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弘
摘要:針對目前關于“質量守恒定律”考查情景缺乏、形式呆板、設問固定的現(xiàn)狀,結合數(shù)年來的命題實踐,提出從實驗、生活、文獻中發(fā)掘試題的命制情景,以宏觀走向微觀、定性走向定量、虛擬走向真實為命制立意,通過圖像、流程、表格等多種問題敘述方式完成命題方法的嘗試,力求所制命題體現(xiàn)真實的情景、生動但不生硬、符合科學研究的實際過程。
關鍵詞: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教學;試題命制
文章編號:1005–6629(2017)10–0085–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知識結構中的核心內容,也是“三大守恒定律”唯一在初中就必須達到深刻理解、熟練掌握、靈活運用要求的內容。質量守恒定律的學習也是定量研究化學的開端與基礎,因此該內容也是各類初中化學考試中的必考點。多年來,全國各個地區(qū)中考試卷中關于質量守恒定律的考查相對趨同,往往以表格式數(shù)據(jù)分析為主流考查方式,還有部分地區(qū)以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形式考查學生對定律微觀本質的理解。這兩種方式的考查均表現(xiàn)出情景缺乏,形式呆板,設問固定等問題,所以并不能真正考查出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與應用能力。
筆者在近年的命題實踐中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考查有過多次實踐,并將之作為考試的控分點在情景創(chuàng)設、命題立意、呈現(xiàn)形態(tài)等方面作出變化,力求創(chuàng)新,期望能考查出學生化學學科關鍵能力[1]的水平。
1 經驗源自實驗,立意成就高度
例1 (2016年常州外國語學校第一次模擬測試)“以氧化銅為原料制取氫氧化銅”為“2016年常州市化學實驗操作考核”的試題之一,請結合實驗考核完成小李同學實驗報告中的問題。
實驗報告
實驗目的:以氧化銅為原料制取氫氧化銅。
實驗藥品與儀器:
[命制思路]
(1)情景:本題情景素材源自2016年常州市初中化學實驗考查內容。從學生考過的實驗出發(fā)構建命題能充分保證公平性,使學生在同一學習體驗過的情景中思考問題,能考查學生對實驗理解層次的差異。同時本題題干表述形式多樣且豐富,既有實驗裝置圖,又有表格式信息呈現(xiàn);既有圖像信息表達,還有微粒模型圖,能綜合多角度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立意:從宏觀走向微觀是質量守恒考查的內在要求。本題的控分點設置在兩處:第一,畫出微粒圖;第二,計算氧化銅質量?!爱嫵鑫⒘D”能充分考查學生對反應關系的理解,能引導學生不僅僅從宏觀物質層面思考反應關系,同時還要求學生從反應物、生成物之間微粒個數(shù)比的角度充分思考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本質。
實驗是化學學習的最高法則。“計算氧化銅質量”就是引導學生從具體實驗情景出發(fā),科學合理地應用所學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結合溶液溶質質量分數(shù),以及化學計算等相關知識綜合檢測學生的化學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
[研題反思]
突出對學生學習與能力發(fā)展的評價是命題者不懈的追求[2]。首先,本題測試的內容不是將學生在化學課程中獲得的知識作為評價重點,而是注重于評測學生能否把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到真實的實驗情景中,并解決問題;其次,測試的問題也不是陳述性知識,而是在對陳述性知識深度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與應用,突出對知識的理解、應用及問題解決。
2 經驗源自生活,整合成就廣度
[命制思路]
(1)情景:本題設計靈感源自學生的春游活動,淘氣的學生在公園池塘邊拿樹枝戳淤泥,河面泛起的漣漪和氣泡觸發(fā)教師的靈感,聯(lián)想到劉江田老師命制的2001年南京市中考卷中氣體收集的考查方法;同時還聯(lián)想到2008年常州市中考中的“零件式”整合考查學生氣體制取裝置。將這兩個素材整合在一起顯得很自然,完全沒有生硬的感覺。
(2)立意:從定性走向定量是質量守恒考查的必由之路。為了突出質量守恒的控分點,采取傳統(tǒng)的裝置連接形式,同時為了實現(xiàn)既考察學生元素檢驗的常規(guī)方法,又達到考察元素守恒計算的目的,并且力圖教會學生理解利用計算元素質量判斷是混合物還是純凈物的分析過程,在裝置連接基礎上再設計數(shù)據(jù)分析的問題情景,擴展了問題的廣度,挖掘了問題的深度,整合成就了命題的綜合性。
[研題反思]
生活化和情景化的素材是命題者展開命題的基礎。題目呈現(xiàn)的方式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這樣學生在作答時思維就能聯(lián)系情景,充分顯現(xiàn)化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真正實現(xiàn)知識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3]。同時命題的形式又以科學研究的敘事方式展開,充分挖掘情景素材中的化學元素,體現(xiàn)化學知識的生活價值,為學生能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生活、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
3 經驗源自學習,科學成就深度
例3 (2016年常州市市區(qū)中學新課結束考試)小明在做實驗時,不小心將鎂條掉入到碳酸氫鈉溶液中,發(fā)現(xiàn)產生大量的氣泡和白色不溶物。他非常好奇,進行了如下探究。endprint
[提出問題]鎂條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產生的氣體和白色不溶物分別是什么?
[查閱資料]
實驗探究2:
[提出問題]鎂條與碳酸氫鈉溶液反應,產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明根據(jù)資料分析認為白色不溶物可能是:
[命制思路]
(1)情景:本題的情景源自《化學教育》2012年第8期中的一篇文章[4]。在命制過程中結合科學探究的敘事方式,同時結合表格、流程分析的表述方式,完整地呈現(xiàn)了化學科學研究的過程。
(2)立意:由虛擬走向真實是質量守恒考查的命制趨勢。結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學習,從利用元素守恒結合具體情境定性確定氣體的組成,再到利用質量守恒的相關計算定量分析沉淀組成狀況,同時還將碳酸根離子的檢驗、實驗試劑的選擇、實驗數(shù)據(jù)的合理處理等相關問題有機整合在相關設問中,使整個題干呈現(xiàn)形態(tài)更符合科學研究的實際過程。
[研題反思]
對科學探究要素的考查是命題者專業(yè)性的體現(xiàn)。在試題突出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觀察,收集、處理事實和數(shù)據(jù),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實驗、調查、收集證據(jù)、形成結論,反復驗證。特別是試題更加強調理解和運用科學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學生解決問題時需要恰當?shù)厥褂脠D表、圖示等形式呈現(xiàn)的數(shù)據(jù),這對學生能力提出較大的挑戰(zhàn),但這也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過程與活動方式。
所以,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評價內容不斷優(yōu)化,命題工作的專業(yè)性、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也隨之不斷的增強。這就要求命題人員需不斷學習,積極實踐、不懈探索,尤其是必須經常研讀《化學教育》、《化學教學》、《化學教與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等專業(yè)期刊,不斷從中汲取營養(yǎng)。只有不斷積累,命題選擇的自由度才會越大,命題的質量也會越高。
參考文獻:
[1]吳永才.中小學學科關鍵能力研究的思考與認識[J].教學與管理,2016,(4):57~59.
[2]曠湘平,肖榮.初中化學素養(yǎng)型試題的命題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6,(9):51~55.
[3]趙國華.例談初中化學教師創(chuàng)新試題的命制策略[J].化學教與學,2017,(1):54~59.
[4]段昌平.探究實驗中的一個意外發(fā)現(xiàn)[J].化學教育,2012,(8):8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