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娟
摘 要:在踐行“學講計劃”中嘗試通過鼓勵學生開口講、激勵學生競爭講、放手學生交流講、引導學生點評講等活動來調動學生“講”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讓學生自信大膽地講出來,真正做到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關鍵詞:小先生制;開口講;競爭講;交流講;展評講
“學講”方式課堂強調以幫助同伴“自學、互學、問學、‘教學、悟學”為主要內容的“講出來”“教別人”,使學生在教別人的過程中不斷反芻內化自己所學的知識,真正達成學生自己的“教學相長”。在實施“學講計劃”的不斷摸索中,我認為培養(yǎng)敢講能講的小先生至關重要。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以下四個方面來調動學生講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讓學生自信大膽地講出來。
一、榜樣示范,鼓勵學生開口講
在我推行學講計劃的進程中,班里最先涌現(xiàn)出兩名最進步的學生:一個叫馬××,另一個叫王××。當他們走向講臺拿起粉筆時,能夠非常自信地展示自己并能夠和同學們親切互動。他們站姿端莊大方,畫圖規(guī)范,講解耐心細致,表述條理清晰,與同學交流親切自然。他們哪里是來自農村的孩子?簡直就是一個成熟的小老師。于是,我把他倆作為同學們的榜樣,積極引導、鼓勵其他的學生。在他們的帶動下,班級中陸續(xù)出現(xiàn)了很多能言善“講”的小
先生。
在教授“分式方程的應用”一課時,我的示范語言是:這道題屬于哪類問題,這類問題包含哪三個數量關系?要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列表來解決,如何列表呢?根據題目中的哪一句話列出方程?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串,不僅體現(xiàn)了解題的思路,還能有問題和同學們交流互動。同樣對于函數的應用,其他類型的應用題都可以這樣講……通過講授示范,學生模仿,逐步提高學生講的能力、講的水平。當然,還要教給學生一些講的技巧,比如,在講之前看看其他同學是否集中注意力聽,沒有集中注意力該怎么做。如果在講的時候,思路中斷了怎么做,能不能采用簡單的教學機智等等。漸漸的,讓同學們感覺到他們講得真好。那么他能講我也能講。于是學講的風氣無形中就濃厚起來。
二、最佳導師,激勵學生競爭講
為了激勵學生都愿意講,剛開始的時候我采用小組加分制,哪一組有同學展示就給哪一組加分,講對了還給一點小小的物質獎勵。為了小組的分數,有的同學就開始爭著搶著到講臺上展示自己。但是到了后來,我發(fā)現(xiàn),學生講的質量不夠高。他們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解題型“講授”,即只顧自己介紹解法以及解題過程,不關注其他同學的思考,更多的僅僅是敘述性語言。這一過程沒有分析解題方法、解題依據、歸納方法,講得枯燥乏味,流于形式,缺乏師生、生生互動,學生不愛聽,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又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添加了一個“最佳導師”獎。這個獎放在每節(jié)課快下課的時候進行評選,評選的標準包括思路上是否清晰,講授中是否與學生互動,大家是否喜愛等,誰被評上了誰就是今天的最佳導師。這些措施讓學生更好地找到“講出來”的成就感,使“講出來”成為他們的課堂福利。
三、多層設計,放手學生交流講
通過鼓勵評選,學生已經愿意主動地走上講臺,但是每節(jié)課到講臺前展示的學生畢竟很少。為了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內容可講。盡量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在復習圓的垂徑定理時我就設計了這樣一題,讓學生根據一個圓和圓內的一條弦,設計一道題,然后自己解決。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不同問題,在組內交流。這樣一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講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小組內展示自己。有時候小組內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如此,他們講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四、優(yōu)生補充,引導學生點評講
究竟講得如何,還需要做出評價。由于都是同齡人的原因,學生更喜歡的是聽到同學們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每次有學生講完后,我都會有意識地請幾個尖子生來進行簡單的補充和評價。學生點評時常有靈感火花的閃現(xiàn)。而在點評之余,又可能會有學生不同意見的出現(xiàn),便會引發(fā)一場爭論。于是,真理便會越辯越明。在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些語言“這一題我有更簡便的方法”“我認為這兒這樣講更好”“請問這兒為什么這樣解”等,點評得真是有滋有味。通過同學們的點評,再加上老師的點撥激勵,學生間產生思想上、認識上的交流和碰撞,這樣才會使課堂真正、有效地活躍起來。
我相信,這些學生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會記得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課堂。正是這些喚醒了他們學習的激情,體驗了成功的喜悅。他們是學講方式的第一批受益者!“講”讓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激發(fā)了學習的熱情,成就了課堂的精彩。我堅信在學講的浪潮中只要我們改變思想、付諸行動,并持之以恒,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孩子,孩子一定會給我們不一樣的精彩。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人事司組織編寫.中國教育思想史專題[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192,21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291,237.
?誗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