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江
【摘要】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構成健康范疇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針對中職學生青春期的特點,為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及個性發(fā)展教育,應遵循滲透性原則、理性原則、特異性原則和穩(wěn)恒性原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個性發(fā)展 中職生
國際衛(wèi)生組織早已確定的健康標準明確指出,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構成健康范疇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然而,大多數(shù)中職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以此為基礎的個性發(fā)展教育仍未給予足夠的重視。直到有一些青少年因心理危機而走入歧途時,社會上才零星出現(xiàn)了諸如“心理熱線電話”“心理咨詢中心”等正式或非正式組織。他們是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形成而出現(xiàn)的,令人喜憂參半,因為他們至少存在這樣的不足:即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缺乏系統(tǒng)的了解和長遠的計劃,難免出現(xiàn)“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現(xiàn)象。因而社會迫切需要學校擔此重任,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社會家庭教育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確立系統(tǒng)科學的心理及個性發(fā)展教育大綱,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更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勇于實踐,為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積累更多的經(jīng)驗。
中學至大學時代的學生即將投入新的環(huán)境(或是新的學校、或是社會),因而在此期間,必須完成從理想型向?qū)嶋H型的心理結構變化。其健康的心理結構是:活潑、勇敢、敏感、理智(羅素語)。具體地講,一是明確自我意識,對自己能做客觀評價,明白自己的長處與不足,不因長處而自大、自傲,不因缺點而自卑、自棄。二是性格開朗、樂觀和善于控制情緒。三是有正義感、責任感和戰(zhàn)勝邪惡的勇氣。四是與人為善,人際關系良好。同時,還應注意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個性,發(fā)展自己的個性。
1.滲透性原則。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學好教育心理理論,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yǎng),做學生的表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是滲透性原則的第一層含義?!鞍駱拥牧α渴菬o窮的”,只要教師真正做到為人師表,那么學生生活圈的這位活榜樣,必然會給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帶來良好的影響,增強其塑造自我的信心。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一個性格開朗、情緒穩(wěn)定的老師,其學生中不乏樂觀進取、不驕不躁者;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班主任,可以帶出一個正直得力的班委會;一個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力強的任課教師,可以使學生作業(yè)中的解難方法色彩紛呈。這一切都是教師“身教”的結果,它為“言傳”達理預期效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滲透性原則的第二層含義是在集體中進行相互滲透式的教育。人無完人,但只要集中大多數(shù)成員的優(yōu)點,并確定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目標,培養(yǎng)集體意識,就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自我控制,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班級每個成員就會在維護集體形象(集體意識的外在形式)的同時,看到自己的進步而更加熱愛集體,從而形成更高層次的集體意識并日益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接近。
2.理性原則。理性原則是指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始終要把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對學生的尊重有機地結合起來。保姆式的溺愛或家長式的嚴格,都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遵循這一理性原則,才能使教師提出的要求內(nèi)化為學生的自覺意識。
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第一步,應當在關懷和愛護中取得學生的信任,從而真正弄清產(chǎn)生問題的根源;第二步,正確地、恰當?shù)?、明確地制訂教育計劃并嚴格地執(zhí)行。如果學生要執(zhí)行中對改變自己的缺點沒有信心,教師就應尊重并鼓勵學生以增強其信心。許多學生自學心理治療方面的書籍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對自己要求不嚴格,沒有信心,缺少一個嚴格與關懷相結合的良師益友。
3.特異性原則。特異性原則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心理問題的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可分為以下幾種:自傲與自卑,虛榮和嫉妒,盲目從眾與逆反心理,消極的自我滿足,另外還有孤獨感、多疑恐懼癥等。產(chǎn)生這些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qū)π颅h(huán)境中的生活不適應、或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或?qū)I(yè)思想差、情緒重、或因突發(fā)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差、或因自尊心太強過于敏感等。至于個性形成的原因更是千差萬別。
遵循特異性原則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心理健康及個性方面的材料、對學生的個體情況了如指掌,并要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其次,對不同年齡、不同心理問題、不同個性的學生,要進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4.穩(wěn)恒性原則。穩(wěn)恒性原則要求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即要求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一致性,避免相互矛盾、彼此抵消,以增強教育的合力;同時,還要求有科學系統(tǒng)的教育計劃,并嚴格地執(zhí)行下去,防止前后脫節(jié)、虎頭蛇尾,以保證教育效果的積累,從而保證教育效果在時間及空間上的穩(wěn)恒增長。正因為如此,才應確立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及個性發(fā)展教育大綱,通過千千萬萬教育者的實踐,真正地“救救孩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