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添
摘 要: 互動假說是話語互動認知研究的理論綱領,而“互動”則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結合互動假說的概念,具體分析一節(jié)初中英語語法現(xiàn)場課例,目的是探討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互動及效果,包括:利用互動會話,增加可理解輸入與輸出;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參與程度;啟發(fā)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英語語法 互動假說
一、引言
語法在英語學習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階段因基礎性和大容量性,語法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一些教師認為要讓學生取得高分就必須嚴格要求記憶語法知識點而忽視相應的習得與練習的語言環(huán)境,忽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互動假說是話語互動認知研究的理論綱領,而“互動”則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將從互動假說的概念談起,結合一節(jié)初中英語語法現(xiàn)場課例,探討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互動及其對課堂的效果。
二、互動假說
(一)概念。
基于Hatch的話語分析思想,Krashen的輸入假說和Givon的認知功能語法等理論基礎,Michael Long提出互動假說這一概念,即當學習者與對話者就意義進行協(xié)商時,輸入的本質可能會產(chǎn)生質的改變[1]。Long提出的互動假說認為,互動是外語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學習者通過互動修正自己的言語和交互模式,增強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為語言習得創(chuàng)造條件[2]。學習者在表達意義和傳遞信息時遇到困難或障礙時的互動過程,主要目的是意義協(xié)商。Brown認為:“互動是兩者或多者進行思想、感覺、觀點的相互交換并彼此產(chǎn)生影響的過程?!盵3]一方面他強調(diào)意義協(xié)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從互動性激發(fā)學習者自我發(fā)展思想的角度,說明互動能夠促進語言自動生成。
(二)話語互動結構及調(diào)整手段。
為了得知互動調(diào)整的方法和原因,Michael Long[4]進行試驗并發(fā)現(xiàn)了發(fā)現(xiàn)本族語者慣常使用的8項話語互動結構整類型及15項具體的互動調(diào)整手段。8項話語互動結構整類型包括話外框,事實確認,理解確認,澄清請求,重復自己的話語,重復對方的話語,擴展及混合;15項具體的互動調(diào)整手段分為策略手段、技巧手段及多功能手段三類。其中策略手段包括出讓話題控制權,選用凸顯的話題,簡單處理話題,凸顯新話題和理解確認;技巧手段包括容忍隨意轉換話題、要求澄清說明、確認本人是否理解和容忍歧義;多功能手段包括語速調(diào)慢、關鍵詞強調(diào)、關鍵詞前稍微停頓、話題—評述結構、重復自己的話語及重復別人的話語。
(三)語言課堂中的互動策略類型。
課堂教學是一種以教材為媒介,教師的教授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過程[5]。課堂互動是指師生雙方或學生之間在教學過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傳遞信息并相互影響的過程[6]。在課堂中的語言互動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種策略,但是語言教學活動的特殊性使得其互動不僅指意義協(xié)商,還包括其他一些不以意義協(xié)商為目的的互動過程,如激發(fā)學習者自我發(fā)展、促進語言自動生成的活動及以語言輸入為主要目的的活動等[7],如問答、組隊協(xié)作、有意義任務分配、合作學習等形式。
三、課例說明
本課視頻取自浙派名師暨全國名師經(jīng)典課堂教學實錄與反思點評精編第六卷。執(zhí)教者韓欣江老師的教學內(nèi)容是人教版英語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Section A 2a-2d,課型為語法課,主要語法點為一般將來時的表達和比較級(more,less,fewer)的用法。教學設計如下:
1.以“I am sailing”這首歌作為熱身,通過“What will you do?”的話題引入一般將來時的時態(tài)。
2.引導學生想象未來世界,小組討論后用“more/less/fewer”和“will / be going to”進行填空。
3.以語法城堡的形式歸納語法規(guī)則,借助圖表、時間軸等圖畫幫助學生理解。
4.深化鞏固知識,布置作業(yè),有效延伸課堂教學。
四、課例分析
韓欣江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語法課的一大特點是學生參與度高,教師與學生互動頻繁,且教師反饋語非常豐富。師生互動在這節(jié)課當中對學生語言習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互動對于語言教學的效用是多重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7]:(1)增加可理解輸入,(2)增加可理解輸出,(3)提高學生參與程度,(4)促使學生關注語言形式,(5)有助于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結合互動對于語言教學的作用及本節(jié)課的課程特點,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利用互動會話,增加可理解輸入與輸出。
本節(jié)課的一大特點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非常豐富。從導入部分關于學生最喜歡的英文歌曲和未來理想職業(yè)的問題開始,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每一個回答并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可理解輸入和輸出的增加。
1.增加可理解輸入
本節(jié)課雖然是一節(jié)語法課,但教師并沒有把重點放在語言規(guī)則的講解上,而是通過目標語的使用促進學生對語言點的理解。通過會話調(diào)整的方法,教師和學生對原本在理解上有困難或難以表述清楚的句子在交際過程中進行協(xié)商。這在消除溝通障礙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對語言輸入的理解,加速了語法形式的習得。如:
Student: Kids study at school now, but in 100 years, people wont go to school because teachers will go to theirs house.
Teacher: So the teacher will...
Student: Teachers will go to theirs house.
Teacher: Oh, so you mean the teacher will go to students house?
Student: Yes.
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回答時,充分利用各種互動調(diào)整手段。如在學生沒有理解教師指令的時候,容忍學生轉換話題,使得交際繼續(xù)。
Student: I think people will live to be over 1000 years old.
Teacher: Oh, 1000 years old! And the other question is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
Student: Because people always, people will always try to invent some strange medicines to heal them.
Teacher: Ok. Ok. Great. So people will invent some strange medicines to cure them. Great, wonderful ideas.
在以上對話中,學生雖然沒有回答教師“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的提問,但補充說明了自己的回答,并且正確使用了將來時態(tài),教師就沒有拘泥于原有的問題。
2.增加可理解輸出
Swain[8]通過大量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的程度不僅取決于語言的可理解性輸入,還和語言的可理解性輸出有關,后者才是語言是否被真正習得的有效驗證。可理解輸入的增加促進學生對于目標語言的理解,而可理解輸出的增加則可以加速目標語的內(nèi)化,輸出過程中的協(xié)商有助于提高語言輸出的準確性。本節(jié)課通過小組討論和匯報的形式,教師給予學生大量的機會進行語言輸出。
(二)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最有效的提高語言能力的方法是確保學習者有足夠的機會參與語篇信息的直接交流中。在這節(jié)課中,教師和學生都說了很多話:教師主要負責組織討論,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評價,而學生才是本節(jié)課的主體,大膽參與發(fā)言,很多學生更是得到了多次機會發(fā)言。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討論話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二是教師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結合目標語法點,教師選取“未來生活”這一大話題,在這一大話題下又有“未來職業(yè)”、“未來教育”、“未來環(huán)境”、“未來城市”、“未來家庭”、“未來健康”等小話題。每個話題都與學生息息相關;另外,在學生給出天馬行空的答案時,教師及時用“wonderful”、“great”等反饋語對其進行鼓勵,多次提出希望有更多“不一樣的”、“有趣的”答案,并且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答案給出看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如:
Teacher: Ok, so I have a question. First, I dont think I can live to 100 years old. And if you, if you, ok, live to 100 years old,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 What will you do? (students whisper)Yeah, I like your ideas, you will sleep all the time.
Student A: I will stay at home.
Teacher: Oh, you will stay at home, and watch TV?
Student A: Yes.
Teacher: What about you?
Student B: I will watch more movies.
Teacher: Oh, you will watch more movies. Just, ok, yes, just stay at home. Youll watch movies. Sounds interesting.
(三)啟發(fā)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
互動理論倡導合作學習,生生互動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合作學習的主體活動階段——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占主導地位[7]。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雖然是語法知識,但教師充分利用合作學習模式,促進學生間的溝通。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學生可以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促進新想法的產(chǎn)生。
教師對于本節(jié)課中討論的問題都沒有設標準答案,而是希望學生盡可能多地有不同的想法,并在每個問題討論的最后給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對于學生不同答案肯定和尊重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對于一個問題的不同觀點。另外,關于環(huán)保、城市等話題的討論也促進了學生對于環(huán)境保護、城市規(guī)劃的思考,促進了學生主動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
五、總結與探索
語法的掌握是在活動中使用語法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法知識的結果。韓欣江老師的這節(jié)語法課充分利用學生小組討論這樣一種形式,使學生在交際過程中習得、內(nèi)化語言規(guī)則,師生互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于課堂的積極性。雖然這節(jié)課存在對課堂時間掌握不夠到位、輸出環(huán)節(jié)匆忙等缺點,但總體來說是一節(jié)非常成功的語法課。
目前初中課堂語法知識的學習普遍存在理論性較強,教師教學以講授為主,與學生的互動少的現(xiàn)象。對于活潑好動的初中學生而言,這樣的語法課過于枯燥和無趣。學生沒有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法課堂教學氣氛就會變得非常沉悶。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話題或活動,并且充分利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促進學生對于語法規(guī)則的理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5]Long M.. Input,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81(379).
[2]Long M.. Linguistic and conversational adjustments to nonnative speaker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3(05).
[3]Brown H..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47-6, 157-162.
[4]Long, M. H.. Native speaker/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07).
[6]高垣麻由美.教學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書房,2005:124,56.
[7]李燕,賈放.“互動假說”與語言課堂教學互動策略及效用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7(S1):38-42.
[8]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J]. In S. Gass 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 ley, Mass.: New bury House, 19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