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靜
【摘要】本文論述語文教學中應該引入“暫存”理念,從而在教與學的進程中設置一條美麗的緩沖地帶,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學習“半成品”的倉庫,保證尋疑成果不丟失,也能為解疑和鞏固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及時提供材料。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暫存” 初暫存 終暫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9A-0101-02
小時候,媽媽就告訴我,今天的事一定不要拖到明天,要“今日事,今日畢”。那時,稚嫩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后來,小學、中學、大學的歷任各科教師也把這句話如金玉良言般循循善誘地再三教導我,雖然當時的我對于“一定”這個挺苛刻的詞不太喜歡,但由于身邊從沒有人質(zhì)疑過這句話,漸漸地,“今日事,今日畢”這句話在我心中便如真理一般毋庸置疑。成為教師后,隨著教齡的增長,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爭論:是課堂上的遺憾,還是妥當之舉
【情景再現(xiàn)】張老師教學老舍的《草原》時,在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這樣設疑:文章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描繪了哪三幅圖?舉手者頗多。一個戴眼鏡的斯文男生站起來答道:文章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招待遠客圖。隨即,張老師在黑板上一一板書下來。
“應該是主客聯(lián)歡圖吧!”有一人插嘴道。“都可以?!绷硪蝗苏f道?!安灰粯影桑写汀?lián)歡的意思不同呀?!毕旅娴膶W生議論紛紛。在隨后的交流中,學生仍難統(tǒng)一意見?!拔覀儠簳r把問題放一邊,大家可以再思考思考,等到明天語文課上分析這一段落的時候再來討論”,張老師神情鎮(zhèn)定,仿佛是他預料之中的事情,隨即在“招待遠客”后面寫上“主客聯(lián)歡”,并分別在兩個詞語旁邊加上一個小問號。
評課中,張老師對這一課堂的細節(jié)處理引起了爭論:有的老師表示這是一處“遺憾”——課堂上,教師沒有抓住一個有效的生成契機,教師的教學有“走教案”的嫌疑;有的老師表示贊同——不是課堂上所有問題都必須即時教學,完全可以暫存一下,明天解決也未嘗不可。
【案例分析】能引起爭論的教學行為,足以說明這一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理念值得辨析、體味。上面的案例中,一些評課教師提出了“暫存問題”的概念,雖然沒有形成嚴密的邏輯和成文的表述,但我覺得在“新課標”講求師生平等對話的背景下,在教學活動“預設”與“生成”交相輝映的靈動的課堂上,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畢竟“是即時解決問題還是暫存問題”是許多教師課堂教學實踐中常常會遇到而又不好“拿捏”的新問題。
二、思考:是對“經(jīng)典”的挑戰(zhàn),還是踐行“新課標”
【情景再現(xiàn)】《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的課堂上,我讓學生將搜集到的有關(guān)中國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資料做一番交流。有一名學生說:當記者采訪王富洲時,發(fā)現(xiàn)他除大拇指外的8個手指都比平常人少了一節(jié),問他緣由,他說手指是當年攀登珠穆朗瑪峰時被凍掉的?!袄蠋?,嚴寒真的能把人的鼻子、耳朵、腳趾凍掉嗎?”這時,我說:“大家想知道嗎?”“想!”“但我今天不告訴你們!”我用俏皮的語調(diào)說著,“你們上網(wǎng)輸入‘醫(yī)學凍傷自己去查一查吧!”這時下課鈴聲響起。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學生高興地跑到我的身邊七嘴八舌地說:老師,我知道了,凍傷分為4度,4度凍傷最嚴重,皮膚、軟組織和骨胳都會壞死……看著他們,我心里暗喜:這一問題的延時理解,讓學生通過相關(guān)資料掌握了更全面的知識。
【案例分析】上述案例中,在學生生成問題之后,教師如果抱著“今日事,今日畢”的觀念——用講解的教學方式快速解決,是否會讓學生錯過一次與課外資料的“親密接觸”呢?案例中的生成性問題與文本關(guān)系密切,它是教學的有益延伸,教師打破“今日事,今日畢”這一做學問的“經(jīng)典做法”,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質(zhì)疑—思考—探究”中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隔天解決,沒有淡化問題的教學效果,反而讓學生在更充裕的時間、更廣闊的空間中將這一暫存的問題細細咀嚼——“撲上去、沉下來”,在探究中更好地體會了“征服困難”的真諦。由此看來,這一教學策略的運用是對新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的一次有力踐行??梢姡魬?zhàn)“今日事,今日畢”,踐行新課標,將問題暫存理念引入語文教學,有其一定的哲學、心理學依據(jù),是一種跨學科的理念“植入”。
三、暢想:是詮釋“慢的藝術(shù)”,還是演繹“厚積薄發(fā)”
【情景再現(xiàn)】學習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了了解班上孩子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實際狀況,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師恩難忘》,要求“質(zhì)疑并回答”。第二天,第一本作業(yè)就讓我皺起了眉頭——問:本文的作者是誰?答:劉紹棠。我不由得嘆了口氣。第二本作業(yè)讓我哭笑不得——問:文中的老師姓什么?答:姓田。第三本作業(yè)讓我火冒三丈——問:娘兒倆累了,走進哪里去歇腳?答:亭子里……這些作業(yè)本上的內(nèi)容是學生的“問題行為”,造成“問題行為”的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案例分析】在上述案例中,我收到的作業(yè)之所以那么簡單,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對“質(zhì)疑并回答”的目的不明確:可以自己給自己出問答題,為什么不簡單點呢?二是教師對此項作業(yè)評價的標準闡述不清。學生自己揣摩:老師、家長不是要全對,要優(yōu)嗎?我就繞開真正的問題,編個簡單的“問題”。
學生是需要慢慢長大的,因而教育應該是慢的藝術(shù)。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給學生留足等待的時間和空間,一個問題的理解或許需要1天、10天、100天……甚至是一輩子,那游子對故鄉(xiāng)的眷念、天災人禍時舍己救人的選擇、父母不求回報的給予……怎能在一堂課上理解到位呢?教學中“暫存”理念的引入,便是在教學的進程中設置了一條美麗的緩沖地帶,讓教育慢下來,再慢下來。暫存,形象地說就是建立起學習流程中半成品的倉庫,以保證尋疑程序成果不丟失,也為解疑和鞏固及時提供材料,讓暫存成為教學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環(huán)節(jié)。如果說問題是學習的核心,那么暫存就是問題的載體。有了暫存,就能確保學生以問題為中心,自主地控制學習的節(jié)奏、進程,讓學生在問題的“密林”中有種閑庭漫步的雅致,以找尋到一份學習的愜意與自得。
語文學習是“問題—厚積—情景—薄發(fā)”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對于需要解決的問題常常能意會,但意會不深,或能言傳,但言傳不清,或能意會不能言傳。這時,如果教師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豐厚的知識儲備,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就能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最終解決問題??梢?,厚積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暫存理念的引入,就是要讓學生能在問題的引領下,有目的地積累,一段時間內(nèi),在某一個匹配的生活或教學情境中,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受。簡簡單單地利用一個能隨身攜帶的小本子,隨時收集學習時需要暫存的問題,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做法。
“今日事,今日畢”是伴著我學習、成長的一句“良言”,我質(zhì)疑這句“做學問”的經(jīng)典之言,不是對它的全盤否定,更多的是對它的一種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