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芳
[摘 要]
古詩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一部分,如何突破傳統(tǒng)古詩教學中僅限于疏通意思和積累詩句的弊端,努力探尋古詩的文化底蘊,是語文教師值得探索和研究的一個課題。古詩統(tǒng)整教學研究是一種新的嘗試,在合適的年齡,圍繞一個詩人,或者一個主題,或者一種對比,串起一組詩的教學,讓學生不僅走進一首首古詩,還要走進一個個詩人,走進詩人背后的那個時代,走進中國的文化。
[關鍵詞]
古詩教學;統(tǒng)整;課例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其難有二: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讀背景又太淺,他們很難在情理上與詩人站在一個高度。同時,古詩的話語風格與學生現(xiàn)在的語感體系相去甚遠,多數(shù)古詩的教學僅限于疏通意思和積累詩句,至于詩的文化底蘊則往往無暇顧及。由于這兩難,古詩教學的模式一直難以突破和改進。
但是,古詩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在各類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安排古詩61首,有的是“古詩兩首”,有的是“文包詩”,有的則出現(xiàn)在練習的“誦讀與欣賞”中。隨著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日益重視,古詩的篇幅在教材改革中可能還將有所增加。基于此,在古詩教學中開辟一條新的路徑是值得去嘗試探索的有意義的事情。近年來,我們嘗試一種新的古詩統(tǒng)整課例研究,即在合適的年段,圍繞一個詩人,或者一個主題,或者一種對比,串起一組詩的教學,讓學生不僅走進一首首古詩,還要走進一個個詩人,走進詩人背后的那個時代,走進中國的文化。
一、課例回放
下面就古詩統(tǒng)整課例中五年級下冊的一個課例——《走進李白》,談談個人的想法。
《走進李白》一課的教學,將入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5首古詩串聯(lián)起來,進行合理的編排教學,讓學生通過“想象”這個支點,立體地解讀詩群,進而透過詩作立體地了解詩人李白,理解詩作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底蘊。整個課堂教學的大概流程是這樣的:
(1)通過聊天的方式喚起孩子對李白已有的認知,孩子們各抒己見,談對李白的了解及對李白古詩的了解。
(2)以學過的《望廬山瀑布》一詩為引,讓學生品讀詩句中的“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銀河落九天”等意象,體會李白古詩當中想象的新奇瑰麗,再將《望廬山瀑布》與唐代詩人徐凝的古詩《廬山瀑布》作對比閱讀,進一步體會李白詩中的想象“新奇瑰麗”“大膽夸張”等特點。
(3)出示一組李白的詩《夜宿山寺》《古朗月行》《贈汪倫》進行群詩吟誦品悟,學生同桌合作討論,圍繞“哪些詩句中也找到了李白不一般的想象”作探究學習,更進一步鞏固理解李白詩作中的想象特點。
(4)基于前三步的學習,學生對李白古詩中的“想象”特點作多元而又充分的解讀,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談一談李白古詩中“想象”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5)通過補充李白生平的微視頻,促進學生理解李白古詩中不一般“想象”,與他獨特的讀書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以及修為都有很大的關系。
(6)教師總結:每一首古詩,不同的年段,用不同的心境去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正所謂“常讀常新”。但是走進李白,只讀一組古詩是遠遠不夠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要去讀李白更多的詩,才能真正立體地走進李白。
沒有繁瑣的環(huán)節(jié),沒有高深的解讀,學生就是在慢慢地吟詩、品詩、感悟中一路走來。學生完全沉浸在李白古詩營造的意境里,并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最后感受水到渠成,分享精彩紛呈。課末一段李白微視頻的插播,真正把學生帶進了李白的人生,讓學生透過李白的讀書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等再度理解“新奇瑰麗”的想象。古詩中想象的意境就更深入、更立體,直指李白這個人以及其背后的那個時代,直指古詩所蘊含的文化。
二、課例設計意圖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蘇教版小學教材中共安排61首古詩,其中李白的古詩共5首。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中,李白的古詩占7首,是所有詩人中入選數(shù)量最多的一位。可見,李白在整個小學詩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v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我們同時還發(fā)現(xiàn),李白的古詩被分散安排在一上、二上、三下、四上、五上的教材中。所以,五年級下半學期,統(tǒng)整所有的古詩設計這個課例,較為符合學生的年段特點,尊重兒童的學習起點,能更好地喚起兒童的學習興趣。
我們研究李白的課例,也是在研究探索一種新的走進古詩文的方法。所以,整個課堂努力走向“三個突破”。
(一)主題凝聚,資源整合,實現(xiàn)古詩教學模式的突破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一改傳統(tǒng)的“逐首教學”(即一首一首地教)和“逐環(huán)節(jié)教學”(即解題導入、正音疏通、理解背誦)模式,大膽地采用“接近李白”——“體悟李白”——“走進李白”的教學思路,聚焦“想象”這個點位,緊扣一條主線“鑒賞李白瑰麗的想象”作為閱讀經(jīng)驗的可生長點,將三維目標、四首古詩有機地整合為一體。無論是對比閱讀還是群文閱讀,思路都很清晰,學生都在“想象支點”上行走。
(二)比較參讀,群文深入,實現(xiàn)古詩解讀模式的突破
本堂課,從三年級學過的《望廬山瀑布》入手,引領學生品悟“三千尺”“銀河落九天”“生紫煙”等意象中所蘊含的詩人夸張、飄逸的想象,再引導學生對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和徐凝的《廬山瀑布》中的想象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更進一步感受李白想象的鮮明特點。最后自主閱讀、同桌交流討論一組3首具有3個想象角度的古詩,水到渠成地對李白古詩中的想象建構起多元的感受。這種形式上的縱向對照和內容上的橫向比較,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厚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古詩的吟誦、品讀,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真正地走進古詩。
(三)聚焦想象,多元感受,實現(xiàn)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不能僅停留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要注重挖掘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李白天馬行空、飄逸瑰麗的想象背后一定跟他的讀書經(jīng)歷、人生境遇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讀出李白詩句中瑰麗想象背后的那份狂妄不羈。教師可通過微課視頻的方式補充給學生閱讀的背景,讓他們拉近與詩人的時空跨度;通過學生相互交流李白人生境遇的小故事,豐富學生對古詩創(chuàng)作的理解。學生將這些背景融合在詩句中,才能感詩人之感,想詩人所想,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才能更多地顯露出來。
三、統(tǒng)整古詩教學的幾個感受
《走進李白》只是古詩統(tǒng)整課中的課例之一。其實,就古詩教學而言,其整合的角度可以多元,或圍繞一個詩人,或圍繞一個主題,或選擇對比觀照等,但統(tǒng)整的古詩課例不是靜態(tài)的文本,而是動態(tài)的生長過程。古詩統(tǒng)整課也極其考驗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師的自身格局決定所實施的古詩統(tǒng)整課的格局。
(一)統(tǒng)整古詩教學,“基于教材”“基于學生”是最基本的底線
教材是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的載體,是基于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編排的,有明確的指向和目標。基于教材,就是要保證對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學習規(guī)律有一個科學的觀照;基于學生,就是尋找適合不同地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學習方式的學習,以學生為本,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學力,延展學生學的寬度和長度,讓學生站在學習的中央。
(二)統(tǒng)整古詩教學,充分凸顯語文課程的特點
1.語文課程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古詩統(tǒng)整課要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包括三維目標的整合、課程資源的整合及教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2.語文課程具有審美性的特點
基于這一特點,古詩統(tǒng)整課要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所以,古詩教學的統(tǒng)整,要引領學生在反復吟誦和想象品悟中感知詩意和詩情。
3.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的特點
古詩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統(tǒng)整教學應該引領學生融入這種文化,從中洗滌心靈,鋪墊精神底子。通過一類古詩的學習,引領學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古詩創(chuàng)作和詩句本身蘊含的意蘊,滋養(yǎng)學生對獨特民族文化的熱愛。
(三)統(tǒng)整古詩教學,最終目的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愛因斯坦在美國高等教育300周年紀念會演講《論教育》中有這樣的話:如果人們忘掉了他們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忘掉的”是具體的內容、知識等,而“留下來的”則是核心素養(yǎng)。留下來的越多,經(jīng)過積累、疊加、沉淀、轉化,則核心素養(yǎng)越來越穩(wěn)定,越來越豐厚。好的小學語文課程應當將學生帶到學習的高速公路入口處,讓學生接觸不同的風景,給予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立足學科又著眼培養(yǎng)有境界、會思考、能行動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古詩教學該如何統(tǒng)整,才能更貼近學生,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咀嚼和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在反復誦讀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詩作的情緒和意向,讓學生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yǎng)?;诖耍覀兊墓旁娊y(tǒng)整教學才能不斷地向更深處漫溯。
[參 考 文 獻]
[1]葉嘉瑩.葉嘉瑩說初盛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呂慧娟,劉波,盧達.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符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