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櫻
【摘 要】漢語古典詩歌文體以傳情為目的,詩人通過詩歌作品抒發(fā)自己的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語言生動,凝練,富于節(jié)奏和韻律。在對詩歌進行英譯時,首先要熟悉詩歌的基本特征,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運用比喻、擬人、夸張、借代等表現(xiàn)手法來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關(guān)鍵詞】詩歌;特征;英譯;修辭
0 引言
漢語古典詩歌是文學(xué)作品的一種形式,它是以傳達情感為主要目的,運用比喻、擬人、夸張、借代等表現(xiàn)手法,飽含詩人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語言生動,凝練,富于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xué)作品。
要做好詩歌的英譯,應(yīng)該正確、充分地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以及表達的情感,詩人的寫作風格,詩歌的寫作背景。此外,還必須了解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這樣才能使翻譯出來的作品被讀者所接受,否則不僅不能使讀者正確、充分地理解詩歌,還會使譯出來的作品喪失了詩歌應(yīng)有的美感。
1 詩歌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1 感情強烈豐富
英國19世紀初的批評家威廉.赫士列特說:“恐怖是詩,希望是詩,愛是詩,恨是詩;輕視,忌妒,懊悔,愛慕,奇跡,憐憫,絕望或瘋狂全是詩?!笨梢娫娛窃娙烁星榈膬A瀉,感情是詩歌的表現(xiàn)對象。
1.2 想像豐富
詩歌是詩人情感地釋放。詩人總是喻情于景、喻情于物,超越時空之間、物我之間的界限,賦予那些沒有生命、沒有感情的物體以生命的情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意境,以此來表達強烈的感情。作為譯者應(yīng)充分領(lǐng)會原詩的意境,抓住原詩的豐富想象,才能在譯作中把這些現(xiàn)象挖掘出來呈現(xiàn)給譯語的讀者獲得和原作的讀者同樣的感受。
1.3 語言凝練,含義豐富
漢語古典詩歌的語言特別凝練,詩人盡可能以最少的語句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因此,詩歌中的詞句往往有著豐富的含義。在翻譯詩歌時,對詩歌豐富含義的理解尤其重要。同時在翻譯詩歌時,為了再現(xiàn)是個含義豐富、語言精煉的特點,在翻譯的時候力求用語簡潔、盡量省去一切虛文浮詞,使用簡短的句子表達豐富的含義,避免使用一些冗長、復(fù)雜的句式,使讀者一接觸到句子就領(lǐng)會其意,做到用最少的文筆表達最豐富的含義。
1.4 韻律優(yōu)美,富于音樂性
詩歌的語言具有節(jié)奏、韻律,富于音樂性。詩歌的節(jié)奏是為詩的內(nèi)容決定的。節(jié)奏不僅使詩歌具有音樂的美感,還有利于詩歌內(nèi)容,詩人情感的表達。因此,在翻譯詩歌的時候要注意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
2 詩歌的修辭手法
漢語古典詩歌詞藻豐富,語言形象、生動,給人以悠揚深遠,委婉曲折的美的感受。
這有賴于詩人常借用一些修辭手法來進行描寫刻畫。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寫道:“一切詩文,總需字立紙上,不可字臥紙上?!边@里所說的“立”,就是指詩歌的語言應(yīng)力求語言生動、形象。詩人常用比喻、夸張等來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塑造多姿多彩的景物形象。對于詩歌中修辭的翻譯可采取如下方法:
2.1 比喻塑造形象
漢語文學(xué)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新鮮生動、活潑逼真的比喻句。尤其在詩歌文學(xué)中,比喻更加成為描繪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最富感染力的語言藝術(shù)。翻譯比喻要盡量以直譯為主,把原作中的形象再現(xiàn)給譯文作者,使得譯文讀者體會同樣的美的感受。
請看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復(fù)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賦得自君之出矣》是樂府詩雜曲歌詞名?!百x得”是一種詩體。這首詩寫的是一位日漸消瘦的思婦形象。頭兩句寫丈夫離家遠行久而未歸,女主人長時間沒有上機織布了。“思君如滿月,夜夜減其清輝。“此句詩人用形象的比喻來刻畫女主人的內(nèi)心苦苦思念丈夫的心情。她日夜思念丈夫,面容都憔悴了。就像那月亮,由滿月逐漸變成了缺月?!币挂箿p清輝“,比喻形象生動,想象獨特,給人新穎的美的感受。譯文如下:
Since you, sir, went away,
I have not returned to tend my fading loom.
For thinking of you,
I am like the moon at the full,
That nightly wanes and loses its bright splendor.
譯文將“思君如滿月“譯為”I am like the moon at the full”(我就像圓月一樣)。”That nightly wanes”(夜夜虧缺)和原文一樣,表面講的是月亮漸虧,實際指女主人由于思念丈夫,心情苦悶,臉龐日漸消瘦了。譯文對詩中的比喻采取了直譯的方法,忠實地再現(xiàn)原詩人所要體現(xiàn)的含義,使得譯文讀者也感受到了原詩歌的語言魅力。
2.2 擬人塑造形象
詩歌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往往可以將作者對山水風景的獨特感受有效的表達出來,在塑造景物形象時往往能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請看杜甫的《春雨》: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詩人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春雨的美妙形象,盛贊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愿一般?!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兒用的是擬人化的手法。譯文如下:
A good rain falling just when it should in springtime;
Riding on the wind it fills a whole night,
Soaking the land with its goodness;endprint
Clouds hang heavily over country paths;
A lone light shines from a passing boat;
Morning and I see a damp redness on the branches,
Laden down with flowers.
“知時節(jié)”被轉(zhuǎn)化為when it should in spring time(春天這個該來的季節(jié)),“潛入夜”被轉(zhuǎn)化為it fills a whole night (雨整整下了一夜),雖然擬人的意味被淡化,但是形象的主體沒有改變,春雨的含蓄、無私的形象仍然得到很好的再現(xiàn)。
2.3 意譯夸張
與英語相比,漢語用夸張手法塑造形象的現(xiàn)象更為常見,而且很多形象無法在英語中找到,所以翻譯這類形象時,若直譯會讓譯文讀者難以理解甚至產(chǎn)生歧義,可以考慮適當修改,翻譯出夸張背后的內(nèi)涵意譯即可。請看辛棄疾的《賀新郎》的上闋: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是一個罷官歸來、寂寞憤慨的自我形象。作者用“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一源自李白“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的夸張,表達其虛度年華,壯志未酬,對人間的一切只能付之一笑的孤寂和憤懣之情。夸張的運用,形象生動,而語言又像脫口而出,天然質(zhì)樸,使感情表現(xiàn)得十分強烈。請看譯文:
That I should have aged so!
And my fellow, alas! How many still remain?
Life spent with naught to show,
But hair turned silvery in vain.
Yet with a smile I part
With all that is mundance,
Whereof nothing gladdens the heart.
Charming are mountains green.
I would expect the feeling to be
Mutual,for we are somewhat alike,in mood and mien.
譯文前幾句得意思是:唉,我年歲已高,年輕時的朋友如今還剩幾個?頭發(fā)變白了也是徒然,人生卻還是一無所獲。對世間萬物,我還是一笑了之吧。
2.4 借代塑造的形象
所謂借代就是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而借用與它有密切關(guān)系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體。它是古詩詞中廣泛運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借代可以把話說得具體形象、簡潔精煉,還可以避免行文的雷同。借代修辭對塑造人物形象非常重要,但由于古詩詞中的借代大多數(shù)較含蓄、深奧,直譯成英語可能會讓譯文讀者難以理解,甚至不知所云,故以意譯為主。請看白居易的《長恨歌》的幾句詩:
天生麗質(zhì)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c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描寫了貴妃的嬌艷嫵媚,詩人用了借代的手法,將本來為宮女所用的化妝品“粉黛”用來指代宮女。譯文如下:
Yet with such beauty bestowed by fate,
How could she remain unknown?
One day she was chosen
To attend the emperor.
Glancing back and smiling,
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rless.
譯文和原詩有所不同,譯文將原詩中的“粉黛”譯為“powdered ladies”(施粉黛的女子),這樣地譯法詩一方面為了避免譯文讀者產(chǎn)生誤解,另一方面也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詩中地美麗形象。
3 結(jié)語
進行漢語古典詩歌英譯應(yīng)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chǔ)上,遵循詩歌特有的文體特征,通過各種修辭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熟練使用各種修辭手法,不僅能使詩歌譯文語言更加準確精煉,各種人物形象變得栩栩如生,也能使讀者體會到詩人的心情,為之感染,產(chǎn)生共鳴。
【參考文獻】
[1]廖國強.英漢互譯理論、技巧與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
[2]邵志洪.漢英對比翻譯導(dǎo)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xué)出版社.2005.
[3]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美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