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涼+孟利
摘要:大學教育質量保障核心在于教師,教師工作內(nèi)容復雜,教學內(nèi)容千差萬別。如何建立完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既保障大學教師教學內(nèi)容的個性化,又能夠客觀評價區(qū)分教師的教學水平,引導教師對自身工作加以改進,自我完善,達到以制度引導人、培養(yǎng)人,逐步培養(yǎng)出名師、大家、大師的目的,是一所大學的重要建設內(nèi)容,也是實現(xiàn)大學辦學目標、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高校;教學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05-0022-0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學生人數(shù)、教師人數(shù)“量”上的擴張,如何保證“質”的問題已經(jīng)成為社會焦點。理工高校教育質量就是所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水平和質量,是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的未來實力與動力,是我國強國的根本。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所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苯處煹慕虒W質量是高校保障和提高其教學水平和質量的主題。如何建立一個尊重教師勞動成果,引導教師將其所學、所研用于教學活動中,加快知識的傳輸速度,促進行業(yè)的發(fā)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理想的教師評價體系應該體現(xiàn)“尊重”、“引導”,尊重每一專業(yè)教師的勞動成果和授課方式,對每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尊重,同時,又能樹立優(yōu)秀的教學榜樣,帶動年青教師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培養(yǎng)出名師、大師。另外教學質量評估的結果是績效考核、職稱聘任重要的依據(jù)。因此有效地進行教學評價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以我校教學評價體系為例,系統(tǒng)地分析了教師教學質量的組成要素,比較國內(nèi)外的教師評價體系,提出了改進策略和設想。
一、現(xiàn)有教學評價體系及存在問題
1.主要評價指標存在的問題。在對本校教師打分時,督導等對教師的給分包括了課堂管理(10)、教學內(nèi)容(35)、教授方法(20)、課堂互動(10)、教學改革(15)、教學效果(10)六方面。這些內(nèi)容主要針對的是督導所聽的一節(jié)課內(nèi)容。其打分內(nèi)容:(1)重視教師課堂技能考核,其中65分內(nèi)容為上課技巧,教學內(nèi)容為35分,而且教學內(nèi)容的評價只針對督導所聽的一節(jié)課,缺乏對整體教學內(nèi)容的評價,即只反映了教師教學內(nèi)容的一個側面。(2)對于在評價中涉及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教學內(nèi)容的正確性、課堂效果、教書育人等指標,本應為重點考核內(nèi)容,但這些指標的評價只能憑借主觀印象給分或者干脆都給滿分,導致考核結果失真,這些指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3)對教學研究與改革方面的重視程度沒有涉及,這將導致教師忽視課改等創(chuàng)新工作,影響教師教學發(fā)展后勁。(4)教師教學態(tài)度和個人動機等指標很難評價,甚至在絕大多數(shù)高校中基本都沒有涉及。(5)缺乏對課程建設、工學結合、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評價。
2.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的不合理性。目前指標很多都是定性指標,很難量化,而且大部分都只是具體到二級指標,沒有更加細化的三級指標,這些都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產(chǎn)生了困難?,F(xiàn)行的評價體系基本上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來評價,每一方面分解為二級指標。但是制定二級指標內(nèi)涵不夠明確,定性指標較多,而缺乏量化,指標體系混亂、粗糙。教學紀律、因材施教、教學育人、學生興趣等指標很難量化,這使得某些評價指標失去意義,降低了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沒有具體反映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的指標,教師教學能力成為了隱性指標或根本沒有。
3.評價主體的不全面性。目前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督導打分、學生打分。其中學生評價的主觀性太大,不能客觀合理地從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指標來對教師進行打分,很多會根據(jù)個人的好惡武斷地進行評價,不能真正反映教師的教學能力。完全去除學生打分項,卻會失去一個重要的聲音。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評教客觀性,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督導打分時,由于督導數(shù)量有限,會出現(xiàn)某些督導的意愿會影響其自身的打分,甚至其他人的打分情況。因此,如何正確使用督導打分結果,規(guī)避上述弊端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除此之外,如何評價其課程內(nèi)容是否符合社會的需求、在該行業(yè)同類課程中的地位,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國外高校教師評價體系
美國教學能力評價指標一般包括以下指標即:教學大綱和考試的內(nèi)容、選修課的普及情況(選修人數(shù))、教學改進活動(參加各種討論會、參加在職培訓等)、學生考試成績、同行專家聽課后的評定、學生情況的長期跟蹤調查、課堂教學錄像等。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在1976年,學生評教問卷體系基本建立,歷經(jīng)幾十年的不斷發(fā)展,已經(jīng)較為健全。達到該評價體系能夠協(xié)助教師對自身工作加以改進,而作為學校,其監(jiān)管處于次要位置。具體來說,學生評教問卷指標體系由三大部分、二十五項具體指標所構成:
1.校級指標:這是全部課程評價都必須要選擇的一項指標,一般只有兩大項目評價(對教師教課效果以及課程質量的總體評估)。
2.系級指標:這是教師所在的院系所自我設定的一項核心指標,依照具體的要求,各大院系存在差異。
3.自選指標:教師充分結合學科以及課程的特征,自主設計或者是選擇的指標。
日本大學教師長年存在重研究、輕教學的傳統(tǒng)。但近年來,日本出生率不斷降低,各大學為爭奪有限的生源,開始將關注的重點轉向教學。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引進了學生參加的教學評估體制,強調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當前,日本對于教學活動的評價在指標和原則上比較健全,認為教育的目標必須與該領域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與社會及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相統(tǒng)一,不但如此,將教學所花時間、課程、論文指導情況、臨床指導等要素也納入到了評價指標體系之中。這些指標既包括定性的,也包括定量的,使得評價的操作具體化。在方法上,除了加入學生參與下的教學評價制度之外,還提到要避免重科研、輕教學,可以采用教師制訂教學大綱、組織教師互相聽課、組織研討會等方法來進行。endprint
三、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方案
目前,高校的教學評估體系從宏觀的“考核”到具體化“評價”轉變,即從整體組織活動轉換成對個體的管控行為。在這一前提下,許多考核內(nèi)容和指標都得以具體化,從而在對教學能力展開評價之時,又有可能加以量化,加上先前的定性內(nèi)容,評價指標體系的類型相對來說變得更為清晰明了。我們要意識到教師的教學質量管理和評價也是一門系統(tǒng)的科學,首先我們應該明確教師在教授知識的整個過程,并對各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我們首先分析教師教學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課程定位,整個課程的設計,每一課的課前準備,上課效果,課程質量控制(如課堂管理、作業(yè)及考試)及對學生的公正評價。其中教學內(nèi)容是教師教學的核心,其內(nèi)容評價包括教學內(nèi)容體系是否完整,是否有創(chuàng)新性,是否為所在學科發(fā)展的前沿,或所教授內(nèi)容是否能夠指導實踐,是否處理好內(nèi)容體系完整性和知識更新的先進性之間的關系,是否處理好課堂氣氛和知識深度之間的關系,是否處理好手段多樣和教學目標一致之間的關系,是否處理好教學質與量之間的關系。下面為教師課程內(nèi)容評價表,旨在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研究的能力、組織教學能力及教學設計能力。
在學生評教方面,首先對學生的評教進行認真培訓,明確培訓學生教學質量中的評分標準,以保障學生評分的客觀性。如果該學生評分遠離正態(tài)分布,顯著低于某一群體的值,該值為無效值,以保證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另外將學生評價的老師分數(shù)歸一化,即每個學生無論他的給分是多少,計算得到其對所有老師打分后的平均分,將各同學之間的平均分歸一化,即令平均分相等,得到換算系數(shù),將其所有打分乘以該換算系數(shù),以避免不同專業(yè)同學對評分多少把握的不同造成的偏差,提高了學生評價之間的可比性。在督導打分時,其分數(shù)處理可以采取同樣的辦法,同時,增加督導的數(shù)量,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避免某些督導由于個人關系打出人情分。除此之外,盡量請相關領域專家對其教授內(nèi)容進行評價,如果可以對其所編著的教材的影響力進行評估,以正確評價該教師在本行業(yè)中的地位。
除對教學內(nèi)容的評價之外,通過問卷打分的形式對師德師風、學生評價、工作量、教學內(nèi)容四個方法進行權重分析。并設計問卷調查,對各評價指標兩兩配對比較給分,獲得各指標的權重如下:考慮到學生評價主體的評分往往受到老師對學生是否嚴格要求有關,因此降低學生評價主體的權重,為15%。對工作量的評價,考慮到全員教學工作任務的分配,是工作量大于教師的基本工作量,且是否承擔課程具有相對的自主性,因此為鼓勵教師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多承擔教學內(nèi)容,對其權重給予50%,對督導給分部分,其打分占25%,師德師風評價占10%。
本研究在原來基礎上改進了教學評價體系中的內(nèi)容,主要是將一些質的要求經(jīng)過過程分析盡量量化,增加了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打分的可操作性。另外對不同指標應該獲得的權重進行了調查問卷及后期整理分析,獲得了能夠體現(xiàn)教師意愿的權重,使其更加合理。針對評價主體是人,可能存在主觀因素的影響,提出通過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辦法,減少主觀因素對教學質量評價的影響,采用平均值矯正方法,增加了受眾不同的課程老師評分之間的可比性。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教學內(nèi)容的完善和改進過程,根據(jù)青年教師從發(fā)展到成熟的過程規(guī)律,采用制度引導的辦法,要求不同年齡教師具備不同的課程建設材料、成果及教改內(nèi)涵,使得本教學評價體系不但是對老師評價的方法,同時也是青年教師自我完善的指南。
參考文獻:
[1]司林波.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J].中國大學教學,2015,(11):11-15.
[2]黃彬.大學教學質量系統(tǒng)范疇與運行邏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39-142.
[3]王靜修,馬陸亭.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的中心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6,(7):36-38.
[4]賴紹聰.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J].中國大學教學,2016,(3):27-31.
[5]張彩云,王志蔚.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需要解決的問題”評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6,(5):76-80.
[6]尹遜波,吳勃英.新教師成長的三個階段[J].中國大學教學,2015,(11):91-96.
[7]蘇肖,馮玉芳.論美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2(12):109-112.
[8]曹慧,毛亞慶.美國UTOP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系統(tǒng)的探索與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9-89.
[9]李欣蓮,曹一鳴,Paul Cobb.中美教師高質量課堂教學觀比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5):51-60.
[10]鄭慶華.運用教學大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7,(2):15-18.
[11]謝書山,肖湘平,成協(xié)設,珩江.構建并完善“四位一體”教學質量,立足“三學”保障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6,(8):65-69.
[12]鮑崇高,張健,趙欣,朱繼洲,胡奈賽.提升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改革課堂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7,(3):59-62.
[13]劉志軍,王洪席,張紅霞.促進教師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6):81-85.
[14]黃雨恒,郭菲,史靜.大學生滿意度調查能告訴我們什么[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6,14(4):139-1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