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煥洲
摘要:法律的制定總是伴隨著自由平等的條條框框。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律逐漸完善走向平等自由。但是同樣隨著法律的完善,法律中的平等和自由開始出現(xiàn)沖突。譬如對于精英階層征收更多的稅,被認為是不自由的或是對市場的控制。與此同時其又被認為是平等的先決條件。但是這種對于自由的犧牲有時是有必要的。
關鍵詞:法律 道德 自由 平等
中圖分類號:D90-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21-0196-01
一、法律的意義
首先要說法律的意義,法律的存在就是為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矩和秩序。而這個秩序的目的就是為了長久發(fā)展,是功利主義的。穩(wěn)定則是長期發(fā)展的必備條件。危險以及混亂無法產(chǎn)生任何合作、信任以及交流,發(fā)展更是無從談起。法律約束了大家的種種行為和底線,相信自己不會因為信任而受害。因此大家才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奉獻。從而達成一個宏偉的目標。若是沒有法律約束,在努力中每個人都要做到完全的付出,在隨著團隊的發(fā)展或是努力過程中常有人逐漸發(fā)現(xiàn)與當初預想的目標不一致或是達成目標后選擇繼續(xù)停止、繼續(xù)付出。但是在共同努力的道路上團體每個人都必須對這個團體負責,突然的退出會讓整個團體的付出功虧一簣。其他成員的預想與退出者相悖就會變相為其他組員制造額外的負擔。因此“規(guī)矩”產(chǎn)生了,也就是當加入這個團體時就同意了契約。而這個“規(guī)矩”隨著逐漸的完善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也就成了法律。那么為什么法律要平等?法律一定要有人遵守才可以稱之為法律,那么若是有人在法律中享有特權,那么法律的效益會遭到周遭的質(zhì)疑,那么就難以得到群眾支持。所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因為道德上人人平等而是若不平等,則法律無法受到認可,難以認同。
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聽到人們說“道德是人類的底線”,同樣我也無數(shù)次聽說“法律是人類的底線”,單獨拿出來聽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放在一起又充滿了沖突。這兩句話曾無數(shù)次誤導我理解法律。究竟人們是在乎法律,還是道德。當法律突破道德底線時又能不能得到接受,道德又能不能改變法律。究竟是法律塑造了道德,還是基于道德制訂了法律,還是說互相影響塑造了對方。道德和法律都在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是道德可能會遭到某些人反對或者無法完全認同。法律在平等時能夠得到道德上的認同,那么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就強制被規(guī)定在每一個人身上。法律成功地重塑了道德。而道德也只是被法律的“功利主義”考慮的一部分——支持。若是法律遭到太多反對沒有效益。而道德總是人們遵守的準則,若是法律與道德達成一致,將會難以反駁,反對者只能用利益予以反駁并被貼上無德的標簽。這也就是為什么法律總是在靠近道德,但是在經(jīng)濟上有時又與道德相悖。道德終究只是一個考量標準,不是立法的唯一因素,因此道德本身與法律可以說是沒有關系的,只是因為目的一致。不論是追求法律還是道德,都是個人想法和抉擇罷了,無法達到一致。
二、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規(guī)范人類的“規(guī)矩”,與法律和利益相比更為追求精神上的安穩(wěn)、自我的精神滿足和公正,人終究是講究功利的,精神食糧同樣是被功利衡量的。亞里士多德的核心觀念有兩點:“公正是目的性的。對于權利的界定需要我們清楚所討論的社會行為目的”與“公正是榮譽性的。為了推理一種行為的目的,就至少要部分的推理或討論它應當尊敬或獎勵什么樣的德性”。可以說道德是受到心中的“功利”衡量的。它不像利益那么直接,它更主觀更個人,但仍然充滿了目的性。道德與非道德只是因為主觀想法。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因此道德更是容易被利用,被歪曲。最終只有法律才能給出一個準確的標準不變的衡量準則。
自由——在不影響法律的前提下被給予不被干涉的權利。近年來自由與道德的沖突越來越大,社會更是對此爭論不休,但是道德同時也給予了人們擁有自由的權利。為什么我要用“給予”這個詞,因為其實從人出生時開始就不是自由的,每個人的自由都是在基于他人的寬容之上。但是這份寬容被法律約束之后,人們的道德開始接受合法但是不道德的行為,譬如不為年長者讓座位等行為,被逐漸接受,因為似乎保障了大多數(shù)人的權利也就符合功利的想法,那些持反對態(tài)度的人是因為宣揚道德更為榮耀或是道德的受益者,也是同樣充滿目的性的,所以道德沒有那么美好,不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
三、總結
總的來說,法律和道德都是基于功利的源頭形成的,互相之間相互依靠形成。社會塑造法律,法律重塑道德,道德改變社會。而法律是其中唯一能夠客觀衡量各項標準的工具,因此道德永遠無法凌駕于法律之上。道德是在法律難以企及的地方,不同的組織觀點利用的道德來爭權奪利的工具。
參考文獻:
[1]張洪濤.論道德法律化的可行性及實施領域界定——社會互構理論的視角[J].理論觀察, 2006(1).
[2]嚴存生.法治社會中的“法律上的人”的哲理思考——讀拉德布魯赫《法律上的人》有感[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2004(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