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晉
(長江大學,湖北荊州 434024)
在漫畫創(chuàng)作中,茶文化的體現(xiàn)是對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和傳承,茶文化中的雅與俗是由茶文化的民族根基決定的,茶文化源于民族民俗文化之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對茶文化十分青睞,并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流傳于世,成為了茶文化傳承的載體。所以說,從漫畫作品中研究茶文化,其中的雅與俗是相互統(tǒng)一的整體,都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文化是我國五千年文明中流傳下來的重要文化精神,其中不僅包含博大精深的文明內(nèi)涵,更涵蓋了各個朝代的文化精神要領。舉例而言,茶文化與中國民歌藝術相融合,形成茶歌藝術。茶文化與我國的民畫藝術相融合,形成茶畫藝術。與我國的文化瑰寶詩詞曲賦相融合,形成茶詩歌文化。與我國的民族舞蹈相融合,形成以贛南為代表的茶舞蹈文化。茶不僅僅是我國一類傳統(tǒng)的飲品,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革,我國的文化也在不斷進步。茶文化的進步離不開我國文人墨客的幫助,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不僅我國的茶葉品質(zhì)逐步提高,茶葉品鑒的過程以及各類茶具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茶文化在古代成為了一項高端文化類消費產(chǎn)物。但也正因如此,部分熱愛茶類飲品的普通人逐漸脫離了我國的茶文化,因為茶不僅是一類飲品,更是我國文化精神的載體。故而在當代,茶文化流失的現(xiàn)象越發(fā)嚴重,尤其是目前我國的青少年群體。由于茶文化內(nèi)容較多,飲用的步驟也相對繁復,同時以速溶咖啡為代表的外來飲品也對我國市場尤其是年輕一族市場產(chǎn)生極大的沖擊。在茶文化受到如此大影響的情況下,將青少年群體喜聞樂見的漫畫文化與茶文化有機結(jié)合,顯然是發(fā)展現(xiàn)代我國茶文化的有力舉措。漫畫藝術實際上是一類較為寬泛的定義,包括動畫與漫畫兩類,但無論是哪一種表達方式,都是青少年群體較為喜愛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因此將茶文化以漫畫形式表達,是如今在全球形勢不斷沖擊影響下,使青少年得以主動學習了解茶文化的方式。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啟蒙家梁啟超曾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只有將茶文化傳承的任務交付于我國的青少年,才能保證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得以較好地保存及發(fā)展。同時二者的融合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的茶文化載體,更將漫畫文化高效有機傳播。
趙樸初居士與豐先生是老相識,在各類文化上有著共同的興趣與愛好,趙先生不僅對豐先生的漫畫十分感興趣,還對其漫畫出版耗費了許多的心血。但由于時局和形勢的受限,趙老一直沒有機會收藏一幅豐先生的真跡。
時間來到了豐先生已經(jīng)去世的1981年冬季,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僧人——廣恰法師來北京與趙老敘舊聊天,一同前往的還有豐先生的幼女一吟女士,一吟女士聽聞趙老的故事,便贈予其一幅豐先生的作品。
但是一吟女士思考到,盡管自己從出生就一直跟隨在豐先生的身邊,但由于歷史原因自己手中沒有一幅完整的真跡,但她回憶起自己的女兒小明仍然保留有爺爺?shù)穆嬜髌罚谇蟮米约号畠旱耐夂?,贈送了趙老一幅作品。
而湊巧的是,這一幅漫畫作品正是與茶文化相關的作品。
其畫作的畫面是在中秋時分,在一棵威武挺拔的老松樹前,一對年輕的夫妻端坐在方桌兩旁,一個孩子站在曲折的回廊之中,一家其樂融融地向遠方眺望。
這幅畫的風格很有豐先生的意境,線條十分簡潔有力,畫面也較為自然,僅僅簡單的幾筆畫便很好地描繪了其表達的意境。
目前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豐先生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是否考慮到了我國的茶文化,但在畫面中的方桌之上,有一把茶壺,那對年輕的夫妻正在品茶。
這把壺堪稱整個作品的點睛之筆。
我國的茶文化向來強調(diào)喝茶的環(huán)境,只有清新淡雅的環(huán)境才更適合飲茶、品茶。
明人徐渭在《徐文長秘集》中說:
“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鳥間,清泉白石,綠鮮蒼苔……”
這幅畫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意境。
畫中這一對夫妻不受到世俗的干擾,端坐在幽幽的月光之下,伴著古松樹的映襯正在品茶。漫畫既表達了濃濃的生活氛圍與二人恩愛的情感,又將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地融合起來,同時以茶壺茶具作為點睛之筆,正符合了我國茶文化中人茶合一、人景合一的大和諧境界。
從整幅畫的角度來看,不僅景色優(yōu)美、氣氛融洽,一把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茶壺,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人與景色的高度融合,因此我國詩人如下寫道:
“平生于物原無取,消受山中茶一杯?!?/p>
因此,豐先生的這一幅《松間明月長如此》,盡管其主旋律并非涵蓋茶文化的內(nèi)涵,但卻蘊藏了極為深刻的茶文化精神,導致以我們目前的境界,無法較好地判斷究竟是茶壺烘托了整幅作品茶文化精神,還是畫悠然恬淡的精神詮釋了我國的茶文化,亦或是兩者都有其深意。
正如有詩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而更具有價值的是,當趙老受到這幅作品后,經(jīng)過不斷的欣賞揣摩,為此漫畫賦詩一首,
明月松間照,天倫物我均。撫茲一幅畫,感君三代情。不僅他在收到畫作中回復了此詩,更是許下承諾漫畫作品欣賞三年后再奉還。
一吟女士收到信件后也欣喜不已,但遺憾的是由于信件的字體過小,不能被裝裱懸掛欣賞。她思考到,趙老的詩歌聞名全中國,何不請求他將該詩作寫成條幅,再裝訂起來。于是在1984年,一吟女士寫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不久一吟女士就收到了趙老的回信,答應了她的想法,不久就委托專人從上海將字幅帶到了北京,同時豐先生的畫作也如數(shù)歸還。
與之前不同的是,原來的畫作已經(jīng)被重新裝訂,并且趙老的詩作也被題在了畫作的下方,同時在后方趙老還對其進行了批注,他寫道:
“余愛子愷先生護生畫,曾向一吟同志乞其集外遺稿。一吟商之其女,以此畫見怡,蓋曩年愷翁為外孫女所作者。余報以此詩,且言將璧還。今已留觀三年,當踐宿諾矣。遂題詩而寄歸之?!?/p>
著名漫畫家張季雅出生在一個茶農(nóng)的家庭,在早年他出版過書籍《異人茶跡淡水1895》,書中描繪的是臺灣烏龍茶之父——英國商人陶德與大稻埕名人李春生的故事,該書將烏龍茶的發(fā)展做出了普及與推廣,并成為我國臺灣推廣茶葉的重要著作。
漫畫家張季雅出生在茶葉的家庭,自然生活中處處保有茶的痕跡,身邊的紫砂壺不用泡茶僅放熱水,便能沖調(diào)出甘香的茶味。生活在的村落每家每戶都能飄出清香的茶葉氣息,每到春秋兩季,每一戶人家都出門忙著種茶、采茶。
而實際中,漫畫家張季雅是在進行漫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才逐步了解茶葉相關的知識以及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舉例而言,在采茶季節(jié),孩子們總會興奮地用茶渣嬉戲打鬧,同時由于孩子愛玩的天性而爬上茶架而被父母訓斥。
如今我們難以想象,在1869年完工的蘇伊士運河會對我國臺灣造成如何影響,該運河的開辟是幫助我國臺灣向外出口茶葉的重要原因。因為這條運河,幫助亞歐大陸的運輸變得更為簡便,故而茶葉得以從臺灣出發(fā)被運往世界各個大陸。同時,在運河的建造影響下,各茶農(nóng)必須進一步優(yōu)化自身的炒茶、制茶技術,從而更好開展茶葉事業(yè)。因此,在漫畫家張季雅筆下的陶德,就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鮮明特色的外國茶葉商人。
為了更好還原當時的臺灣茶商的風貌,漫畫家張季雅靠著一己之力將幾乎所有的臺灣產(chǎn)地,觀察了其不同的風光。在臺灣南部,茶樹都被種植在陡峭的山坡之上,每一次的采摘活動都需要耗費極大的體力與冒著極大的風險。而在臺灣南部,盡管茶葉被種植在丘陵等相對地勢更為平臺的區(qū)域,但其分布卻較為廣和嚴密,故而必須在經(jīng)驗豐富的老茶農(nóng)帶領之下,才能進行采摘。盡管時代不斷的發(fā)展,現(xiàn)在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水平與地勢情況已經(jīng)今非昔比,但在種植茶葉的區(qū)域,我們依然能依稀找尋當年茶農(nóng)種植茶葉、采摘茶葉的情景,茶葉至今仍舊是我國臺灣重要的農(nóng)作產(chǎn)物,也是深受我國茶文化影響的區(qū)域。
結(jié)束語
研究茶文化與漫畫的融合,并從雅與俗兩個方面對奠定漫畫作品進行研究,其目的是為了突進我國茶文化的傳承,以及當代漫畫的發(fā)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此提供助力。
[1]劉航宇.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動漫化傳承與傳播研究[J].福建茶葉,2016(11):346-347.
[2]張明利.茶文化與書畫藝術的精神契合[J].福建茶葉,2016(2):202-203.
[3]蘇葉.中國茶文化中的雅與俗[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35-38.
[4]林曉潔.不可替代的魅力——淺談茶文化與藝術的聯(lián)系[J].文學界(理論版),2011(2):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