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宇
【摘 要】高中政治是文科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因為它和日常生活緊密關聯(lián),不論是國家的經(jīng)濟運作,還是個人的修養(yǎng)發(fā)展,都可以運用政治知識去解讀,并加以解決。正是這種特點,政治學習必須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因此老師教授時需要注意和現(xiàn)實的巧妙結合。
【關鍵詞】高中政治 教授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010
實踐出真知,政治學科中的原理都是以往數(shù)以億計的人民通過實踐得出來的,而理論的形成并不意味著結束,它意味著思想工具的形成,征途的開始。理論之所以存在,便在于它是人們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方針指導,人們通過它對實踐進行各種調(diào)整。即使是看似和文科八竿子打不著的工業(yè)領域,也蘊含著豐富的經(jīng)濟道理,生產(chǎn)活動無不是在經(jīng)濟原理的作用下進行,因為生產(chǎn)之所以存在是市場的存在,而一談到市場,我們便有很多話要說了。
政治這門學科的好處就在于,其中的科學原理,不僅僅是考試內(nèi)容,也是社會真理,即使日后學生的大學專業(yè)選擇并不傾向于政治方面,但高中三年政治學習累積下來的知識,至少可以讓他們的生活不愚鈍,甚至對一切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哲學都相當敏感,進而解決生活中一些基本的生活問題。政治的魅力得見于此,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不光是要把知識單向地復制到學生的腦中,更要讓學生將知識拿出來運用,實現(xiàn)雙向的、更有效地學習。
一、高中政治教授現(xiàn)狀分析
(一)課堂內(nèi)容僅限于課本和試卷
對癥下藥,是個很好的方法,但不是萬能之措。高中政治課本大多是純粹的理論知識,很少結合具體的實例對知識進行深度闡釋,因而對于學生來說,能接觸到與知識聯(lián)系密切的實事,也就只有在考試的時候了。但是高中前期的考試,一是內(nèi)容比較簡單,并不特別側重考驗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水平,只是考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考試次數(shù)少,實例比較少,且試題上的實事也不一定是即時的,可能事件本身已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甚至質(zhì)變,這個時候?qū)W生的能力培養(yǎng)是沒有太多幫助的。
(二)時事傳達滯后,方式簡單粗暴
很多老師都清楚,政治要想學習好,對時事的了解不能太少,必須要對時事有著豐富的了解,才能在應對時比較從容。而很多老師卻恰恰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充分,首先是對于即時的時事消息并不及時傳達給學生,以至于很多學生遇到有關題目時倍感陌生,可能就因為對材料背景了解甚少因而答偏題目。另外很多老師都是以和講義類似的形式去給學生補充時事知識,如果配以講解還好,如只是發(fā)放講義讓學生獨自記憶,那這樣的時事傳達是失敗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群文字材料,他們可能會去背誦,去記憶,但是對于材料中一些專有名詞可能并不清楚是何意,因此他們可能就在完全不懂時事在講什么的情況下就去背誦,這樣遇到考試出相關的分析題目,依然是無從下手。
二、高中政治教授方法建議
(一)對典型實例加深講解
模板雖不是萬能的,但一個好的模板往往能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典型的實例正是政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這種實例,必須是和當今時事緊密結合,并且時事本身就非常典型的。就拿供給側改革來說,供給側改革,顧名思義,牽扯到供給一方的改革,這就勢必與經(jīng)濟生活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而改革推行的主體是政府,政府如何作為又是一個關鍵點,并且從哲學的整體角度來看,供給側改革又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當中出現(xiàn)了問題,這才采取供給側改革的解決方案,又印證了哲學真理。通過反復打磨一個實例,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時事的理解深度,又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更加得心應手,可以從宏觀角度把握材料。也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因而通過學生熟悉的典型實例來提高學生在材料中提取關鍵詞的能力,是相當可行的。
(二)定期進行時事討論
知識只有運用到實踐當中,才算得上有價值。學生學習知識也不應當局限于課本與考試,應當還包括課本理論知識所運用到的每一個角落。當今政治考試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這讓平時只會死記硬背的學生屢屢碰壁,花費很大力氣掌握熟練的知識,踏上考場竟不知該書寫哪一些內(nèi)容。這就說明,平時對事件的分析能力欠缺。而通常一個班級之內(nèi),可能會有一些悟性較高的學生及時調(diào)整了學習方法,開始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分析能力,而有的學生則只是在感嘆失分,但并無舉措。這樣的不平衡其實需要老師去調(diào)控,也就是去協(xié)助水平較差的學生提高他們自身的材料解讀能力。而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讓他們充分參與到其中的一個平臺,而不是不停地做材料分析題,做再多的題也不過是文字的正確而已,如果不搞清答案從何而來,錯題集再滿也無大用。因而,老師可定期就某一社會熱點問題同學生們進行討論,學生自由發(fā)言,而老師因為自身政治學科的水平比較高,加之作為成人對時事的關注度更高,對時事更為了解。因此,老師應該及時為學生指點迷津,對學生提出的疑問等盡量進行充分的解答。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加深對時事的了解,同時于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解讀能力。
(三)作業(yè)布置方式適當調(diào)整
作業(yè)的存在,是老師為了鞏固學生當天的學習成果,因而關鍵在于“鞏固”。做題固然是個好方法,因為做題勢必會牽扯到當堂課的知識點,從而使學生課上及課后都能與知識進行接觸,達到鞏固的效果。但是高中政治已經(jīng)不再是背誦記憶就可以應對考試的學科了,它更像是一門考查學生對社會生活各種現(xiàn)象的分析能力的學科,不管課本知識再重要,那都不過是基礎。學習的前期為了鞏固新知識,也為日后的復習打好基礎,因此針對記憶進行的作業(yè)布置也很合理。然而一旦到了學習的后期,也就是復習階段,再以做題為作業(yè)的全部,就顯得有點落后了,因為學習已經(jīng)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運用知識上更進一步,因而簡單的書寫類作業(yè)是很難完成這一任務的??荚嚨暮诵?,在于時事,時事也是政治的核心,沒有時事,一切政治理論都只能是空談而已。所以老師可在復習階段的作業(yè)布置上,提出一兩個時事熱點,然后讓學生們自己課下進行獨自分析,將其中蘊含的經(jīng)濟原理或政治知識等找出來,之后待課上討論。
三、結束語
政治,就在身邊,它無處不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哲學,好像已經(jīng)把人類社會的所有囊括,正是因為它作為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它才會與生活息息相關。政治本就是為實踐而生,因而政治的學習,理應回歸到社會實踐當中,這也就是老師需要教給學生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