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姬慧
摘 要:在如今的就業(yè)形勢下,應用型人才受到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青睞。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主干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結合社會發(fā)展對中文人才的需求,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質。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人才培養(yǎng);應用型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必修課之一,通過對此門課程及延伸知識的講授,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文學教育尤其是文學史教育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等相關文學資料的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培養(yǎng)對文學資料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從口頭、筆頭兩方面幫助學生增強學術自信和人文自信,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自上世紀50年代初正式建立此學科以來,文學史類課程的教學就一直在摸索中行進。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就曾受到重商輕文的“文學邊緣化”的沖擊?,F如今各大高校中文系都把此門課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程,這給此課程的教學過程帶來更嚴峻的挑戰(zhàn),同時也激發(fā)高校教師在教授此門課程時需進行教學反思:面對新的社會機遇,面對應用型高校務實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如何完善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教育,如何進行《中國現當代史》課程教學改革,這迫在眉睫。但從目前應用型高校的此門課程開課情況看,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難題:專業(yè)課課時數少,應用類課程時數遠遠多于理論類課程時數,專業(yè)課課程體系不完善,學生課下延伸閱讀受制約等。因此,如何在上課和下課以及教學評估中彌補上述問題,這是每一位文學史課程任課教師都要反思的問題。
一、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
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為例,學校堅持以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以多學科和交叉學科為特點,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從目前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看,絕大多數學生畢業(yè)后從事了與本專業(yè)相關的工作。這足以說明,本科四年的文學教育至關重要,因此,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教學過程中,作為授課教師,應思考如何這一樣一個問題,即:在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文學素養(yǎng)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字寫作能力,以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中文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一)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
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專業(yè)課程設置為例,目前設置有《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外國文學史》等專業(yè)主干課程,這些課程雖對應時間段不同,但都屬于文學教育培養(yǎng)中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文系還附設了寫作系列課程,如百篇作文、學年論文、書評等。通過四年的大學學習,學生在完成正常學業(yè)基礎上,方可通過這些課程提升自己的文學欣賞與寫作能力。
(二)教師教學應結合學校培養(yǎng)目標、學生個性化特點
挖掘學生潛在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不再枯燥,這應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目標。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生為例,高中語文基礎普遍較好,因此在大學課堂中,教師應在課程授課基礎上,多思考這類學生的學習心理訴求,例如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廣度要求或趣味要求,適當調整上課技巧或設計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如采取啟發(fā)式、互動式等教學模式,而課堂教學最終應以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崗位能力和綜合能力為目標。
二、以多樣型教學模式為依托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多樣型教學模式包括自主教學和實踐教學
自主教學旨在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從根本上轉變學生課堂被動接受,課下被動思考的單一教學模式。自主教學需做到以下幾點:1.學生通過文本細讀提高文本鑒賞能力。學生只有熟悉作品,才會有好奇心,從而啟發(fā)對作品的思考:作者創(chuàng)作前后是怎樣的?作品中的故事原型是否和作者的生活經驗有關系?只有熟讀作品和思考作品的完美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對文學史知識的掌握。實現文本細讀需通過以下四個階段:①通讀作品:蘇軾在少年時期讀書所用八面受敵讀書法可以有效指導如今的大學生通讀作品,以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為例,其中包括《家》《春》《秋》散步作品,《激流三部曲》描寫的是高家公館的大家族,主人公分別是覺新、覺慧、覺民。這三個主角在小說中呈現出了不同的性格和個性,也產生了結局不同的命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指導學生抓住每次閱讀小說的主題,如第一次閱讀過程中,學生應抓住高老太爺這個大家庭家長的身份,了解高老太爺的人物形象對其三孩子的命運的影響;第二次閱讀過程中,學生應抓住覺新作為大家族里的長孫,因其家庭地位的關系,在這部作品中,他又是如何委曲求全,失去了愛情和學業(yè)。;在第三次閱讀過程中,學生應抓住高覺民雖與大哥覺新不同,但在小說中他是如何沖破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最終沒有成為封建禮教犧牲品的;在第四次閱讀過程中,學生應抓住三弟覺慧在小說中是如何展示了他的批判和反抗意識,但最終為何又離了家。在這些主題的引導閱讀下,學生妹都玩一次作品,就能理清作品的脈絡,同時也能更深刻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和命運。②尋找縫隙:這一步是建立在實現了第一步的基礎上,如果沒有第一步的鋪墊,這一步尋找縫隙將很艱難。以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為例,如果只講小說里白流蘇是如何婚姻失敗,如何和范柳原展開新戀情等,就未免太照本宣科,教師在講述作品時切忌只講大概或只分析主要人物命運,而是應該讓學生深入對作品的思考,自發(fā)找出作品中耐人尋味的有趣情節(jié),如《傾城之戀》中雖然男女主人公的戀情傾世傾城,但作者卻沒有把兩人戀情的經過完整地交待,而是故意沒有說明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故事情節(jié),這就值得引人深思。d.尋找原型:以莫言的作品《蛙》為例,小說中的鄉(xiāng)村女醫(yī)生姑姑的原型,根據莫言自己的話:“我想我作為一個作家,首先打動我的是姑姑這個人物原型,是她曲折、豐富的人生經歷。而我也想到了,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最根本的任務并不是要用自己的小說來再現一個事件,而是借這個事件塑造一個人物?!睂W生通過對原型人物的解讀,就能更好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會啟發(fā)并拓寬學生自己的寫作道路。
(二)教師通過“三個一”提高學生自主思維能力
即:一個問題、一節(jié)課、一篇作業(yè)。1.一個問題:教師列課前閱讀篇目,需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并思考文本。以趙樹理小說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小說《小二黑結婚》,帶著問題——“趙樹理作品中的農民形象對魯迅作品中的農民形象做到了哪些繼承與發(fā)展?”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就會留意作品中的小二黑農民形象與魯迅筆下的阿q等農民形象在反抗意識上有何相同或不同。2.一節(jié)課:以50到70年代文學為例,在講完整個17年小說后,留一節(jié)課給學生做展示:內容為對十七年小說中某一篇的認識。學生從準備到展示,中間過程就可以實現對自我的提升。3.一篇論文:以柳青小說《創(chuàng)業(yè)史》為例,教師在課堂完成基本的文本闡釋,學生在課后進行延伸閱讀,并形成一篇論文,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文獻參考及論文撰寫的能力。
(三)引入實踐性教學,通過課堂上強化實踐教學、課外實踐教學來實現
強化課內實踐教學:在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的提問,分組進行演講和課堂討論,讓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做好校外實踐教學:安排學生到學校廣播站、系內報刊進行實踐,使學生的理論能力、寫作能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都等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提升。
三、以綜合性考核方式為動力
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課程考核方案可以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推進此項課程教學改革。傳統(tǒng)的文學史課程教學考核以閉卷考試方式進行,命題結構單一,主觀題比例較大,客觀題比例較小,試題答案固定且有局限,無法全面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思維,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F當代文學課程體應該設計多種考核方式,通過課題表現:主要用來考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態(tài)度,課堂考核可以以讀書報告或者專題討論的形式進行,教師為學生分好組,然后制定閱讀篇目,并將預設問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平時作業(yè)考核:有側重點地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查閱解決問題,同時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欣賞比較,用自己的思想去感悟作品,教師也要及時對學生的感悟和想法做出評價和反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期末考試:提高主觀分析題比例,考察學生分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指引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以引導教學為切入點,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落腳點,最終實現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發(fā)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