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平
【摘要】本文擬以《朝花夕拾》導與讀兩個方面的探討,探索具體可操作的“導”的設計和“讀”法指導。引導有方向的讀,主導有序列的讀,指導有方法的讀。讀的方法指導為略讀與精讀、批注與摘記、主題式閱讀。
【關鍵詞】朝花夕拾;導讀;閱讀
一、“導”的缺失與“讀”的低效
“名著導讀”進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自2001年初審版始,至今十五年,其為時也久;而“名著導讀”教學模塊的最新編排,自2015年部編本始,歷時兩年,其為時也近。
針對課堂教學的實施,“名著導讀”顧名思義應為教師“導”學生“讀”名著的教學過程。這一概念的出發(fā)點是“導”,落腳點是“讀”,即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下,學生主動地個性化地閱讀名著,掌握閱讀方法,交流閱讀收獲,獲得閱讀積淀。
而事實上,名著導讀教學普遍存在著無序和功利的現(xiàn)象。盡管很多語文教師認識到了名著閱讀的重要性,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之教學任務繁重,又缺少課時,面對皇皇巨著,只能望洋興嘆。有些教師為了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最大的收獲,只好把初中階段必讀的名著濃縮成一張張名著閱讀專題的復習講義。
從學生“讀”的層面來看,境況更是堪憂。在“快餐文化”“碎片化閱讀”盛行的當下,中學生的閱讀品味日趨娛樂化、淺層化,學生們熱衷讀消遣性強的科幻、言情、武俠、漫畫。對于推薦的名著,學生們的普遍反映是“看不懂”“不好看”。為應付考試,只看教師整理出來的名著資料,“足夠了”。
可見,在我們語文教學的實際中,“名著導讀”處境尷尬。教師教學少課時,無定規(guī),量龐雜,學生閱讀功利性,隨意性,低效性。 “名著導讀”教師怎么導?學生如何讀?將“名著導讀”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我認為語文教師需要更明確的標準和具體可操作的范例。
二、 “導”的策略與“讀”的落實
魯迅的《朝花夕拾》原編排在人教版八下語文教科書中,其表述為“《朝花夕拾》: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而在2016版部編本七上語文教科書中其表述為“《朝花夕拾》:消除與經(jīng)典的隔膜”,并附以三個專題探討的范例。兩者相較,部編本對于“名著導讀”模塊更關注學生立場的閱讀體驗,更關照了教師層面“導”的引領。受此啟發(fā),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以《朝花夕拾》為模板,作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
(一)引導有深度的讀
經(jīng)典的閱讀往往是略帶緊張感而終有所得的愉悅體驗。因此筆者認為,我們語文教師應該以名著導讀為契機,引導學生沉下心來,靜讀深思,玩味體會名家經(jīng)典中精妙的語言、深邃的思想、洞察的眼光,慢慢培養(yǎng)起學生深度閱讀的能力。
1.“導”出有深度的閱讀體驗。名著閱讀是學生閱讀構成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如果名著閱讀僅僅依賴于學生自發(fā)的閱讀行為,那么其閱讀開展很可能停留于浮光掠影式的無序狀態(tài)。故而,教師的 “導”有重要的定向定位的作用。
從這點上來說,《朝花夕拾》是很好的范本,它凝聚著作家對人生對社會對時代的嚴肅思考和獨特看法,意味深長。例如讀《狗·貓·鼠》要通過作者對鼠貓愛憎的對比,深入到對人性虛偽做作的諷刺,對反動文人殘忍和媚態(tài)的隱喻;讀《五猖會》要通過“我”前后心境的變化,體悟到作者對封建家長制教育的批評;讀《無?!芬高^無常的“可愛”“可親”的表象,感悟到黑暗社會中下層百姓“生又何歡?死又何懼?生有不平,死有公正”的心態(tài)。
2.“讀”在有彈性的思維空間。上文 “有深度的閱讀體驗”,這是教師在“導”的備課環(huán)節(jié)的預設,學生實際閱讀體驗的深淺,當然也必然落實在學生本位上,有彈性的思維空間。
此彈性空間的基點落在學生的素讀體驗上,其統(tǒng)整則著眼于學生的小組交流與全班探討。素讀是導讀的起點,當然,素讀也不等于散漫無際,在初讀交流前就要對學生明確以下閱讀常規(guī):①標記疑難;②摘錄佳句;③一句話點評。
這里可以用一張名著導讀卡,分設“讀而有疑”“讀而有思”兩欄,幫助學生固定初讀中飄忽不定的體驗,厘清天馬行空的思緒。學生先在小組層面進行首輪交流評論?!白x而有疑”先在合作小組內求解,如小組內部無法解決再遞交到班級層面,師生共同研討;“讀而有思”亦如前法,經(jīng)由小組交流后給出推薦指數(shù),指數(shù)高者遞交到班級層面共享。
(二)主導有序列的讀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展現(xiàn)了當時的世態(tài)人情、民俗文化,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社會的深刻洞察,書中單篇,記述的事件各不相同,但氣韻自然貫通。這樣的經(jīng)典散文,需要將文本的內在氣韻與外在敘事融會貫通,才能構建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筆者設計《朝花夕拾》十篇文章與一篇《小引》的導讀序列,初定為五課時。
第一課時,以《小引》中“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為切入口,以“尋找一個有意思的魯迅,回首那個有意思的故鄉(xiāng)”為線索,串聯(lián)《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五猖會》《無?!匪钠恼拢龑W生發(fā)現(xiàn)百草園、三味書屋、阿長、迎神賽會的“有意思”,再由《五猖會》中“我”前后從“有意思”到“沒意思”的心態(tài)變化,《無?!分小盁o常”形象的“有意思”到“有深意”的深入,引導學生發(fā)掘中年魯迅的故鄉(xiāng)情結——童年、鄉(xiāng)親、故鄉(xiāng)有回望中的美麗和哀傷。
第二課時,以“生于斯,長于斯:沿路的風景”為中心話題,串聯(lián)《父親》《瑣記》《〈吶喊〉自序》三個文本,話說少年魯迅眼中的鄉(xiāng)土和鄉(xiāng)民,并聯(lián)系上一課時分析“故鄉(xiāng)”情感色彩的變化,感悟魯迅思想的發(fā)展變化過程,統(tǒng)合“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
第三課時,以“別樣的人們”為中心話題,串聯(lián)《藤野先生》《范愛農》《孔乙己》《阿Q正傳》四個文本,引導學生分析對比故鄉(xiāng)“這樣的人們”即孔乙己與阿Q與異地“別樣的人們”,再引導學生比較范愛農與孔乙己的同與不同,從而引導學生關注名著閱讀的“知人論世”。
第四、五課時,在基本通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課外小組合作作“主題式”閱讀,在課堂上分小組呈現(xiàn)主題閱讀報告。主題既可由教師推薦也可由學生自定。教師示例主題有:①《朝花夕拾》中的反諷語言賞讀;②魯迅作品中的“辮子和頭發(fā)”;③魯迅筆下的看客群;④魯迅作品中“笨”的女人們;等等。endprint
(三)指導有方法的讀
“名著導讀”最重要的教育價值在于發(fā)展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教師在導讀過程中重要的教學內容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將這些技巧升華成閱讀能力。
在《朝花夕拾》的導讀中,略讀、精讀各顯其效要。教師指導精讀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圈點勾畫、批注摘錄閱讀習慣;指導略讀時可設置定時定量的閱讀,教會學生不出聲默讀,快讀,跳讀;還可以在學生對名著文本有一定閱讀積淀的基礎上,相機指導主題閱讀法。
所謂“主題式閱讀法”,指圍繞某一主題,串聯(lián)一系列相關或相反的讀書篇目展開閱讀。例如上文筆者設計的《朝花夕拾》的序列課時即是以自擬的“主題”為中心的:溫馨回憶的故鄉(xiāng)、理性批判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這樣的人們、異地別樣的人們等。
這種閱讀法需要學生在充分了解名著內容的基礎上,串聯(lián)一系列文本進行打通重組,以此進行主題模塊的提煉與設計,從而有效地圍繞該主題進行深入的閱讀。學生圍繞同一主題閱讀多篇文章,有主題地閱讀、感悟、積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個性化閱讀有了廣闊的空間,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對比閱讀能力、類比閱讀能力、整合閱讀能力。
三、“導”與“讀”:出發(fā)與歸依
“引導有度,主導有序,指導有方”,語文教師在“導”的層面所做的努力,對于“名著導讀”的教學實施來說,不過是一種備課預案。它當然有助于名著閱讀的有序有效的開展,但它無法預估學生閱讀的多元性和復雜性,無法把控導讀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種種可能,當然也無法保證學生實際的閱讀效果。
從對話理論的視角來看,“名著導讀”教學中存在著多種對話,“導”的設計是教師與作品的對話,“讀”的落實是學生與作品的對話,“導讀”的過程則是師生對話。在作品、學生、教師三者中,學生是主體,一切對話展開的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與作品的對話是為學生與作品的對話服務的,師生對話的目的是提升學生與作品對話的質量。
“名著導讀”的重心是學生與作品的對話,實現(xiàn)學生與作品的理解交融才是教師“引導”“主導”“指導”的終極指向。這種理解交融不是接受與認同,而是參與和對話。導讀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在于為學生提供對話的空間和可能,要把想象的空間、表達的機會留予學生,要把質疑的自由、判斷的權力讓位給學生。
綜上所述,“名著導讀”的教學,不能停留在教師的“導”,不能止步于課堂的“導讀”, 其終極歸宿都是學生自主的有體驗的“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入作品,將自己真實的、獨特的生命體驗置入文本,在積極的思維活動、情感活動中,感受作品的魅力,獲得思想的啟迪,得到文化的滋養(yǎng)。
【參考文獻】
[1]魯迅.朝花夕拾[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
[2]徐金國.名著閱讀應導向真閱讀深閱讀[J].語文建設,2016(25):20-22.
[3]陸恕.讓閱讀舒展開來——記“新語文主題閱讀”實驗[J].人民教育,2010(20):38-41.
[4]楊九俊.讓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08):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