經(jīng)》中“我”、“吾”兩個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兩個不同:一是使用頻率的不同?!拔摇痹凇缎扌斜酒鸾?jīng)》中共使用50次,而“吾”使用了35次,“吾”相對于“我”的使用頻率就稍低。二是在句子中充當句子成分的情況不同。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我”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和兼語,可在各種條件下,作第一人稱代詞使用;而“吾”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只能作主語、定語和兼語,不作賓語。
3.第一人稱復數(shù)“我等”“吾等”的分布
“我等”、“吾等”猶“我們”,作代詞使用。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我等”共出現(xiàn)1次,作主語。例:
(1)我等好潔,年在盛時,愿得晨起夜寐供侍左右。
“吾等”共出現(xiàn)3次,作主語2次,例:
(2)吾等神足,石壁皆過。
(3)吾等自往壞菩薩道意。
作兼語1次,例:
(4)是其威神,令吾等失神足。
對比先秦以前的第一人稱代詞系統(tǒng),都是以單音節(jié)為主,但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已出現(xiàn)“我等”“吾等”這樣新形式的雙音節(jié)第一人稱代詞,可見,東漢時期詞匯的雙音節(jié)化已滲透到代詞系統(tǒng)中。
(二)《修行本起經(jīng)》中第二人稱代詞分布
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第二人稱代詞共有7個,分別是“爾”、“汝”、“卿”、“汝等”、“汝曹”、“汝輩”、“卿曹”。
1.第二人稱單數(shù)“爾”“汝”“卿”分布
其中,“爾”共出現(xiàn)3次,分別作主語2次,作兼語1次。如:
(1)爾乃得前。
(2)爾乃為之。
(3)為爾娶妻。
“汝”共出現(xiàn)25次,作主語17次,如:
(4)汝能為怛薩阿竭,說本起乎?
作賓語4次,如:
(5)父言聞諸國王來求索汝。
作定語2次,如:
(6)今汝福地何如佛,於是可知誰得勝。
(7)怒畏想盡故坐斯,意定必解壞汝軍。
作兼語1次,如:
(8)坐汝令吾憂耳。
“卿”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5次,作主語1次,作賓語1次,作定語3次。如:
(9)此非為人大力魔王耳,卿不能制。
(10)此華便可得,不者錢還卿。
(11)吾為太子,娉取卿女。
2.第二人稱復數(shù)“汝等”“汝曹”“汝輩”“卿曹”分布
“汝等”共出現(xiàn)4次,作主語3次,作同位賓語1次。例子如下:
(1)汝等見此供設(shè)嚴好光目者不?
(2)世用兵器動人心,而我以汝等眾生。
“汝曹”“汝輩”“卿曹”各出現(xiàn)1次,并都作主語。
(3)今汝曹等,未離勤苦。
(4)汝輩亂人道意,不計非常。
(5)卿曹今差次令數(shù)滿五人,共追侍太子。
(三)《修行本起經(jīng)》中第三人稱代詞的分布
在上古漢語的代詞系統(tǒng)中,第三人稱代詞有“厥、之、其、彼”四個。其中,“之、其、彼”在上古許多文獻中,既可是第三人稱代詞也可是指示代詞,而且許多時候難以區(qū)別。有學者指出,先秦漢語中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大多數(shù)第三人稱代詞是由指示代詞轉(zhuǎn)化而來。
據(jù)筆者對《修行本起經(jīng)》中第三人稱代詞的考察,“之”和“其”兩個代詞,在大多數(shù)語境中既可理解為第三人稱代詞也可理解為指示代詞,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將其理解為指示代詞更為穩(wěn)妥。而真正意義上出現(xiàn)的第三人稱代詞只有“彼”1個,并且僅有1例,如:
(1)太子嘆曰:“吾處富貴,極世所珍……亦當有病,與彼何異?!?/p>
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此句中的“彼”為第三人稱代詞,義為“他”,可以說是嚴格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
雖然“彼”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5次,但其中有4例都是作指示代詞使用,而它作第三人稱代詞僅有1例??梢?,有研究者提出“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與第一、二人稱代詞相比較,沒有后者發(fā)達,特別是隋唐以前”[1]的這一觀點,還是能讓人信服的。
(四)《修行本起經(jīng)》中反身代詞的分布
反身代詞又叫己稱代詞、復指代詞等。在先秦漢語中,主要有“己、身、躬、自”等。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只出現(xiàn)了“己”、“自”“吾身”這三個反身代詞。其中,“己”共出現(xiàn)4次,如:
(1)虛心樂靜,無為無欲。損己布施,至誠守戒。
(2)瞻愍人民類,亦如己赤子。
(3)梵志惶怖,答太子言,六十四種,己所未聞。
(4)一切無常,皆化非真。榮少苦多,身非己有。
在這4例中,例(1)(2)(4)中的“己”作賓語,例(3)中的“己”作主語。
“自”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71次,但僅有15例可看作為反身代詞,且都作主語。如:
(5)吾獨欲反其原故,自勉而特出。
(6)阿夷自抑制,即便說偈言。
其余56例不應(yīng)看為反身代詞,如:
(7)諸漏已盡,意解無垢,眾智自在。
(8)地中伏藏,悉自發(fā)出。
其實,“自”是否為反身代詞,一直以來都存有爭議。楊伯峻,何樂士兩位先生就認為它“雖然也是表示己身,卻以代詞的意義作副詞用,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面,它既不能作主語,縱使從句意來說是動詞賓語,也一樣在動詞前,如‘自暴自棄’,所以不列在代詞內(nèi)?!盵2]但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自”可以作主語,且表示的意義卻為“自己”之義。因此,筆者還是認為,“自”可列在代詞內(nèi),作反身代詞使用。
“吾身”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出現(xiàn)2次,1次作主語,1次作賓語。
(9)太子長嘆而說頌曰:“觀見老病死,太子心長嘆,人生無常在,吾身亦當然?!?/p>
(10)菩薩心念,五夢者應(yīng)吾身耳。
根據(jù)對《修行本起經(jīng)》中指示代詞的考察,本文將其分為如下幾類:泛指代詞“之”、特指代詞“其”、近指代詞“此、斯”、中指代詞“是、是曹”、遠指代詞“彼、彼彼”、無指代詞“莫”、虛指代詞“或”和特殊代詞“者、所”。
(一) 泛指代詞“之”
“之”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既可以作結(jié)構(gòu)助詞使用,也可作泛指代詞使用。其中,“之”作泛指代詞共出現(xiàn)38次,泛指需要說明的人、事、物、時、地等,并且大多數(shù)作賓語使用。如:
(1)是時國中,百官群臣,謂佛大眾來攻奪國,皆共議言。今當興師,逆往拒之。
(2)愚人所誤,幸唯原之。
僅有2例作兼語,如:
(3)五谷熟成,食之少病。
(4)時城門神人現(xiàn)稽首言,迦維羅衛(wèi)國,天下最為中,豐樂人民安,何故舍之去。
(二)特指代詞“其”
先秦的“其”一般只作定語,不能作其它的句子成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指示代詞“其”的語法功能也在不斷的擴充?!缎扌斜酒鸾?jīng)》中的指示代詞“其”的語法功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作多種句子成分,例如主語、兼語、定語。
作主語6次,如:
(1)八萬四千廄,馬生駒,其一特異,毛色絕白。
作兼語3次,如:
(2)於是王深知其能相。
作定語85次,如:
(3)佛知其意,默然便還。
(4)有一臣言,太子已大,宜當娶妻以回其志。
(三)近指代詞“此”“斯”
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近指代詞“此”共出現(xiàn)38次,做主語11次、賓語5次、定語22次,可譯為“這”、“這個”或“這里”。
作主語,如:
(1)此必有佛,於我無疑。
(2)此非為人大力魔王耳,卿不能制。
作賓語,如:
(3)父王聞此,念太子幼,深為愁怖。
作定語,如:
(4)於是太子,回車還宮,思念一切有此大患。
近指代詞“斯”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7次,其中6次作定語,1次作賓語。
作定語,如:
(5)本行何術(shù),致斯巍巍。所事何師,今得特尊。
(6)所受五欲最無比,斯處無道起入宮。
作賓語,如:
(7)怒畏想盡故坐斯,意定必解壞汝軍。
(四)中指代詞“是”、“是曹”
“是”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的用法十分靈活,不僅可以為指示代詞,還可作動詞、副詞和系詞使用,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用法,如“于是”、“是故”、“是以”等?!笆恰弊鳛橹甘敬~共出現(xiàn)26次,作賓語12次,如:
(1)聞如是。
(2)吾從是來,建立弘誓,奉行六度四等四恩三十七品。
作定語14次,如:
(3)是時國中,百官群臣,謂佛大眾來攻奪國。
(4)汝當於是世,把草坐樹下,戒力定慧力,降伏魔官屬。
此外,《修行本起經(jīng)》還出現(xiàn)了“是曹”這一新形式的指示代詞,在句中作定語。如:
(5)諸姊等各各還宮勿復作是曹事。
(五)遠指代詞“彼”“彼彼”
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彼”作指示代詞共出現(xiàn)4次,表遠指,相當于“那”。
作定語3次,其中還有“彼彼”連用作定語這種新形式。如:
(1)化作大城,廣大嚴峻,與彼城對。
(2)時儒童菩薩,入彼眾中。
(3)佛悉分別天人眾生,彼彼異念。
作賓語1次,如:
(4)壽命長短,死此生彼。
(六)無指代詞“莫”
表示“沒有人”或“沒有東西”的代詞叫無指代詞,也叫否定性無指代詞。上古漢語有無指代詞“莫”“無”兩個,而《修行本起經(jīng)》中只出現(xiàn)了“莫”這一無指代詞,共出現(xiàn)11次,并全作主語。如:
(1)應(yīng)時天地大動,三千大千剎土,莫不大明。
此外,“莫”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還可作否定副詞使用。如:
(2)今我不樂世,車匿莫稽留。
(七)虛指代詞“或”
“或”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13次,作虛指代詞,譯作“有人”或“有的”,只做主語。如:
(1)見太子者,或言天人,或言帝釋梵王天神龍王。
(2)或一頸而多頭,齒牙爪距,擔山吐火。
在《修行本起經(jīng)》代詞系統(tǒng)中,疑問代詞的分類最為復雜,其形式與功能之間不僅存在一對一的關(guān)系,也存在一對多的關(guān)系。因而,為了敘述明晰,本文按照詢問功能將其總結(jié)為六類,下面逐一討論。
(一)事物疑問代詞
《修行本起經(jīng)》中表示事物疑問的代詞共有6個,“何”“何等”“何所”“云何”“何如”“胡”。
1.何
疑問代詞“何”主要問事物,可譯作“什么”,是上古漢語最常見的事物疑問代詞。它共出現(xiàn)12次,作主語3次,如:
(1)人生于世,有此老患,愚人貪愛,何可樂者?
(2)通三十七道品之行,何謂三十七品?
(3)觀身如雨泡,世間何可樂?
作謂語1次,如:
(4)見光驚怖,此何瑞應(yīng)?
作賓語2次,如:
(5)以何方便,使太子留令無道志。(作介詞“以”的賓語)
(6)善哉見悉達,來救何以晚?(作介詞的前置賓語)
作定語8次,如:
(7)或復念言,本行何術(shù)?
(8)今得特尊,始修何法?
2.何等
事物疑問代詞“何等”共出現(xiàn)5次,作主語2次,賓語1次,定語2次。如:
(1)七寶導從,何等為七?
(2)何等為十二本?
(3)菩薩便問曰:“今汝名何等?”
(4)今求何等愿,不惜銀錢寶?
(5)將以自壞,有何等奇?
例(1)(2)中的“何等”句子主語,例(3)作動詞賓語,例(4)(5)作定語。
3.何所
“何所”是漢代新產(chǎn)生的事物疑問代詞,《修行本起經(jīng)》中出現(xiàn)表示詢問事物的僅出現(xiàn)1次,作定語,如:
(1)若非神者,從何國來?何所姓族?
4.云何
東漢以前,“云何”在文獻中的用例比較少見,但從東漢開始,其大量見諸于文獻,尤其是漢譯佛經(jīng)?!缎扌斜酒鸾?jīng)》中的“云何”表詢問事物的共有2例,都作賓語。如:
(1)於是其王問諸群臣,奉迎圣王,其法云何?
(2)女言:“獻食者其法云何?”
5.何如
“何如”用來詢問事物共有2例,都作主語。如:
(1)太子問曰:“此為何等?”其仆答言:“病人也?!薄昂稳鐬椴。俊?/p>
(2)太子問曰:“此為何等?”仆言死人?!昂稳鐬樗??”
6.胡
“胡”用來詢問事物在東漢漢譯佛經(jīng)中只有1次,作主語。如:
(1)“……如無有代,胡可勿憂?天下……”
(二)人物疑問代詞
《修行本起經(jīng)》中用于人物詢問的疑問代詞形式有:“誰”“何人”“何等”。
1.誰
“誰”是上古漢語常用的人物疑問代詞,它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19次,作主語17次,如:
(1)太子後來,問其仆曰,誰抂殺象?
(2)王復問言,誰為勝者?
作賓語2次,如:
(3)觀視土地,觀視父母,生何國中教化之宜先當度誰。
(4)優(yōu)陀言,眾女大多,今擲與誰。
作兼語1次,如:
(5)今汝福地何如佛,於是可知誰得勝。
2.何人
疑問代詞“何”作定語,構(gòu)成“何人”,詢問人物,相當于“誰”。[3]“何人”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3次,并全部作系動詞“為”的賓語。如:
(1)太子問言,此為何人?
3.何等
“何等”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作人物疑問代詞4次,主語2次、賓語2次。如:
(1)太子問曰:“此為何人?”其仆答曰:“沙門也?!薄昂蔚葹樯抽T?”
(2)太子問曰:“此為何等?”其仆答言:“病人也?!?/p>
(三)方式、情狀疑問代詞
方式、情狀詢問,就是對人物或事物的性質(zhì)、容狀、經(jīng)過等的詢問,也就是問“怎么樣”、“什么情況”的?!缎扌斜酒鸾?jīng)》中用作情狀詢問的疑問代詞形式有“云何”“何謂”“何以”“奈何”“何如”“如何”、“何”。
1.云何
“云何”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出現(xiàn)7次,作狀語3次,謂語4次,如:
(1)佛從何來?云何供養(yǎng)?
(2)父言:“坐汝令吾憂耳?!迸裕骸霸坪螢槲??”
(3)王問其仆:“太子云何?” 其仆答言:“太子日日憂悴,未嘗歡樂?!?/p>
(4)於是其王問諸群臣,奉迎圣王,其法云何?
例(1)表示方式,例(2)表示看法,都作狀語;例(3)表示情狀,例(4)表示方式,都作謂語。
2.何謂
“何謂”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共出現(xiàn)1次,作主語,如:
(1)智慧方便,究暢要妙,通三十七道品之行。何謂三十七品?
3.何以
“何以”主要是表示原因、目的的疑問代詞,但有時也可作表示方式、情狀疑問代詞?!缎扌斜酒鸾?jīng)》中出現(xiàn)這樣的例子有2次,全部作狀語。
(1)時國王瓶沙,即問臣吏:“國中何以寂默,了無音聲?”
(2)善哉見悉達,來救何以晚,本請一切眾,無上甘露漿。
4.奈何
“奈何”作方式、情狀疑問代詞出現(xiàn)1次,作狀語。如:
(1)扶輿出城,室家隨車,啼哭呼天,奈何舍我,永為別離。
5.何如 如何
方式、情狀疑問代詞“何如”共出現(xiàn)5次,謂語3次、狀語2次。
(1)王問其仆:“太子出游,今者何如?”
(2)何如為病?
“如何”共出現(xiàn)3次,全做謂語,如:
(3)今欲試藝,當如何乎。
(4)太子憂思,今當如何。
6.何
方式、情狀疑問代詞“何”出現(xiàn)3次,全作狀語。如:
(1)當何治於世?
(2)誰當供養(yǎng)飲食水漿床臥之具,當何從得?
(3)車匿言:“天尚未曉,被馬何湊?”
(四)原因、目的疑問代詞
《修行本起經(jīng)》中共有2個詢問原因、目的的疑問代詞,即“何”“何故”。
1.何
《修行本起經(jīng)》中表示原因目的疑問代詞的“何”共出現(xiàn)4次,全作狀語。如:
(1)何棄天位?自投山藪。
(2)自世之常,何獨預憂?
2.“何故”共出現(xiàn)9次,作狀語8次,賓語1次。如:
(1)王即問曰:“何故驚動?”
(2)王問何故。(作動詞的賓語)
(五)處所疑問代詞
“何”作處所疑問代詞出現(xiàn)3次,作兼語1次、定語2次。如:
(1)儒童聞佛歡喜踴躍,衣毛肅然。佛從何來?
(2)生何國中教化之宜先當度誰?
(3)若非神者,從何國來?
(六)數(shù)量疑問代詞
“幾”是表示數(shù)量的最主要的疑問代詞,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僅有1例,作定語:
(1)臣白王言:“欲得幾種兵?”
通過對《修行本起經(jīng)》中的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作了詳細的描寫和一定的解釋,我們可對《修行本起經(jīng)》的代詞系統(tǒng)構(gòu)成情況及其來源情況總結(jié)為表1。
表1 《修行本起經(jīng)》的代詞系統(tǒng)
通過對《修行本起經(jīng)》中代詞系統(tǒng)的描寫,可對《修行本起經(jīng)》中代詞的特點有如下幾點認識:
1.淘汰了部分上古漢語的代詞。無論是人稱代詞,還是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我們都可以從表1看出,上古有些常見的代詞,像人稱代詞“予、女、厥”,指示代詞“夫、茲、匪”,疑問代詞“孰、曷、奚”等,都沒有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出現(xiàn)。雖然它們在其他東漢譯經(jīng)中偶有留存,但從數(shù)量上來說,都很少,見次率低,使用范圍狹窄??梢娖湓跂|漢實際口語中已喪失競爭力,呈消亡的態(tài)勢。
2.繼承發(fā)展了部分上古漢語的代詞。舊的第一人稱代詞“我、吾”依然大量出現(xiàn)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并且衍生出“我等、吾等、吾身”新形式;舊的指示代詞“是、彼”發(fā)展出“是曹、彼彼”這些新形式。雖然這些新形式代詞在數(shù)量上沒有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但它們的產(chǎn)生就已表明,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代詞系統(tǒng)是在發(fā)展、揚棄的。
3.中古漢語常見的部分代詞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萌芽。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以疑問代詞表現(xiàn)最為明確。中古漢語常見的疑問代詞“云何、何等、何謂、何故、幾”等都在《修行本起經(jīng)》中出現(xiàn),并且數(shù)量不占少數(shù)。而這些疑問代詞將在中古時期獲得更大發(fā)展,語法功能和語法作用進一步拓展。
4.據(jù)考察,在《修行本起經(jīng)》所有的人稱代詞中,上古漢語人稱代詞占其72.33%,這個比重是很高的。而對比上古漢語的疑問代詞,這個比例則沒那么高。據(jù)此可推測,在整個代詞系統(tǒng)中,相較于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系統(tǒng),人稱代詞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更高,發(fā)展也更為緩慢。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與人稱代詞所做的句法成分有關(guān)。人稱代詞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語、賓語和定語,其名詞性成分更高;而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不僅作主語、賓語和定語,還可以作謂語和狀語,其謂詞性成分更高。因此,名詞性成分更高的人稱代詞就更具有穩(wěn)定性,發(fā)展演變就較為緩慢。
5.《修行本起經(jīng)》中的代詞共37個,其中單音節(jié)詞有18個,雙音節(jié)詞有19個。可見東漢時期的代詞系統(tǒng)已呈現(xiàn)雙音化趨勢。
本文以東漢譯經(jīng)《修行本起經(jīng)》為研究對象,參照向熹先生所著的《簡明漢語史》中的代詞語法體系,把《修行本起經(jīng)》中的代詞分成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三大類,再由三大類劃分成若干小類進行研究。通過整理,我們已經(jīng)對《修行本起經(jīng)》中的代詞使用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過考察《修行本起經(jīng)》中的代詞,我們可以佐證一個觀點,即東漢是中古漢語代詞系統(tǒng)的萌芽期,也是上古漢語向中古漢語發(fā)展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期。這一時期的漢語,一方面保留了大量上古舊有的代詞,同時隨著舊有代詞大多消亡而滋生出許多新的代詞。而這些新興代詞形式還處于萌芽發(fā)展階段,并未真正定型為普遍應(yīng)用的代詞,如《修行本起經(jīng)》中的“吾身”等。另一方面,這一時期新興的代詞形式將在中古時期得到迅速發(fā)展,無論是其使用頻率還是其語法功能都得到相應(yīng)的擴展,而這也為中古漢語代詞系統(tǒng)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chǔ)。此外,這一時期,漢民族語言與少數(shù)民族語言之間的相互交融,不同地域方言之間的相互影響,加之佛教文化的傳入,都使得這一時期的漢語呈現(xiàn)出新舊質(zhì)交替的語言面貌,且較多地吸收、運用了口語成分,口語化趨勢也日益顯著??梢姡缎扌斜酒鸾?jīng)》作為東漢漢譯佛經(jīng)的冰山一角,其代詞不僅能反映東漢代詞系統(tǒng)的一些特征,同時也能彰顯“上承上古,下啟中古”的東漢時期所具有的這一特殊性。
[1] 張春秀.東漢漢譯佛經(jīng)代詞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2]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127.
[3] 沈林林.魏晉南北朝譯經(jīng)疑問代詞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2017-01-19
2095-4654(2017)05-0036-06
H109.2
A
責任編輯:彭茜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