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摘 要: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基本活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忽視勞動與技術教育。只有加強勞動與技術教育,學生的素質才能全面提高。為了發(fā)揮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實效性,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健全管理機制,提供課程實效性的保障;開展校外實踐,完善課程實效性的關鍵;加強學科融合,提高課程實效性的保證。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教育;素質教育;實踐;實效
我國課程計劃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包括“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等課型,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素質教育課。那么,學校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如何實施才能發(fā)揮它的最大實效?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加大管理力度,提供課程實效性的保障
學校只有加大管理力度,才能為實現(xiàn)課程實效性提供保障。
1.轉變教師的觀念
教師是上好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基礎。因此,要比較順利地開展勞動與技術教育,必須有廣大教師的理解、配合。要想讓教師認識到勞動與技術教育不但不會降低文化課的教學質量,反而使學生變得“心靈、手巧、更聰明”,另外還可以協(xié)調身體器官的發(fā)育,鍛煉體力和耐力,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
2.專業(yè)老師的擔任
在學校的統(tǒng)一安排下,勞動與技術教育應由具有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專職老師擔任,他們在經過培訓之后,能夠更好地勝任。并且要求其在年初制訂勞動與技術教育計劃,明確培養(yǎng)目標,學期和年度結束時做書面總結。
3.引入競爭的機制
有競爭才有進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開展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競賽活動。如教師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根據(jù)評比結果對優(yōu)秀者給予獎勵,形成個個爭先進、人人愛勞動的良好風氣。
二、開展校外實踐,完善課程實效性的關鍵
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我們就要有不同的實踐方法。
1.在家庭中實踐
有些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教師講解后,最多在課堂上演示,但是不能使全體學生動手模仿,這就要求學生回家后進行實踐。比如《自己動手拌涼菜》一課,其中有切菜的刀法、洗法、配料、放調料等內容,教師在課堂上演示完之后,學生可以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回家拌一次涼菜,糾正了過去做菜時存在的錯誤方法。這樣既鞏固了教材上所掌握的知識,還幫助家長做了一次家務活。
2.在社會中實踐
有些知識僅僅在課堂上講解是不能夠掌握的,也不能在課堂和家庭中得以實踐,它需要學生走向社會去實踐。如《小小采購員》一課,要求學生到附近的商場、超市按照購物清單上的要求進行購物。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講完購物的知識后,還應讓學生親自去超市、農貿市場上購物,這樣才能學會如何購物,了解購物過程中注意的問題,從而把課本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真正實現(xiàn)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
3.在生活中實踐
有些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它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而需經歷比較長的時間。如四年級下冊《種絲瓜》一課,教材向我們介紹了種絲瓜的方法,但是種絲瓜是一個較長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在自己家的庭院或陽臺上種瓜,在栽培過程中全面掌握種植的方法。如此,學生掌握和鞏固了勞動技能,完善了課堂教學。
三、加強學科融合,提高課程實效性的保證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老師應與其他各科老師密切配合,通力協(xié)作,將學生的知識融會貫通,廣泛實踐,形成技能。
1.在語文領域中,把習作訓練與勞動技術教育內容完美結合
學生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初步掌握了某項勞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制作過程中的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如四年級下冊《小書簽》一課,教學完后,可以先引導學生說說制作書簽的過程及它的形狀,然后寫下來。通過說寫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還樹立了學生的勞動光榮感。
2.在美術領域中,將孩子的繪畫內容與勞動技術內容緊密結合
孩子們的世界是充滿美麗色彩的,他們愛畫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師可在美術活動中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讓他們用畫筆描繪自己喜歡的事物。如在教完《做風箏》之后,可以指導孩子畫風箏,再請他們說說畫的創(chuàng)意等。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繪畫能力,又使孩子的勞動水平得以提高。
3.在體育活動中,把勞動與技術教育中的作品與孩子的活動內容緊密聯(lián)系
孩子的活動量較大,興趣較高,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在勞動與技術教育課堂上的一些成果拿出來進行活動。如制作完風箏后,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放風箏的要領,再讓學生看放風箏的示范動作,最后學生進行放風箏的活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懂得了怎樣才能放好風箏。這樣,通過學生的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勞動與技術教育的重要性。
總之,在學校的督導和老師的精心教育下,勞動與技術教育會發(fā)揮最大的實效,會把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具有正確的勞動觀念、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者,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從事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人才。
參考文獻:
張建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tài)化實施實踐與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