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哲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眼科,遼寧 遼陽 111000)
目前臨床治療上瞼下垂的方法較多,其中提上瞼肌縮短術因符合眼瞼的解剖與生理,因此被廣泛應用[1-2]。但提上瞼肌肌力低于5 mm的上瞼下垂患者不作為提上瞼下垂縮短術的適應證。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對48例提上瞼肌肌力低于5 mm患者進行提上瞼肌縮短術,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48例,男28例,女20例;雙眼32例,單眼16例;年齡7~35歲。均為先天性上瞼下垂。本組患者中提上瞼肌肌力為1~4 mm者共40例64眼,其中輕度上瞼下垂10例,10眼;中度上瞼下垂30例,54眼。提上瞼肌肌力為0 mm者8例16眼,其中中度上瞼下垂6例,12眼;中度上瞼下垂2例,4眼。
1.2 方法:手術設計并標記,常規(guī)消毒后局部麻醉,個別患兒行全麻。瞼緣置牽拉縫線,翻轉上瞼,穹隆部球結膜下注入2%利多卡因0.5 mL,兩側穹隆部結膜垂直瞼緣切開后鈍性分離結膜與muller肌,并置入橡皮條。按術前設計標記處切開眼瞼皮膚,深達瞼板,分離皮膚。皮下組織及眼輪匝肌,暴露瞼板全長及瞼板前上方提上瞼肌腱膜尋找置入的橡皮條,定位明確后于外眥處縱形剪開腱膜。用肌肉鑷夾住muller肌和提上瞼肌腱膜,并將肌肉鑷鎖住。在瞼板上緣與肌肉鑷之間切斷眶隔,提上瞼肌腱膜與muller肌,抽出暴露的橡皮帶。在腱膜前及muller肌下面繼續(xù)分離,剪斷內外角,充分分離提上瞼肌腱膜,此時囑患者做睜眼動作,測試提上瞼肌肌力,暴露whitnall韌帶,分離提上瞼肌腱膜與whitnall腱膜,必要時自提上瞼肌腱膜兩側剪斷whitnall腱膜,剪開提上瞼肌腱膜前眶隔,此時提上瞼肌已充分游離,再次測試提上瞼肌肌力。下拉提上瞼肌,于預定縮短處,3-0絲線三針做褥式縫合后剪除多余肌肉,活結結扎于眼瞼板中央,觀察瞼緣高度及弧度,單眼患者以對側眼瞼緣高度為準,雙眼患者以遮蓋角膜上緣1 mm為準。調整合適后剪除肌肉并結扎。3-0絲線過眼瞼板淺層皮膚間斷縫合形成重瞼,單眼患者對側眼亦行重瞼手術。
采用內外聯(lián)合入路方法行提上瞼肌縮短術治療上瞼下垂后隨訪觀察。上瞼緣位置:術后1個月所有患者上瞼遮蓋角膜高度不多于2 mm;術后2例患者上瞼弧度輕度不自然,未經(jīng)任何處理,1個月后明顯好轉;術后1周全部患者均表現(xiàn)為瞼裂閉合不全。提上瞼肌肌力為1~4 mm患者40例,64眼(80%),術后1個月瞼裂均閉合。提上瞼肌肌力為0 mm者8例,16眼(20%),其中有2例為重度上瞼下垂患者,于術中發(fā)現(xiàn)提上瞼缺損,改行額肌瓣直接下移術;余6例中2例于術后3個月瞼裂始閉合,4例瞼裂于術后1個月閉合。所有患者術后均滿意手術效果,但提上瞼肌肌力為1~4 mm患者因選擇術式合適且術后恢復快,承受痛苦??;而提上瞼肌肌力為0 mm患者不但術中需改變術式而且術后恢復期長,承受痛苦較大。
目前矯正上瞼下垂手術術式有多種,但按各自的機制可以把它分為三類:①增強或縮短提上瞼肌力量的手術,用以增強提上瞼肌力量;②借用額肌力量;③借用上直肌力量[3-4]。從解剖與生理角度看來,借助額肌力量類手術,操作簡單,不受提上瞼肌功能限制,但術后出現(xiàn)眼瞼停滯現(xiàn)象,提起上瞼的方法是向上,而不是向后上方,不符合生理。借助上直肌力量類手術操作簡單,術后無眼瞼停滯現(xiàn)象,但術后無瞬目,由于增大了上直肌負擔,出現(xiàn)復視和斜視,目前已經(jīng)很少采用。提上瞼肌縮短類手術比較符合生理,但手術操作復雜[5-6]。
目前傳統(tǒng)上認為,提上瞼肌肌力低于5 mm者不作為提上瞼肌手術的適應證[7-8]。根據(jù)本院對本組病例行提上瞼肌縮短術的觀察,發(fā)現(xiàn)提上瞼肌肌力為1~4 mm者,術中解除提上瞼肌內外角及whitnall韌帶的限制后,提上瞼肌肌力均明顯增強。提上瞼肌肌力為0 mm的8例病例中,有2例在解除限制因素后,肌力仍為0 mm,考慮可能存在肌肉缺損或神經(jīng)性因素,術中改行額肌瓣分離下移術;余6例患者術中充分分離提上瞼肌后均有部分肌力,術后矯正效果良好,但術后瞼裂閉合時間均較長。
根據(jù)術中觀察知,提上瞼肌肌力1~4 mm者,均有whitnall韌帶粗厚、提上瞼肌腱膜內外角纖維增厚的情況,在解除上述限制因素后提上瞼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提上瞼肌肌力為0 mm者在充分游離提上瞼肌后其肌力仍有不改善的可能。所以筆者認為行提上瞼肌肌力在1~4 mm上瞼下垂者行提上瞼肌縮短術仍然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但提上瞼肌肌力為0 mm患者應當慎重選擇該術式[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