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虹
【摘 要】閱讀活動的設計應基于學生的閱讀需求,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初始閱讀,明確學習起點;層級閱讀,突破學習難點;群組閱讀,延伸學習終點。只有準確把握學情,關注學習差異,提升指向能力,師生才能共同設計、實施適切的有效的閱讀活動。
【關鍵詞】生本 觀照 閱讀 閱讀活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薄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币虼耍n堂教學范疇內的閱讀活動應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如閱讀一篇課文需要學習的是什么,如何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如何運用習得的方法進行延伸閱讀,等等。筆者以《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一課的教學為例,簡述基于學生視角的閱讀活動設計與思考。
一、初始閱讀,明確學習起點
《草船借箭》學什么?從教材編排系統(tǒng)及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整體觀之,這一課與學生進一步學習閱讀名著、學習閱讀小說、學習閱讀整本書相關聯(lián)。課前,學生主要圍繞三個話題進行初始閱讀。部分回答記錄如下。
1. 學習課文《草船借箭》之前,你是否已經了解這個故事?是從什么途徑獲知的?
生:這個故事出自于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書中人物眾多,形象豐富,其中被人們稱為“奸雄”的是曹操,“智者”的化身是諸葛亮,體現(xiàn)忠、義、勇的是關羽。曹操生性多疑,諸葛亮神機妙算,而周瑜則被人們說成是小雞肚腸的人。
生:這個故事我最先是在《赤壁》這部電影中了解到的。電影中的諸葛亮通過對天氣的觀察,算準了何時會起霧,找到了最佳時機。后來,我又在書上具體了解了這個故事,還讀了原著《三國演義》,它雖然是用文言文寫的,但很精彩。
2. 瀏覽課文后,請簡要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生:課文主要講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有一次,他們要與曹操水戰(zhàn),周瑜趁機要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于是,諸葛亮借用了二十只船,每只船上配三十名士兵,還在船兩邊放上草把子,接著向曹軍水寨出發(fā)。曹操以為是敵兵,于是下令放箭,箭都扎在了草把子上。就這樣,他借到了箭,令周瑜贊嘆不已。
3. 學習這篇課文,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有無疑惑、困難之處?
生:我的疑問是課題為《草船借箭》,為什么課文卻將借箭的過程簡寫?大段的人物對話中,對周瑜與諸葛亮的心理活動可以進行猜測,但覺得比較困難。
生:我最感興趣的是曹操誤以為敵兵來襲,吩咐弓弩手朝江中射箭這一段故事;不明白的是“都督”在當時到底是什么職位?!败娏顮睢笔鞘裁??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為什么這么高興?
生:我不明白“軍令狀、水寨、都督、丞相”的意思。
小結學生疑問:
疑問1.為什么諸葛亮能算出去曹軍水寨取箭時會有大霧?
疑問2.為什么曹操在大霧時不出兵攻擊,只是下令讓士兵放箭?
疑問3.為什么諸葛亮問魯肅借船、借士兵不想讓周瑜知道?
通過課前調查,了解到學生對于此文的閱讀并非零起點:其一,學生已經通過各種閱讀渠道,如小說、影視作品、曲藝表演、動漫故事等,對故事內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他們能較完整地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對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如諸葛亮、周瑜、曹操、魯肅等,也稍有了解。其二,學生對文中人物對話以及對話背后的內容頗感興趣,如諸葛亮為何不愿讓周瑜知道自己的安排。讀人物對話時,可以揣度周瑜與諸葛亮的心理活動,但就如何讀懂人物對話、體會言外之意,學生還存在著閱讀困難。這些學習的興趣點和疑難點,一方面反映了相對于情節(jié)錯綜復雜、跌宕起伏的原著而言,由原著改編而成的課文有其局限性,學生對事件所處的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不甚明了,造成了閱讀理解上的困難;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學生對閱讀原著的興趣。
《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目標中提出了“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等要求。只要把握了學情,初步建立由學習起點到學習終點的學習路徑,我們就能帶領學生走向課堂預設。而學生對本文的學習需求主要表現(xiàn)為:
從“語言”層面來說,本文通俗易懂,不同于小說《三國演義》原文的古白話文,學生閱讀不會產生障礙。通過學情分析,學生在閱讀中可能會感到陌生的用語主要是以下兩類名詞:一類是關于古代職務的,如“都督”“丞相”等,另一類是與造箭、借箭有關的,如“翎毛”“膠漆”“青布幔子”“草把子”等。這些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學生可以借助查閱工具書、網(wǎng)絡查詢等方式獲取相關資料。除以上兩類名詞外,學生對“軍令狀”一詞也感到陌生,這一名詞意思不難懂,但其背后隱含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學生需要通過品讀這一詞語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來進行理解。
從“表達”層面來說,小說《三國演義》在人物塑造上,善于將人物置于現(xiàn)實斗爭的矛盾之中,通過言行及環(huán)境描寫來表現(xiàn)其思想性格。通過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故事發(fā)展,這正是《草船借箭》一文在表達上的一大特色。如第二自然段中,對周瑜和諸葛亮說話時的神情、心理活動不著一字,但周瑜借立軍令狀步步緊逼、諸葛亮巧迎合順水推舟等內心活動,都通過兩人的精彩對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情分析也顯示,這一處對話描寫也正是學生閱讀本文的興趣點和疑難點?;趯W生學習需求,引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描寫體會人物形象,對落實閱讀教學的語言訓練、指導學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是很有益處的。
從“情感”層面來說,閱讀《草船借箭》,為名著閱讀、小說閱讀、整本書閱讀打開了一道門,由此學生可能會進入更為廣闊的閱讀世界。這不僅僅是指學生在情感上產生親近原著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找尋到閱讀的方法,享受閱讀。從學情來看,《草船借箭》初始閱讀呈現(xiàn)出自由閱讀、親子閱讀、媒介閱讀等多種形態(tài),而語文課堂教學場景中的閱讀形態(tài)必定不同于這些。閱讀時,教師應善于從學生初始閱讀存在的問題中梳理出指導方法以及提升能力的具體策略與方式。endprint
由此,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基本明確了學習內容:聚焦人物語言,通過對周瑜與諸葛亮商議軍事、諸葛亮籌劃安排“草船借箭”等內容的重點研讀,初步學習閱讀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的方法;采用組合、對比、聯(lián)系等方法親近、閱讀原著,提高閱讀欣賞的能力。以上學習內容的確定正是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對《草船借箭》的學習價值進行整合,并結合《課程標準》學段要求、教材編輯意圖等因素綜合考慮而形成的。
二、層級閱讀,突破學習難點
如何學習《草船借箭》?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是課程改革最為核心的理念。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草船借箭》的學習過程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關注人物聯(lián)系,把握故事情節(jié);第二板塊聚焦人物語言,傾聽人物對話;第三板塊整體認知人物,走向原著閱讀。學習過程的設計從整體著眼,關注人物,再走向原著整體,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
其中第二板塊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如何突破?基于學情,展開具體的學習過程;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fā),設計學習層級。
1.緊扣“商議”一詞,默讀周瑜與諸葛亮之間的對話,想想每一次對話的意思,提煉成詞語(或短語)標注在句子旁,與大家交流分享。
2.品讀周瑜的語言,引領學生從孤立地讀每一句話到聯(lián)系人物前后的語言整體來讀,并進行交流分享;運用習得的方法,品讀諸葛亮的語言。
3.小組合作學習:緊扣“商議”一詞,整體品讀周瑜與諸葛亮、魯肅與周瑜、魯肅與諸葛亮之間的對話,借助相關的學習資料,體會人物形象,交流閱讀習得。
4.學習將人物語言內化為人物的心理活動,完成課堂練筆,深化閱讀理解。
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由把握課文的字面信息開始,經歷了提煉、推論、連貫、比照、評價、質疑等一系列閱讀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伴隨自我閱讀理解、學伴交流分享、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引領提升等同時進行,真實地展開“學”的過程。以下是小組合作學習之后學生交流分享的片段。
生:我們小組選擇了讀周瑜與諸葛亮的對話。剛才我們分別讀周瑜、諸葛亮的語言,發(fā)現(xiàn)只讀一個人前后的語言還是有點不夠?,F(xiàn)在一起來讀兩位人物的語言,發(fā)現(xiàn)這真的不是一次簡單的“商議”,很明顯,周瑜借商量軍事已起了殺心,而諸葛亮也已知道周瑜起了殺心。這可真是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兩人之間進行的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
師:這一組同學抓住對“商議”一詞前后不同的理解,對這一處情節(ji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感受。看來閱讀對話,彼此、前后的聯(lián)系很重要。還有哪一組也選擇同樣的學習內容?不妨來補充一下。
生:我們組在讀這兩位人物對話時,重點討論的是諸葛亮說的這一句:“只要三天?!蔽覀兌加X得作者這一句話寫得實在是絕了!諸葛亮明知周瑜不安好心,想要請君入甕,不但不退卻,反而提出縮短造箭的時間,好比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讀過《三國演義》,知道諸葛亮這樣做是從抗擊曹軍的大局出發(fā),所以我們小組的四位同學都特別佩服諸葛亮的大智慧與大謀略。
生:我們也來補充一下。剛才我們小組讀了學習資料里提供的周瑜說的最后一句的原文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周瑜用計除掉蔡瑁、張允二人之后與魯肅的一組人物對話。我們了解到在“草船借箭”之前,周瑜這個人物早已被“忌妒之心”折磨得失去理性,早已想殺了諸葛亮;再聯(lián)系原文中對周瑜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描寫,“大喜”“喚”“置酒相待”“曰”這些關鍵字詞讓我們讀懂這大喜過望背后包裹著冷冷的殺意。哦,還有,我們小組都覺得資料里的這一句原文要比課文中的那句話生動形象得多,我們準備去圖書館借原著來讀。
(課文: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原文:瑜大喜,喚軍政司當面取了文書,置酒相待曰:“待軍事畢后,自有酬勞?!保?/p>
師:感謝這兩組同學的精彩分享!精彩從何而來?我們在閱讀中學習抓住描寫人物語言的關鍵詞句來進一步體會,我們學習將課文與相關的背景資料、拓展資料聯(lián)系著讀、對比著讀。這樣就讀出了我們豐富而獨特的理解與感受。
如此,學習在課堂上真實地發(fā)生了。學生借助課文與學習資料,饒有興致地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在這樣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學生不斷與文本、與學伴進行對話,習得閱讀方法,享受閱讀與思考的樂趣,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因此,層級閱讀的設計與實施應基于學生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建立學習路徑,為學生學習提供可學可練、可遷移運用、可總結提升的具體步驟及方法。這樣的閱讀活動體現(xiàn)了學習的本質。
學習是真實的。閱讀活動應關注真實的閱讀場景,正視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真實的學習困難,并由此搭建學習支架,引領學生展開學習過程。
學習是個性化的。閱讀活動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差異,設計、實施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伙伴、學習方案等,凸顯“選擇”,實現(xiàn)“選擇”。
學習應實現(xiàn)思維增量。閱讀活動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引領學生對課文及學習資料的相關信息進行提煉、推論、比照、評價、質疑等,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評價性思維。
三、群組閱讀,延伸學習終點
從《草船借箭》一課的學習出發(fā),學生的閱讀還能進入更大的空間嗎?
在學生閱讀遇到障礙之時,可適時引入相關學習資料來化解困難。例如在學習品讀人物對話時,學情分析顯示,學生對人物對話的背景、環(huán)境不甚明了,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困難。此時,在學習資料里引入小說《三國演義》的時代背景,引入“草船借箭”故事發(fā)生之前群英會蔣干中計,周瑜用計除掉蔡瑁、張允二人之后與魯肅的一組人物對話(圖1)等內容,供學生選擇取用,為其搭建起閱讀理解的學習支架。
在學生興趣得以激發(fā)之時,可適度引入相關文本構建閱讀群組,豐富學習內涵。親近、閱讀原著,提高閱讀欣賞能力也是本課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可以從以下兩方面提供學習策略。
其一,組建文本閱讀群組,開展主題閱讀??v觀教材系統(tǒng),課文《草船借箭》僅作為學習的一個例子,閱讀不應囿于此。例如以課文主要人物諸葛亮、周瑜為線索來組建閱讀群組,可以將選學課文《孔明智退司馬懿》、拓展文本《群英會蔣干中計》《赤壁之戰(zhàn)》等組合起來。這樣,學生從改編文閱讀走向古白話文閱讀,從單一性閱讀延伸至整部小說的關聯(lián)性閱讀。
其二,聯(lián)系小說章回目錄,引向原著閱讀。學生可以聯(lián)系閱讀文本,如《草船借箭》《群英會蔣干中計》《赤壁之戰(zhàn)》,在原著目錄部分(圖2)找到相應的章回;也可以聯(lián)系章回目錄,說一說已經熟悉的部分故事情節(jié)。
通過組合、對比、聯(lián)系等方式,學生的閱讀經歷“課文閱讀—主題閱讀—原著閱讀”的過程。在導引中,學生的學習過程真實地展現(xiàn)了,學生也由此進入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
綜上所述,設計閱讀活動時,教師應具有充分的生本意識。要把握學情,關注差異,了解學生的起點和發(fā)展需求,思考、設計、實施生本意識觀照下的閱讀活動,不斷地反思和探索。如此,通過閱讀活動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