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峻
蘇教版、冀教版、滬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推敲》及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咬文嚼字》中均涉及了《題李凝幽居》這首詩中“敲”字的用法,其中《推敲》一文中韓愈認為用“敲”字妙,其理由為“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門沒有閂,也不能莽撞推門,敲門表明你是一個懂得禮貌的人。再說,用‘敲字更能襯托出月夜的寧靜,讀起來也響亮些”。韓愈的理由一定意義上也是古往今來人們對“敲”字妙處的普遍認識,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敲”字的妙處還有以下幾點。
一、“敲”字豐沛了平仄基礎上的音律美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題李凝幽居》這首詩的頷聯,其中“敲”字對應著“宿”字,“敲”的韻母ao是開口音,讀起來響亮些,“宿”的韻母u是閉口音,讀起來音域低窄些。再看讀的節(jié)奏,根據近體詩每兩個字為一個節(jié)奏單位,尾韻字最長,可獨立為一個單位的原則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讀的時候根據每個節(jié)奏單位都“后重”的原則“鳥宿”音節(jié)重點落在“宿”這個字面上,“僧敲”音節(jié)重點落在“敲”這個字面上。由于詩詞文賦,以前都是吟誦的,就是課文中說的“吟哦”,吟誦的時候所有聲音的特征都會被放大,這樣吟誦這兩句詩時,在第一個相對的重點字音的位置上閉口音開口音相錯,一合一開,會有很明顯起伏,豐沛了平仄基礎上的音律美。繼續(xù)看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上下聯第二字分別是“橋”開口音,“石”閉口音,這從更大的范圍內來看“敲”字與“橋”相粘了,形成了頷聯“合—開”對應了頸聯的“開—合”,起伏交互雜沓、婉轉往復了,音律美得到了進一步豐沛。再從音律來看,開口音閉口音本身是相對的,“敲”字讓“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對稱之美愈顯飽滿,對仗的特點體現得更充分。
二、“敲”字更符合歷史的真實
賈島的身份是和尚,和尚不管是誦經禮懺,還是念佛上殿,都要敲木魚,敲木魚成了和尚每天要做的事情,一個人只要做上一段時間和尚,“敲”自然會內化為自身習慣性動作,賈島當然也不會例外。習慣往往會成為本能的反應,由此看來賈島在要做“敲”門還是“推”門的動作時,內在的習慣性動作使然會讓“敲”門的可能性更大。相信此理由如果賈島聽了,也會會心一笑。
從《推敲》文中第一幅插圖來看,李凝住所庭院的院門是兩扇的,這也是我國古代院門典型樣式,只是課文插圖中少了門環(huán)或門墜,筆者認為這可能是沒畫上去。門環(huán)或門墜是用來關門和敲門的,其位置在兩扇街門中央門縫兩側一人來高的地方,在視線的聚焦范圍內,又與門板對比強烈,肯定會引起賈島的注意,賈島又有想讓門開啟的心理需求,具有敲門作用的門環(huán)就成了外在誘因,會誘發(fā)賈島拿門環(huán)敲門的動作。基于以上兩點,相比較“推”字,用“敲”字更符合歷史的真實。(至于李凝住所是不是庭院式的,想必文中插圖應是沒錯的;有庭院的住所與外界空間因為圍墻一定程度上隔開而顯得封閉,一方面契合了李凝隱士的身份,一方面不難理解也體現了詩題中的一個字—“幽”)
三、“敲”字體現出賈島對李凝的敬重
分析詩句中的“敲”是怎樣地“敲”呢?看“鳥宿池邊樹”這句話,詩人當然不可能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而是敲門聲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兒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很具警惕性的鳥兒為什么又能安心棲宿?看來是賈島敲門時節(jié)奏、力量很是適中甚至偏弱。如果作為一般意義上的要好朋友或哥們,賈島在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時(“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為《推敲》中語句),在夜深人靜置身深山孤寂一人,身心疲憊、肚子也可能餓了的特定情境下,一般很自然地會有盡快進屋見到朋友,休息一下或者吃點東西的心理,相應的敲重些、節(jié)奏急促些,或者邊敲邊喊甚至推門是完全有可能的,也不見得有失禮節(jié),于情上說這反而能體現出朋友之間的密切關系而不讓人見外,于理上說他面對的是與住人的房間有一定距離的院門,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更快地喚起可能已經睡覺的主人的注意。然而賈島沒這樣做,可見詩句中的“敲”是恭敬的“敲”,已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禮貌(一般意義上禮貌即是指言談舉止對別人尊重與友好的體現;韓愈的第一個理由即是指的這一點)的范疇,還意味著動作的恭敬,體現出了賈島對李凝的敬重。而李凝也確實是賈島敬重的人,這從《推敲》這篇課文中的句子“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中的“拜訪”一詞可看出;網上的一篇學者的文章《談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中的一點失誤》中的語句“根據不同史料的記載,我們可以判定本詩是賈島拜謁李凝時所作,這一點確鑿無疑”也傳達出了這一點。再反過來看,對于敬重的人,更不可能有冒昧的“推”的動作。
以上剖析的理由只是個人一孔之見,如果還能算有一些道道的話,足見“敲”字之妙“光照臨川之筆”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