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摘 要:筆者依據(jù)實際教學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針對小學三年級學生計算機操作差異性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高效教學方法,希望可以在日后相關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起到一定借鑒性作用,最終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做出一定貢獻。
關鍵詞:小學;學生;計算機;操作差異性
一、問題研究背景及意義
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之后,信息化發(fā)展成為人類物質文明建設領域當中的一種重要模式,信息素養(yǎng)也成為了當代社會公民一定需要使用到的基本素養(yǎng),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并對青少年兒童的信息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此背景下,信息技術以一種國家課程的形式進入到了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必修課程范圍內,因為計算機普及性大幅度提升,以及社會家庭等領域中的相關人士,逐步對計算機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并在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之下,各個小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強,怎樣才可以應對這種差異,面向所有學生,促使學生逐步得到全面發(fā)展,是小學教師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切實解決的一個問題,筆者將課程特征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依據(jù),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并讓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在小學計算機教學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使用分層教學以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希望可以在日后相關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的時候,起到一定借鑒性作用。
二、小學生信息技術學習水平差異性形成原因分析
首先,從外部環(huán)境的角度上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因為信息技術會受到學校條件、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學生的起點自然也是不一樣的,家庭條件比較好以及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學生,有可能從小開始使用電腦,等到學習課程知識的時候,可以對簡單操作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也會對計算機相關內容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但是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從來都沒有接觸過電腦,因此在上課的時候需要從零開始,與此同時各個小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強,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工作之前,應當切實的關注到這個問題。
其次,從課程設置的角度上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小學教育階段當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時長一般情況下是72個,因此學校往往會在學生到達三年級的時候每一星期開設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程,也因為每周開設一節(jié),所以兩個課程之間的時間間隔比較長,學生會將很多內容遺忘掉,并不是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當中都有計算機,家庭中有計算機的學生在回家之后可以進行復習,沒有計算機的學生會將更多的知識遺忘掉,某些家長并沒有予以這一門課程充分的重視,甚至在回家之后會限制小學生使用計算機,因此小學三年級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強。
再次,各個學生之間智力及非智力因素之間有一定差異性,具體表現(xiàn)是,個體智力因素之間有一定差異性,因此學生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上的表現(xiàn)有一定差異性,在此背景下,教師講解知識的時候,某些學生可以迅速的將知識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另外一些學生難以對教師講解的內容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學生自控能力上有一定差異性,學生經常會將信息技術課程叫做計算機課程,因此會在他們的思想當中形成一定觀點,在信息技術課程上其實就是玩計算機,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倡導的是在玩耍的過程當中學習,但是各個小學生的自控能力之間有一定差異性,因此肯定會有一些學生從娛樂逐漸轉向學習,也有一些學生難以從游戲當中解脫出來;各個學生的學習習慣之間有一定差異性,擁有優(yōu)秀學習習慣的學生,在上課的過程當中可以認真的聽教師講解的每一句話,也可以予以教師的演示性操作充分的重視,認真的開展書籍閱讀工作,但是沒有養(yǎng)成優(yōu)秀學習習慣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具體變現(xiàn)是,學習態(tài)度十分惡劣,也經常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懶散的態(tài)勢,沒有予以學習充分的重視。
在上文中所說的各個層面相關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小學三年級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之間的差異性比較強,如果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工作之前,沒有對這個問題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容易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兩極分化問題,怎樣才可以正確的對待這個問題,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三、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不同類型的差異
預期性概念差異,不同學生的計算機掌握水平不一樣,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水平也不一樣,在開始學些信息技術課程之后,做出的表現(xiàn)自然也是不一樣的,在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掌握教師教授的知識,但是另外一些學生難以清楚的認識到教師講述的內容,這就是預期性概念差異引發(fā)的問題,因為信息技術課程知識的連接性比較強,如果沒有對一個環(huán)節(jié)形成深入的認識,在后續(xù)學習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xiàn)障礙,由一節(jié)課到一個單元到一冊教材,從而也就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定抵觸心理。學生的天性其實就是這樣的,難以養(yǎng)成學習興趣并且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吃力起來,因此就難以在學習這種知識的過程中養(yǎng)成學習興趣,預期性概念差異這個問題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當中,應當開展控制差距工作,以便于可以讓各個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大幅度提升。
新知識接受能力差異性。公平的課堂會面向所有學生,教師開展教學設計工作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將所有學生放置在同一個起跑線之上,讓學生之前學習到的知識造成的影響得到有效地控制,以免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形成一定障礙,因為一些接受新知識的速度比較快,另外一些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則會感覺到非常吃力,在新知識渴望水平不同,以及新知識接受程度不同的情況下,自然會對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造成一定影響,在此背景下,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之間也會有一定差距。
動手能力差異,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將操作性以及實踐性放置在較為重要的地位上,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學習效果會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緊密的相互連接在一起,就好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如果在一個操作環(huán)節(jié)當中出現(xiàn)錯誤,后續(xù)的操作就沒有辦法順利開展,只有在教師有意識的創(chuàng)設出來一定條件之后,并讓學生之間的差異得到弱化處理,才可以讓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保證,在信息技術課程課堂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會將學生的上機實踐性內容放置在較為重要的地位上,但是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可以較為輕松的趕上教師的結構,另外學生,即便在接受教師引導的情況下,也難以在短時間之內做出反應。
主動性差異,學生面對喜歡的課程的時候,展現(xiàn)出來的主動性比較強,并且主動性的存續(xù)時間也比較長,但是另外一些學生則正好相反,因此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渴望性不同,展現(xiàn)出來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動機的強烈性不同,那么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分化問題,也會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造成一定影響。
四、課堂教學方法
在計算機課堂教學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逐步讓教學模式豐富起來,提升自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強度,以便于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激發(fā)出來,計算機教師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應當不斷的學習新知識,逐步讓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起來,通過思考以及實踐等方式,來讓學生對計算機知識形成較為深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逐步將打字輸入、文檔處理以及計算機知識應用等技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正確的計算機使用習慣。比方說在“word”這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和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筆者讓學生使用自己的計算機構建出來一個嶄新的文檔,并對標題進行修改、新建一個題目,在題目下輸入一段文字和數(shù)字,在確認文字正確的情況下,將文字妥善的保存起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應當進行巡視,在發(fā)現(xiàn)學生操作錯誤的情況下,應當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操作。在整個流程完成之后,學生就可以對word操作規(guī)范化流程形成深入的認識,在教師施行獎懲措施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充分的調動出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開展的各項活動當中,使用上文中所說的這種教學模式的情況下,既可以讓教師妥善完成教學任務,也可以讓學生將知識牢牢的掌握住,在計算機課堂教學領域當中,教師需要切實注意到的問題是,針對教學的節(jié)奏進行調整,以便于可以適應所有學生的需求,不應當使用同一種節(jié)奏完成所有教學任務,以免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造成影響,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情緒作為依據(jù),針對教學節(jié)奏進行優(yōu)化調整,不斷的讓學生參與到知識學習過程當中,逐步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一定計算機知識學習熱情。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使用分層教學以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可以在對教學質量做出保證的前提條件下,讓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得到有效地控制,以便于可以讓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水平上大幅度提升,也可對小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做出一定的保證。
參考文獻:
[1]任潔. 計算機技術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OL].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1):1.
[2]董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J].中華少年,2017,(24):159-160.
[3]王芳.小學計算機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