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教育的科學性和時代性不斷凸顯,對于一些學科教育來說,除了要不斷提高該學科的教育質(zhì)量之外,還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多種輔助教育手段及方法,提高教育質(zhì)量,使學生更為便捷高效的學習知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現(xiàn)代教育中較為廣泛應用的方法,這種教育的優(yōu)勢在于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通過強化學生心理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從而達到良好的感染教育效果。
關(guān)鍵詞:心理教育;生物教學;問題研究
引言
高中時期是學生性格和心理發(fā)育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極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成長階段。特別是對于一些較為抽象的學科教育而言,如生物教育,學科教育的難度和知識深度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影響,這也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一系列心理問題,所以將心理教育與高中生物教學有機結(jié)合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要給一些具有負面情緒學生正確的心理疏導,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使其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tài)。
1.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入心理教育的主要原則
1.1引導性原則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有必要將心理教育以輔助教育的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引導性原則,也就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意愿循序漸進的進行引導。從目前大部分生物教學開展現(xiàn)狀來看,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存在盲目教學的情況,教師往往以成績作為硬指標去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導致學生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例如厭倦心理、厭學心理等,長期如此,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1.2趣味性教學原則
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教育機制教師要遵循趣味性教學原則,也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些能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的教學因素。這樣會使課堂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會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效率更高。
1.3針對性原則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保證高中生物課堂中應用的心理教育有效,應遵循一定的針對性原則,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不同的心理,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心理需求,制定針對性的心理教育策略。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xiàn)兩種極端心理,自卑心理及自負心理,前者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較大困難,對生物學習喪失了信心,后者出現(xiàn)的原因是學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驕傲盲目。所以針對性的教學原則要考慮學生的差異,針對學生不同的相對條件有計劃地開展教學。
2.高中生物教學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生物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加對話交流
在高中生物教育過程中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育融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強其交互性特征,增加對話交流環(huán)節(jié),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交互原則可以在對話過程中增強師生的情感溝通,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教學。例如在“關(guān)注合理營養(yǎng)”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布置預習作業(yè),要求學生交一份科學合理的食譜,然后以合作的方式開展對話教學,教師可以詢問同學:“你的中餐食譜中的食物過于豐富,有胡蘿卜、青椒、青菜以及玉米,但為什么這些都是蔬菜而沒有肉類呢?”學生回答道:“因為我比較胖,營養(yǎng)過剩,要多吃蔬菜,少吃肉類食品,防止繼續(xù)長胖。這時教師要指出:“成長階段要合理攝取各種營養(yǎng),菜譜中要適當增加肉類食品,只吃蔬菜是不健康的,要科學合理的攝取少量肉類?!蓖ㄟ^這樣的對話交流,學生不僅能清晰明確課堂知識,而且也有助于其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即使學生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和厭學心理,也會通過這樣的對話交流方式有所舒緩。
2.2有效的進行課程導入,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很多高中生心理素質(zhì)普遍較弱,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會產(chǎn)生各種問題,特別是在一些生物實驗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操作生物實驗失敗喪失學習自信,因此,針對學生產(chǎn)生的這些心理問題,教師要進行有效的課程導入,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比如在有關(guān)“葉綠素的提取與分離”的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在做實驗之前,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針對實驗做失敗的同學,教師要與學生交流經(jīng)驗,總結(jié)失敗的原因。通常情況下,實驗失敗主要由兩方面因素造成,首先是在研磨過程中花費大量時間,綠葉中的物質(zhì)出現(xiàn)流失;再者是葉綠素暴露在空氣中,從而發(fā)生了一些特殊的化學反應,進而導致實驗結(jié)果失敗,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找到實驗失敗的原因,鼓勵學生修改實驗方案,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方式,總結(jié)出合理的實驗方案,這樣就能讓學生找到正確做實驗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通過思考,再次做實驗,將實驗做成功。通過這樣的課程引導方式,學生能一直保持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全面投入到實驗過程的探討和研究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得到有效調(diào)動,學習的心理負擔會有效減少。
2.3引入趣味活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融入一些趣味性活動,以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幫助學生養(yǎng)成樂觀的心態(tài),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過程。例如,在“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一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向?qū)W生介紹細胞的概念以及組成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性的活動使學生了解細胞。例如,通過戶外活動配合實驗活動,可以首先組織學生到戶外去,去大自然中收集不同的植物以及動物細胞,教師可通過實驗課的方式引導學生將細胞制作成標本,然后鼓勵學生觀察細胞特征,最后讓學生寫出觀察心得,也可以讓學生對比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異同,找到二者的差異。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全面推進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高效率學習生物知識。
3.結(jié)語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由于生物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且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教學工作經(jīng)常會陷入兩難境地。要想推進高中生物教學工作有效開展,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到生物教學工作中,使用多種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使學生積極高效學習生物知識。
參考文獻
[1]張宇.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新絲路(下旬),2018(10):95.
[2]曹鋒.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生物技術(shù)世界,2017(0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