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其華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已被廣泛關注,其意義也已深入人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構成因素是多方面的?;谶@種認識,在對發(fā)展學生個性進行了調查分析基礎上,總結出發(fā)展學生個性要把握關注個性、彰顯個性、培養(yǎng)個性的策略。
[關鍵詞]
發(fā)展;學生個性;創(chuàng)新思維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已被廣泛關注,其意義也已深入人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構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個性發(fā)展是關鍵的一個方面,同時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一、關注個性
(一)多解中求同存異
學生是各具個性的,他們之間是有一定差異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學中要保護學生的差異性和主動性,要積極引導學生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和天賦。我們在教學中要樹立人人成才的新理念,同時又要探索學生的個性教育,不斷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在教學14×3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看哪個同學或哪個小組的解法最多。學生匯報時,真是讓教師大吃一驚,方法竟然有如此之多:10×3+4×3,11×3+3×3,9×3+5×3,8×3+6×3,7×3×2……每一種解法還有各自的道理。
(二)交流中形成共識
課堂教學使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提高技能,形成能力,促進個性的發(fā)展。學生不是各自孤立地實現(xiàn)其個性的發(fā)展的,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學生在學校的活動關系是很密切的。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目標不在于簡單地形成作為共同生活的個人,而是通過活動構筑更加文明的個性。因此,在教學中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具備這種覺悟與信念的個性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月人均用水量》的實踐活動時,先讓學生各自統(tǒng)計自己家的月用水量和月人均用水量,然后在小組內合作計算人均用水量,最后匯報計算的過程和結果。學生的計算方法是不同的,經過討論得到精確的計算月人均用水量的最準確的方法:月人均用水是=用水總量÷總人數(shù)。此外,學生還討論了哪個小組的月人均用水量最少,哪個同學家里最節(jié)約用水等問題。在合作中,學生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思想認識也提高了。
二、彰顯個性
(一)求異處彰顯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要放手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學會提問,學會質疑,善于調整思維方式,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又要善于調節(jié)教學氣氛,使學生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思路,使學生不會因為自己的想法與大多數(shù)人的不一樣而退縮,保證學生的每一句發(fā)言都應當受到尊重。教學過程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過程,是直觀的、實驗的探究過程與初步的邏輯思維過程的統(tǒng)一體,探究、思維貫穿與教學活動的始終,要給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空間,敢于思維,善于表現(xiàn),勇于質疑,從而逐步形成勤學善思的性格。在教學《連乘應用題》“服裝包裝廠每8件衣服打一包,10包衣服裝一箱。今天出廠50箱衣服,共有多少件衣服?”學生的列式多數(shù)是8×10×50或8×(10×50)。教師問是否有不同的解法,有一個學生舉起手站了起來說她的不同解法,列式是8×50×10,理由一時說不清。教師讓全體同學一起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得出了其中的道理:先從每一箱中取出一包,則50包共有8×50(件),這樣的取法一共可以取10次,可以得出共有衣服8×50×10(件)。學生的能力真是不可低估啊。
(二)實踐中彰顯
教學活動是個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設計與學科知識緊密聯(lián)系的實踐活動,開放活動空間,讓學生在教師以外的空間里進行實踐活動。對于不同個性的學生,總有一種自己方式去參與、去探究,同樣獲得成功,同樣受到尊重,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嘗試知識的運用,在開放的空間實踐活動,發(fā)展個性才是最重要的,同時這種開放的活動空間能更好地使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個性教育的時代性和未來性。在實踐活動中,要求學生回家和家長一道做個活動,題目是“拿一根線來量桌子的長,先量4次后,剪去20厘米;再用這根線量3次桌子后,再測量出線長出桌子的部分。你能計算出線和桌子的長度嗎?”學生和家長一起合作,動手動腦實踐,通過實踐和探究,能力得到了鍛煉,有的雖然算不出,但過程還是比較清晰。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疑難和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成功時彰顯
在教學過程中,讓不同程度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主動參與,主動探索,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個性得到了發(fā)展。當然,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必想盡方法去消除這種差異,相反保護這種差異,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健康發(fā)展,顯示其個性的獨特之處,能推動每個學生更自信、自立、自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主要的是在每個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他最強的一面,做到使孩子在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fā)展他的天賦素質的事情上,達到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最卓越成績。”在教學口算乘法時,教師出示了20道口算題,要求學生至少做8題,然后選一題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口算的題目的數(shù)量和質量是不同的,但是每一個學生只要說一道題,他們的信心來了,每個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三、培養(yǎng)個性
(一)獨立合作
學生在學校主要與教師和同學交往。學生與教師的交往是教師完成本職工作所不可缺少的,這種交往由于與學校的教育目標有著直接的關系,它既能使學生接受社會規(guī)范,盡快實現(xiàn)社會化,也容易致使學生在與教師交往時產生恐懼感,對于學困生來說更是如此。學生與教師的交往有時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和人數(shù)的限制,可根據(jù)教師的目的隨時、隨地、隨意地進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既在課堂中,也在課外中。教師應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這樣能激起學生對所學科目的興趣、熱情,提高學習成績,而且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在教學《測量》之后,教師布置一道家庭作業(yè):自由組合,每6個人一組(本班正好是54人),每個同學先獨自測量家里床、桌面的長和寬并計算出面積,然后合作小組成員一起計算6個人的床和桌面各自的總面積和合作小組內的人均床、桌面的面積。學生間會相互了解,互相溝通,這樣既促動交往與合作,又提高了能力。
(二)交互活動
學生在學校里的交往對象主要是同齡伙伴。學生根據(jù)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興趣、性別等方面的差別與不同的對象進行相對穩(wěn)定的交往。例如,班級中先進生與后進生各自構成交往圈,男生和女生之間形成兩個交往圈,各種非正式小群體形成的交往圈,等等。學生怎樣選擇交往對象,反映了學生的交往態(tài)度,與不同的對象進行交往,將對學生的個性產生不同的影響。學生之間的交往不能局限于少數(shù)知己的小圈子內,要與不同個性的、異性的、非同齡人進行積極交往,自覺地接受他們積極個性的影響,不斷提高學生正確交往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了《億以內數(shù)的比較大小》后,先讓每一個同學在一張卡片上寫一個億以內的數(shù),然后一二組、三四組的右邊同學分別交換,相應的同學一起比較兩個數(shù)的大小,并說說你是怎樣比較的。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能與不同個性的、異性的、非同齡人進行交往,多向交往,培養(yǎng)個性。
新課程是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要把群體培養(yǎng)目標與個體培養(yǎng)目標統(tǒng)一起來,重視個性差異,重視個體發(fā)展。全面發(fā)展?jié)B透在每個學生之中,而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又體現(xiàn)了全面發(fā)展的共性要求。
[參 考 文 獻]
[1]佘麗.多向交往的德育價值解讀及其構建[D].福建師范大學,2003(8).
[2]黃清地.中學生作文個性化問題探索[D].福建師范大學,2003(1).
(責任編輯:張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