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波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法律責任作為法哲學的一般范疇,其理論已經在法理學中趨于完善。張文顯教授將法律責任定義為“由于侵犯法定權利或違反法定義務而引起的、由專門國家機關認定并歸結于法律關系有責主體的、帶有直接強制性的義務,即由于違反第一性法定義務而招致的第二性義務。”因此可以將經濟法責任定義為:“由于違反經濟法律規(guī)范,侵犯經濟法所規(guī)定的法定權利與違反經濟法所規(guī)定的義務,經由相應國家機關認定后,違反人所應當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第二性義務?!?/p>
經濟法責任的理論依據(jù)具體有以下幾種學說:
①經濟法責任形式獨立說,即不同于傳統(tǒng)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形式,經濟法責任具有其獨立的內涵,與傳統(tǒng)的責任形式有本質的區(qū)分。②經濟法責任形式借用說,此說認為經濟法責任的實現(xiàn)只能去靠傳統(tǒng)的三大部門法責任區(qū)完成。③經濟法責任綜合說,即認為經濟法責任的實現(xiàn)不僅依靠傳統(tǒng)的責任形式,其本身亦有獨特的責任形式。相較于其他兩種學說,我個人比較贊成經濟法責任的綜合說主張。
經濟法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己任,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之法,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其保護的對象是社會的整體利益。經濟法違法行為損害的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其損害往往是比較嚴重的,對國家的經濟運行產生很強的阻礙。因此,經濟法責任相較于民事、行政責任更為嚴厲,其不僅在于彌補由于經濟違法行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更體現(xiàn)其懲罰功能,例如經濟法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
由于違反經濟法的行為多種多樣,因此其所承擔的經濟法的責任形式也多種多樣。經濟法責任在設定是需要借用民事、刑事和行政責任形式,因此,有時這三種責任形式是綜合運用的。典型的例如我國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guī)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币陨险f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從直接或間接方面分別規(guī)定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經濟法是以社會為本位之法,其所追求的是社會整體利益,是一種實質公平。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只是規(guī)定了經營者的義務與消費者的權利,并沒有提及經營者的權利與消費者的義務,這恐怕并不是一種“立法缺漏”而已,其精髓在于對弱勢者—消費者的特殊保護。經濟法責任的非均衡性更加體現(xiàn)了經濟法律部門的性質,即用國家有形之手糾正平等主體之間事實上地位不平等的問題。
“懲罰性賠償”這一表述源于英語“punitive damages”,通說認為,英美法上的懲罰性賠償是不同于補償性賠償?shù)囊环N損害賠償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制裁和懲罰侵權人的不法行為,同時對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本文所討論的懲罰性賠償,即采用現(xiàn)代英美法主流的理解,是指法院判令被告支付給原告的超過其所受損害數(shù)額的賠償金。
信用制裁可以是以黑名單的形式停止對違法主體辦理特定業(yè)務,也可以是通過降低商主體的專業(yè)名譽達到規(guī)制目的,甚至可將其列為市場禁入者。資質減免是指國家通過對經濟法主體的資格減損或免除來對其做出懲罰,其中不排除信用作為潛在資質的一種。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56條規(guī)定就明確規(guī)定限期整頓為經濟法責任的承擔方式,“拒絕接受依法進行的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查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責令停業(yè)整頓。”而責令停產也是在經濟法律法規(guī)中常見的責任形式,如《工業(yè)產品質量責任條例》第23條規(guī)定“企業(yè)產品質量達不到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企業(yè)主管機關應令其限期整改。經整頓仍無效者,企業(yè)主管機關應令其停產或轉產……”
產品召回是近些年在中國市場開始使用的經濟法責任形式,鑒于缺陷產品對社會的嚴重危害性,現(xiàn)在產品召回制度已擴展到電器、食品、化妝品等行業(yè),召回是對商主體主動承擔經濟法責任的一個進步。
隨著經濟法的產生和發(fā)展,其獨立的部門法屬性也隨著法學研究與法治演進而受到認可。其實部門法是根據(jù)法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所進行的學理劃分,而法律法規(guī)是法的外在表現(xiàn)的形式,反過來說,經濟法作為具有自己調整對象的一個獨立部門法,應該有其獨立的責任及責任形式。
[1]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2]林仁棟.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一般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3]王輝.論法律責任的困境與經濟法責任的超越[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