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書
摘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這些話已經證明了語文朗讀的重要性和重要意義,而且新的教育體制改革也要求小學生能夠運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老師不但要求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更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朗讀能力,讓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充滿激發(fā)和個性,能夠通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共鳴,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享受朗讀的美感。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朗讀;充滿激情;個性
引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不但能夠使小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更能夠在朗讀的語感中找到文章的韻味,能夠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到課文的意境之美,去感受和分享。但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大多數(shù)老師的教學目的都是為了考試,對于朗讀的要求非常少,更沒有情感的要求。本文針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一、培養(yǎng)學生主動朗讀的意識
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總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語感的培養(yǎng)過程,更是思想感情的積蓄的散發(fā)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這個過程是通過感知、理解、共鳴、內化而成的,只有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一主動朗讀的意識,才能夠讓他們找到這樣一種情感的體驗及語境的感悟,才能讓文章中的角色一個個鮮明的出現(xiàn)在小學生們的心中,從而使文章內容顯得更加生動活潑。但是小學生們主動朗讀的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需要長期的堅持與實踐的結合,而且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去學習欣賞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從中找到美感,找到自我朗讀的樂趣,這樣才能夠在自娛自樂中煥發(fā)起真情。比如說在學習到《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小學生大聲的進行朗讀,可能學生們在第一遍朗讀時,只是把這篇文章當作一個故事來看,但在反復的朗讀之后,必然能夠感受到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能夠被他們的真情與無私所感動,進而愿意進行主動性的朗讀,并且從中找到激發(fā)和自我。
二、讓情感蘊含在朗讀之中
朗讀的過程并不單單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掌握課文所描述的表面知識,而是要通過朗讀的過程,讓學生加深到事物的認知能力,提高到課文內容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激發(fā)蘊含在朗讀的過程中。而老師在正確引導學生充滿激發(fā)的朗讀時,一定要從學生最基本的認知過程入手,讓他們學會品味和欣賞,學會體驗和總結,找到課文當中所蘊藏的真實情感,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小學生語文朗讀充滿激情和個性。比如說在朗讀《山中訪友》一文時,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其次還要對這篇課文的文筆進行體會,找到其思想感情的抒發(fā),這樣在進行朗讀時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與激情融入到作者對“老友”的深情當中,以優(yōu)美的語感和富有真情的語調來進行朗讀,使這篇文章顯得更加的優(yōu)美,意境更加的深遠而悠長。而且,老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走出校門,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山、水,體會一下作者筆下的美景,靜心享受一下這篇融形、意、情于一體的美文。
三、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激情和個性
只有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才能激發(fā)起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和熱情,而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更要利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環(huán)境,讓小學生能夠在優(yōu)美的情境中充滿激情,張揚個性,把全身心的情感都投入到語文朗讀的過程中,是理解更是享受。
(一)創(chuàng)設一種能夠陶冶情操的意境
環(huán)境影響人的心境,所以要想使小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充滿激發(fā),就必須要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醞釀感情的場合,而且小學生的情感也很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支配,只要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種能夠陶冶情操的意境,小學生們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產生濃烈的情感。比如說在學習到《青山處處埋忠骨》一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一首豪壯、激昂而又深沉的樂曲,讓小學生在這樣的樂曲氛圍里去進行朗讀,他們一定會被音樂所感染,再加上文章內容的動人心弦及作者的深情表達,一定能夠讓小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他們會運用一種悲壯的心情,用低沉而緩慢的聲音來表達毛主席失子之痛,更能夠表達出共產黨人的一種大無畏精神。
(二)利用景物產生情感轉移
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常常會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而在小學生進行課文朗讀的時候,也可以為他們設置一定的景物,讓他們通過景或物的感染來找到一種情感的寄托。比如說在朗讀《觀潮》一文時,可以設置一些海浪的聲音,或者利用多媒體教學把錢塘江觀潮的壯觀景象展現(xiàn)到學生們面前,讓他們配合景物來進行朗讀,這樣才更能夠找到潮由遠及近的氣勢磅礴。而在朗讀《圓明園的毀滅》時,就要換一種配景或配樂,要把一種憤慨與氣憤融入到朗讀的過程中,這樣才能更進一步的表達出對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燒毀圓明園的憤恨,而且朗讀時一定要聲音洪亮,發(fā)聲鏗鏘有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想讓小學生的語文朗讀中充滿激情和個性,語文老師的角色非常的重要,他不僅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情合理的朗讀氛圍,更要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主動朗讀意識,讓他們在反復的朗讀中找到情感的寄托,而且老師在學生朗讀的語感上要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充滿激情、張揚個性,取得朗讀教學的實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