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峰
【摘要】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倡導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全面?zhèn)€性的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的音樂教學,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音樂教學 音樂審美 課改 有效
一、教師角色的轉換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新教材設置了許多游戲,游戲對于孩子而言,不僅是娛樂,也是一種學習,按照傳統(tǒng)教學,教師要設計好游戲的過程、語言、動作,有教師分配角色,新課程改革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自由空間。如音樂戲劇表演《小青蛙找家》一課,在學生熟記歌曲后,教師加以引導,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動作語言、劇情、分配角色,此時,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題,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在小組中的表演聲情并茂,培養(yǎng)了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把“身邊的音樂”引入課堂
音樂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音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材的設計體現(xiàn)了在學生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構建知識,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感悟音樂,學會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失誤,促進學生音樂知識的積累。如教材第三冊《在鐘表店里》一課,編排的教學內容有欣賞《在鐘表店里》,唱歌曲《大鐘和小鐘》,根據(jù)聽賞的內容安排律動,教材設計的鐘是學生每天見到的、用到的東西,課堂中我先讓學生說鐘,再聽樂曲,邊聽邊模仿大鐘、小鐘的節(jié)奏,討論時針、分針、秒針的長短,為數(shù)學學習中小時、分、秒的計算做好鋪墊,聯(lián)系生活中時針、分針、秒針的走動情況編排律動,給教學注入心得活力,學生易學,記得牢。
三、讓學生悄悄亂起來
傳統(tǒng)教學中的“端坐、靜聽、深思”被“師生的互動”所代替。新教材設置的音樂游戲打破了課堂的平靜,課堂由靜變得亂起來,但這種表面上的亂把教學課堂變成了開放的課堂,體現(xiàn)了師生的互動,教材第二冊中的音樂戲劇表演《迷路的小花鴨》一課,展現(xiàn)了一只小花鴨迷路后得到幫助的事,課堂中學唱旋律,學會歌曲后,教師布置學生在小組內分配角色、設計表演動作,設計表演的過程顯得比較亂,有的學生唱、有的聯(lián)系對話,有的打擊樂伴奏,但一陣熱鬧過后,學生的表演繪聲繪色,非常精彩。
四、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是發(fā)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發(fā)掘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新課程設置了許多生動又去的編排活動的內容,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作意識。如教材《兩只小象》的教學,課堂中完成歌曲教學后,設計歌詞的創(chuàng)編活動,把兩只小象改變成兩只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并配上小動物的動作,這樣的設計以自由即興的創(chuàng)作方式表達學生的情感,為學生學習淺顯的音樂創(chuàng)作嘗試和技能奠定了基礎。
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把音樂審美貫穿教學全過程
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并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如第三冊《好娃娃》一課,是音樂戲劇表演,課本中鮮艷的插圖,生動地展現(xiàn)了“好娃娃”在“家”尊敬長輩的情景,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畫面設計動作,用音樂形式表達情感,學生合作表演后無形地感知文明禮貌,注重了美好的情操的培養(yǎng),凈化了學生的心靈。
六、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lián)系的紐帶,享受音樂是美化人生的前提,教材內容設計注重趣味性,針對低年級孩子喜歡童話這一特點,把一些由童話改編成的音樂故事、舞曲供學生聽賞、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如第三冊聽賞《糖果仙子舞曲》,教師先講童話故事,小瑪麗和胡桃夾子洋娃娃去“糖果世界”漫游,糖果仙子為歡迎他們的到來,表演了一段獨舞,然后聽賞音樂,欣賞課本中美麗的插畫,邊聽邊想象糖果仙子有沒的舞姿,聽完樂曲,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設計糖果仙子和小瑪麗的形象,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jīng)驗。
七、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張揚個性,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課改的精神所在。音樂課程的安排,編排了音樂游戲,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fā)展不同個性有機結合起來。如教材《保護小羊》一課,游戲中設計狼、小羊、熊、獵狗等五個角色,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小組中同學個性的不同分配角色,語言表達能力強的馬若塵講故事,歌聲優(yōu)美的馬伊凡唱歌,舞姿優(yōu)美的王瑩、楊延昭、馬玲等表演各種小動物,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展示才華。
八、跨學科接線,注重知識的綜合
傳統(tǒng)的課程精細的分科教學,容易忽略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以音樂為主線,通過具體的材料構建起與其他學科、藝術的聯(lián)系。
1.音樂與美術。音樂教材中設計的戲劇表演,角色都是小動物,如需要進行表演,教師布置學生做動物頭飾,做完頭飾后,隨著音樂戴上頭飾做音樂游戲,既加強了音樂與美術課的聯(lián)系,同時也給課堂增添了新的色彩。
2.音樂與體育。音樂教材中的一些集體舞的教學,在學會樂曲的基礎上,經(jīng)過隊列隊形的變換來完成,學生在跳舞的過程中既掌握了音樂節(jié)奏又訓練了隊形,增強了體質。
3.音樂與語文。音樂戲劇表演,需要學生講述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設計角色、語言、動作這一系列的活動以語言表達為基礎,學生繪聲繪色的描述,訓練了口語表達能力,也積累了詞匯。
4.音樂與品德。如音樂教材中《人人夸我好兒童》一課,通過唱勞動的歌,欣賞愛勞動的樂曲,模范愛勞動的好孩子,滲透了勞動光榮的思想教育,這樣的設計加強了與思想品德課的聯(lián)系。
九、促進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
新教材設計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體現(xiàn)并貫徹探究——發(fā)現(xiàn)教學策略、主題性教學思想、合作性教學策略、反思性教學思想等新的思想和策略。
音樂課程改革實驗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湘版教材在我區(qū)的實驗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下面就教學過程中的體會談談自己的困惑。
1.教材樂理知識的難度大。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孩子來說,家長音樂樂理知識淺薄,加之地區(qū)而言,學前教育工作中師資力量薄弱,有效銜接做的不夠,學生音樂知識積累很少,這些因素制約了學生知識面的拓寬。
2.教材中的有些內容不適合我區(qū)。第二冊中音樂戲劇表演《螃蟹歌》,由于螃蟹這種動物學生沒見過,學生對于旋律和歌詞的陌生,造成唱好帶有市場民族風味的童謠存在一定的難度,加之旋律中音符密集、附點音符多、節(jié)奏難掌握,音樂戲劇表演也很難完成。
3.聽賞曲目中教學輔助資料過少。教材第一冊中的欣賞曲《小鳥》,這是交響童話《彼得與狼》中的選曲,由于條件所限,上網(wǎng)查這些資料,了解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是不可能的,進行欣賞時加大了難度。
4.體態(tài)旋律過少。新教材把學生從繁重的純學科學習中解脫出來,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考慮孩子“玩”的天性與“動”的特性,僅靠一些簡單的模仿是不夠的。如果多安排一些體態(tài)律動的內容,學生會更歡迎。
總之,經(jīng)過一年多的實驗工作,我體會到新教材的編寫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改革理念,課程改革實驗已初見成效,取得了一定了成績,令人激動興奮,同時又使我有了許多壓力,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努力進取,勤于鉆研,加強與同行們的合作、探究,摸索出先進的教學方法,為振興民族教育盡一點力。
參考文獻:
[1]康紅英.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改革探索.文教資料,2015,(13).
[2]岳亞,鄔美洪.多元化視野下的音樂藝術課程改革.戲劇之家,2014,(14).
[3]李梅.從“困惑”中看音樂課程改革應關注的幾個問題.小學教學參考,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