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霞
【摘要】有效的理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營造一種積極探索、求知創(chuàng)造的人文化的課堂氛圍。從巧用“四問”,謀理答藝術和把握本真,求理答內涵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力求在教學中能創(chuàng)造出輕松、和諧、智慧的課堂,真正發(fā)揮理答的實效性。
【關鍵詞】品德教育 理答 生本課堂
通過有效理答,使整個課堂的各個因素充滿著相互間的引力,并不斷地擴張課堂的張力,從而使教學產生一種理想的效果,最終形成一個真正的“生本課堂”,是每一位品德教師都想達成的結果。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對話教學場景并沒有出現(xiàn),有時即使出現(xiàn)了,效率也并不高,很多課堂對話只是徒有形式罷了,學生的獲益并不是很大。實際上,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課堂教學的無效“理答”。這種問題的形成、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教師長期以來忽視“理答”的一種必然結果,很多教師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理答”這個概念。
理答,就是教師在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一種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教學評價。同樣的問題,類似的回答,教師采取不同的理答,教學效果往往會截然不同,甚至會影響到學生下一步的學習進程,能夠使課堂效果產生很大差異。智慧的課堂理答,不僅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建立起愉快和諧、心靈相融的師生關系,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能積極探索、求知。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學進程越出了教學預設的軌道時,面對學習能力與水平不一的學生,如果教師能捕捉到靈光一現(xiàn)的學生的答問,并能夠適度提煉,生成背后的本質理念,這時,巧妙運用理答就會讓課堂更富有藝術。
一、巧用“四問”,謀理答藝術
1.探問——問渠哪得清如許
教學中,教師高質量的“問”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是我們經常會提到的一句話,若用這句話來形容實際的教學,“源頭”就相當于是課堂,師生對話既是“活水”。若想要使對話有成效,使“渠”清如許,提問就是關鍵。什么是探問呢?探問是最常見的一種理答方式,就是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后,繼續(xù)提出更進一步的問題。若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回答還是比較片面、零碎、粗糙、膚淺甚至是錯誤時,就需要趁熱打鐵,繼續(xù)進行提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并引導學生根據(jù)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學生在層層問答中,對知識的理解更準確全面、更深刻,感受得以深入,情感得以升華。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說明。
如《動物、植物和我們》這一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為“動物、植物和我們和諧共處”,某教師在達成這一目標時,并沒有簡單地向學生直接介紹應該如何去做。他先出示一張圖片(一位小朋友在觀察自己養(yǎng)的金魚),并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這張圖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嗎?”當有學生回答“是在看她的金魚”后,教師再進行探問:“那你們知道她為什么會認真地觀察小金魚嗎?”這一問題的提出,充分地激發(fā)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開始積極討論交流。有的學生說“我覺得她是在和小金魚說話呢!我也經常和我的小貓說話”,另一位小朋友馬上接著說“這小金魚是這個小朋友自己養(yǎng)的,她是在觀察自己的小金魚”。教師連忙問:“小貓能聽得懂你的話嗎?”這一問就把學生真實的感受、情感給喚醒了。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能聽懂啊,我每次和我的蠶寶寶說話時,它都會停下來?!薄拔业男」饭愤€會汪汪地跟我說話呢?!?/p>
盧梭說過:“兒童有他們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最愚蠢的事情。”教育者要關注學生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實就是現(xiàn)在新課改提倡的尊重學生。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站在尊重學生立場,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用看似平常卻能引起學生對話興趣的探問“小貓能聽得懂你的話嗎”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歷,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進而激發(fā)了學生傾訴表達的欲望。這就是探問的魅力,設置多個問題誘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入、不斷拓展,讓學生在質疑、解疑中鍛煉了思維品質。這樣的探問藝術才是真正的有效理答。
2.追問——刨根究底方見金
國外經常用“一英寸寬,一英里深”來形容課堂教學。同樣,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只是停留在表層的泛泛而談的蜻蜓點水式的教學,而需要在品德課堂教學的深度上下工夫,向“一英里深”邁進。那該如何做呢?有效理答的目的,就是使對話隨著問題的思考向縱向深入,從而使對話的話題能夠得以順利展開,直擊問題根源。只停留在表層的師生間的問答就像是“原地起跳”,一直在原地不動,話題沒能得以深入。而漸進式的追問,則是一連串問題(這些問題具有先后相繼或邏輯遞進的關系,先易后難,層層推進)的發(fā)問,即師生在相互啟發(fā)下使問題的本質得以層層遞進,就好像是“三級跳”甚至“多級跳”,直至問題的本質,切實提高品德教學效率。
我在執(zhí)教《做學習有心人》教學時,上課開始,我讓學生做算二十四點的游戲。寫完后,先問算的快的學生“怎么算的?為什么這么快”,接著再追問算不出來的學生“你為什么這么慢”,然后繼續(xù)追問“玩這個游戲你有什么感受”,能過玩這個游戲“你明白了一個什么的道理”。學生在這種層層遞進式的思考與回答中,能說出原因,也能談點感受,這樣一來道理也就自然而然地懂了。并且,這種有層次性的追問,由易入難,符合認知規(guī)律,學生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
由此可見,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若能針對學情巧妙的“追問”,可以幫助學生開啟道德認知、情感體驗的另一方天地,最終完善他們的道德體系。
3.轉問——柳暗花明又一村
轉問一般是在追問無效時,或學生思維卡殼時,或為了問題得到更多學生討論時出現(xiàn)的。采用轉問,往往能出現(xiàn)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局面。
我在去年參加區(qū)優(yōu)質課評比上《家人關愛我成長》一課的試教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家人對自己關愛的事情。學生暢所欲言,講了很多家人對自己關愛的故事。突然,有名學生突然站起來說了一句:“我的爸爸老是罵我、打我,他們一點都不愛我”。一石激起千層浪,好幾個孩子都附和到。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沉著應對,把問題拋給大家:“你們都同意他的看法嗎?”課堂一下陷入了沉靜當中。于是,我再次問道:“那你們有沒有想到過,父母為什么會批評你們呢?他們在批評你們的時候都是怎么想的呢?”學生紛紛回答:“因為想讓我認真讀書?!薄耙驗槲依鲜遣宦犜挘麄兿胱屛易兊霉孕??!币姾⒆觽冇辛俗约旱南敕ê螅矣只仡^轉向剛才那位學生:“你想不想知道你的父母為什么打你呢?”于是,我讓孩子們拿出課前父母給他們寫的信,當孩子們了解了父母的心情之后,都保證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好孩子。通過轉問,喚醒學生已有的道德積累,逐層深入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4.反問——一石激起千層浪
反問是教師應對學生提問或者學生回答的一種教學策略,是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催化劑”。教師的反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探索,達到自主探究知識的目的。
如浙教版四年級上冊《謝謝你們,我的父母》一課中,我在出示兩份帳單后:
師:看了兩份賬單,你怎么想?
生:爸爸媽媽為了我們的健康成長,為我們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如果爸爸媽媽要向我們這樣計算報酬的話,那就不得了了。
師:是啊,爸爸媽媽在我們出生以來為我們所付出的,就僅僅是賬單上所列出的這4項嗎?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老師的這一適時反問,如平靜的水面落入一顆炸彈,激起千層浪,能有效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深刻領會父母的辛苦。
又如,在講《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課時,執(zhí)教老師是這樣安排總結提升環(huán)節(jié)的:首先,老師出示國內香煙的包裝圖片,問學生“你會用哪一個詞來概括”。其次,出示國(境)外的包裝圖片,讓學生也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然后,老師再問:“兩組圖片,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最后,老師讓同學們思考究竟怎么樣的選擇更明智。
如果說老師只是滿足于學生現(xiàn)在怎么做的表達,那么,這節(jié)課學生們的收獲,可能就是使學生知道現(xiàn)在“要遠離香煙”。郁老師關注了學生未來可能經歷的生活,通過兩組圖片的對比,反問學生,你將會怎么選擇,引發(fā)了學生今后生活的思考,引導學生向更高、更深層次思考。
二、把握本真,求理答內涵
那么,在品德課堂中,如何才能更好實現(xiàn)“理答”的精彩效用?結合平時教學中的實踐和體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嘗試:
1.預設與生成,追求理答的課堂智慧
理答是衡量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特別是對話意識與技術的一個重要指標,心中有學生的教師才會關注課堂中的理答行為。為了提升理答的質量,改善教學,教師還要做好充分的預設,這樣,才能在課堂上灑脫自如,凸顯理答的智慧。
第一,課堂中的理答應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前提。教學目標是每堂課的教學方向,是教學的靈魂,更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jù)。所有教學問題從一開始的設計到實施過程中,都應該在既定的教學目標下完成??梢赃@樣說,沒有教學目標的理答是盲目的,偏離教學目標的理答一定是低效的。
例如,在《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和香煙交朋友》一課中,執(zhí)教老師在進行“拒絕吧——不和香煙交朋友”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時,就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行了有效地追問教學方法,很好地實現(xiàn)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首先老師讓學生看看身邊那些和香煙交上朋友的人,并提問:“但是,我發(fā)現(xiàn)在身邊有這么一些人也早早地和香煙交上了朋友!”(同時出示課件)接著,老師問:“同學們,你在你的身邊發(fā)現(xiàn)、看到過青少年‘煙民嗎?”
然后,根據(jù)小王吸煙的故事,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你猜他當時可能是出于什么原因吸上第一口煙的?(2)你估計此時的他心里會怎么想?(3)小王的故事,給了你怎樣的啟示?(拒絕第一口煙)并追問學生:“此刻,你還能如此堅決地說‘不嗎?”
最后,進行板塊小結:拒絕第一口煙,不和香煙交朋友。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能夠很好把握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fā)展特點,首先,讓孩子看看就在自己周圍就有那么多的人抵擋不住吸煙的誘惑;然后,讓學生走近主人公,以主人公的事例震撼孩子的心里世界,讓孩子明白吸煙的危害;繼而追問:此刻,你還能如此堅決地說“不”嗎?從而達到教學目標,非常自然。通過這一現(xiàn)象,我們不難看出,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師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有著明確的認識。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師在課堂上才會心中有方向。當學生引起共鳴時,順著目標追問,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當學生的思維已經達到目標的要求,教師隨即進行小結。
第二,我們教師心中還要有預設的課堂生成,從而支持學生的體驗活動。
在進行浙教版《品德與社會》第五冊《家人關愛我成長》一課教學試教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在生活中,我們的家人無時無刻不在關心我們。比如,在你們生病時,他們細心呵護你,想想生活中家人都是怎么關關心你的。”然后,再讓學生看書本的故事屋。結果,課堂上學生反饋的事例都是關于家人在生病時對自己的關心,課堂上學生的體悟不夠廣泛,也缺少深度。課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任課教師能設計出一些引領性問題,能夠在學生對話中提供一些具體思路,適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向,這樣學生就不會只講某一方面了。在第二次試教時我是這樣設計:
問題一:成長就像手中的影集。影集中的照片記錄著我們溫馨的回憶,腦袋相當于電腦中的存儲器,你的小腦袋里,關于家人關愛我們的事情有哪些呢?
問題二:爸爸媽媽了給我們無微不至的愛,其實生活中很多關愛你的家人,關心你的其他的事還有嗎?
問題三:同學們,其實你們的家人對你們的愛何止這些呢,還記得前天放學下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誰來接你的,你害怕嗎?
問題四:其實家人對我們的付出何止這些呢,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或者遇到困難、或者傷心難過時,他們又給過你怎樣的感動呢?令人感動的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父母的愛可能是一堆細節(jié)。同學們,當寒冷的冬天,你一起床就吃到了熱騰騰的面條,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誰一夜起來好幾次幫你蓋好被子,當家人氣喘吁吁地送來你忘帶的學習用品時,你是否意識到,你正在愛的懷抱中。
這樣的層層鋪墊式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談話的內容,既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又不至于使對話停留在一個面上,給學生指明了對話的思路。
2.激勵評價,創(chuàng)造理答的民主內涵
對于學生來說,積極的鼓勵與表揚比消極的刺激更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取得好的效果。多鼓勵和表揚學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鞭策先進、激勵后進,肯定正確,否定錯誤,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真實有效的理答要以鼓勵、表揚為主。如果專挑毛病,毛病會越挑越多。因此,教師切忌把精力放在專挑毛病上,因為這樣會極大地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容易讓學生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心理。相反,老師應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激情,使他們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主動去追求真、善、美。當學生的想法有道理,但是表述得不夠清楚時,老師千萬不可全盤否定,而是可以這樣說:“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師已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說得更明確些會更好。你試試看?!碑攲W生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教師也應該用委婉的口氣說:“看得出,你正在積極思考,但這種結論是錯誤的,再想想?!碑攲W生的想法出乎老師的預料但很有道理,老師可以欣喜地說:“好!有創(chuàng)新,老師也從你的想法中長了見識?!?/p>
如在執(zhí)教《節(jié)日大觀》一課中,在了解西班牙斗牛節(jié)時,我出示了一系列斗牛圖片,讓學生看看面對激怒的公牛,斗牛士是怎樣的??赐辏瑢W生紛紛發(fā)言:勇敢、大膽、充滿智慧……這時,一名學生嬉皮笑臉地在座位上說:“最終,斗牛士把牛殺了,牛成為了西班牙人桌上的美餐牛排?!鳖D時,全班人的哄堂大笑。老師沒有直接馬上制止,待大家笑過之后,順著他的問題,問道:“你覺得斗牛士將牛活生生殺死,殘忍嗎?反過來,斗牛對斗牛士來說危險嗎?你知道在西班牙好多地方都停止了斗牛嗎?如果你知道斗牛的殘忍,你就無法將斗牛與美餐聯(lián)系起來了!下節(jié)課,我希望你能找到這方面的資料,向大家匯報,讓大家對西班牙的斗牛節(jié)有新的認識?!蹦菍W生一下子泄了氣。課后,為了下周的匯報,他查找了許多資料,作了充分準備,發(fā)言時效果很好。我表揚了他。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思想進行了針對性的評議,評議中又有提升。當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識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因此,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回答,我們不僅要學會聽,更要學會理答,會理答才是金。
綜上,我們應該潛下心來,詳實地探討理答“四問”,細致地研究自己的理答,增強理答有效性,最終達到讓學生暢所欲言的效果。讓課堂教學在理答中無限精彩,讓品德老師成為最有魅力的人。
參考文獻:
[1]袁淑芬.運用探問,推進情感體驗的現(xiàn)狀分析與出路審視.小學德育,2010,(07).
[2]何玉美.有效提問,引領課堂走向高效.中學語文,2013,(27).
[3]汪建江.淺議品德課堂教學中追問的藝術.課程教育研究,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