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
一、導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英語閱讀正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不僅因為在考試方面的閱讀題要用到,更因為在當今社會人們有更多機會閱讀英語文章。無論讀者是出于什么目的,如發(fā)現(xiàn)材料,獲取信息或在網(wǎng)上聊天,等等,他們不得不把英語文章越來越頻繁地連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一個主要的國際語言,英語是一門重要的語言。對于英語的聽、說、讀和寫四個方面,學生們做得最多的是閱讀。在讀的過程當中又會遇到許多問題,例如,新詞、作者的意圖等。掌握閱讀技巧將幫助學生盡快在文章中獲得更多信息。很多專家研究了閱讀技巧和戰(zhàn)略的許多方面。在此,本文談論一些閱讀技巧,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二、略讀和掃讀技術
良好的讀者使用多種技術,以使他們更有效地閱讀。讀者必須使他們的大腦更好地吸收利用一些簡單的技能,如略讀和掃描。所以,一開始就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應該知道略讀和掃描的技術。
1.略讀
“略讀是一種快速轉換材料的過程,是快速閱讀的一種方法。在閱讀過程當中可能沒有時間,或者沒有必要仔細閱讀材料中的內容,因此,略讀的目的就是找到有用的信息和讀者感興趣的材料,并且掌握文章大意。在略讀過程中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很重要,因為讓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文章的背景,滿足讀者對文章的好奇心,從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略讀需要讀者迅速閱讀文章,對文章有大概的了解。另外,略讀幫助讀者不必去細讀所有的材料就能達到閱讀的初期目的,也可以幫助讀者在仔細閱讀文章之前就能說出文章大意,為文章的分析打下基礎。
在閱讀報紙和雜志的過程中,很多讀者都采取這個方法。 讀者往往可以通過略讀主副標題先了解大意,然后通過讀中心句來達到了解大意的目的。通過了解大意,讀者可以決定文章是否有意思,看看自己是否有興趣繼續(xù)去了解它,從而細讀。
略讀讓讀者對文章先有整體印象。
在略讀過程當中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采用:一是注意標題。二是注意篇首和篇尾,段首和段尾。三是要注意重復詞,因為往往這些是重要的信號詞。四是要注意小標題或者副標題。如果有總結段,要注意總結段。雖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以上這四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文章起碼包括有以上的一點。下面分別來闡述一下。
(1)小標題
當讀者瀏覽有幾個小標題的長篇文章時,他們的眼睛將停留在這些標題上。小標題有助于讀者了解文章的結構,也有助于讀者了解文章的大意。往往這些小標題就是概括段落意思的主題句或者中心句。所以,注意小標題可以讓讀者迅速瀏覽文章,通篇大致理解文章。
(2)段落開端
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如果文章沒有小標題。那么讀者就應該注意段首第一句話,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段落或者文章的線索。在我們的課本或者報紙上的文章里面,有很多文章的段首就是主題句,所以理解好了第一句話,就對文章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很多時候,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大意,因此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
(3)文章中的反復詞
在閱讀過程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就是文章當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這些詞都是文章當中的關鍵詞,掌握和理解了這些詞語,也就相當于理解了文章的大意。
(4)文章中出現(xiàn)的一些特殊類型詞
在某些文章的閱讀過程中,特別是在教科書中,一些重要的單詞將用一種特殊的類型(如粗體或斜體)來表示。由于這些話與眾不同,他們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睛,快速瀏覽的時候,讀者也是更加注意這類詞。當開始練習略讀時,讀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它的速度不比正常閱讀的速度快。然而,在經(jīng)過了實踐練習之后,讀者略讀的速度能達到正常的閱讀與理解的速度的兩倍或四倍,這將足以讓讀者達到快速閱讀的目的。
2.跳讀
跳讀是在閱讀中,有意識地跳過一些無關緊要的句段或篇章而抓住讀物的關鍵性材料的速讀方法。跳讀是通過省略次要信息來加快大腦對文字的反應速度,是閱讀速度與思維過程同步進行。跳讀不同于掃讀,掃讀是逐頁掃視。而跳讀是有取有舍,跳躍前進。也就是略去一些內容,只擷取文章中的關鍵部分的閱讀方法。跳讀不僅是為了提高閱讀速度,還可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內容,提高閱讀效率。因為跳讀的意義在于對讀物的大幅度跳躍,舍棄非本質的東西,捕捉本質信息,形成新的思維流程。下面介紹怎樣運用跳讀:
(1)小標題,黑體字為主要閱讀對象的跳讀法
許多書都列有章節(jié)標題,有的書還用黑體字突出定義、結論等,有的書在文章前后用方框框出要點。這些都是作者要求讀者留心的地方,往往是全書、全章、全節(jié)的主題和中心所在。閱讀時先用跳讀法只讀這些部分,然后再決定是否有必要精度這本書或精讀其中章節(jié)。
(2)關鍵詞語跳讀法
只讀自己所需要的同特定主題有關的詞語,而略去其他的段、句、詞。關鍵詞跳讀法可用于查找文獻資料,也可以把精讀材料分門別類進行梳理。
(3)首尾句跳讀法
就是只讀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或最末一句,或是第一句和最末一句。一般說來,以說明為主,以議論為主的科學性著作,每小段的首句往往是提綱挈領的一句話,末句是承上啟下的一句話,中間則是補充、推理、例子之類。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迅速抓住全文的中心。
(4)語法結構跳讀法
這種跳讀法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讀句子中的結構詞,如連詞;段落中的結構語,如“由此可見”等。根據(jù)這些詞語來探尋有意義的詞和句,從而把握全書的紋理脈絡。另一種方式是集中注意力讀句子中各類詞語的中心語,要忽略修飾語、補充語等輔助性句子成分。
(5)隨意跳讀法
這種跳讀法主要用于查找資料??筛鶕?jù)閱讀者的興趣和思路來找閱讀的注意點,這種跳讀法有可能會漏掉有價值而讀者還未感興趣的東西。
三、猜測詞義
在閱讀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生詞,影響我們的閱讀速度,其實大部分生詞的意思都可以通過上下文的關系猜出來。所謂猜測詞義,是指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對語篇的信息、邏輯、背景知識及語言結構等的綜合理解去猜測或推斷某一生詞、難詞、要害詞的詞義,它是一種非常有用的閱讀技巧,獲得這種技巧之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很快通過上下文提供的線索或生詞本身的結構特點推斷出詞義來,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
四、了解閱讀材料中的文化因素
由于世界是一個整體,這決定了人類眾多的語言之間具有某些相似性,因而不同語言之間就存在著相互溝通交流的基礎,存在著可供參考的意義。正是由于該意義的存在,不同語言之間的所指意義形象上、思維方式、思維形象的異同會造成語言文化差異,翻譯時可采取思維方式的轉換,思維形象的轉換與移植來處理。又因為文化差異的因素對閱讀的影響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視文化內涵,才能克服閱讀過程中語言的障礙,真正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1.從歷史文化典故方面談閱讀
中西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各不相同。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上下有五千年的歷史。而英國,公元前八九世紀高盧人才遷入不列顛,至今約有三千年的歷史。美國的歷史則更短。各國歷史上都有引以為豪的名人。如果對對方國家歷史背景知識知之甚少,則不免在閱讀中產生障礙。
據(jù)說有一次周總理陪幾位外國客人觀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翻譯作了很多說明也沒能讓外國客人弄懂故事內容。此時周總理提示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其實中國許多歷史人物,事件都是借助于這種方法向外國人介紹的。如把孔夫子比作希臘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把蘇州比作意大利的威尼斯等。
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歷史典故形成的習語,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的。如“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即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2.宗教信仰方面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長期不同的宗教信仰,決定了兩種語言中許多表達方式的差異。英美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基督教傳統(tǒng),而中國人長期信仰佛教、儒家學說。因而在翻譯時要顧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別是有關宗教意義的詞語。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地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宗教信仰與典故對閱讀的影響。東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與歷史典故中,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一切, 宗教多有“圣經(jīng)”“洗禮”“修女”“教堂”“上帝”等詞匯。而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玉帝”“觀音”“菩薩”“佛主”“慈悲為懷”等宗教詞匯。在中國文化中,歷史典故豐富多彩,如“盤古開天”“牛郎織女”“項莊舞劍”“臥薪嘗膽”等等。在西方文化中, 許多歷史典故來源于古希臘和羅馬神話及圣經(jīng)故事。例: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You won 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這句話中的doubting Thomas源于圣經(jīng)故事,Thomas是 耶穌的12門 徒之一, 此人生性多疑。后來,英語中使用doubting Thomas表示多疑的人。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便可以將其理解為: 你這個人真多疑,我說什么你都不信。東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歷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之中,只有深刻了解東西方文化個性的差異,理解語言中的文化內涵,才能避免錯誤的理解,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3.從思維方式的差異談閱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外界的認知模式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也必然存在差異,直接導致語言文化的差異。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以主客體對立為出發(fā)點,形成一系列相互對立的概念與范疇,以邏輯、分析為特點,崇尚理性,重視個體差別;而東方式思維則呈直覺性、感性的特征,往往以經(jīng)驗,感受去“以己度人”,去參悟、領會,有著明顯的籠統(tǒng)性和模糊性,強調整體,忽視個體,強調義務責任,形成集體意識,并具有傳統(tǒng)導向的作用。從運用語言的思維角度出發(fā),漢語思維模式則是螺旋形的(circular thought pattern),即在交談時從細小的事情開始,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后,如向某人請求幫助,其典型模式為: background hint request;而西方典型的思維模式為直線型(linear thought pattern) ,即依據(jù)事情要點的重要性從大到小依次排列,在此為: request background confirmation of request.因此,西方人看到中式的這類文章會有不耐煩或不知所云的反應。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的一個方面表現(xiàn)在,中國人習慣于形象思維。于是中國人在寫文章時,為了使文章鮮明、生動,多用比喻,辭藻華麗,在遣詞造句上特別喜歡用形象的詞匯。然而對于外國讀者,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閱讀習慣的不同,華麗辭藻只能減少傳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視為空話冗詞和夸大宣傳。尤其是英語讀者更習慣于低調陳述,而不習慣于用詞強烈。
五、結束語
英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而閱讀能力是學好英語的基礎。為了掌握高效的閱讀能力,讀者必須要經(jīng)過大量的實踐練習。以上談及到的方法和理論都是讀者在練習的時候需要注意和掌握的。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