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濤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是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我國的立法模式下交付為物權變動的公示生效方式,登記為物權變動的生效對抗方式。但是有關交付和登記這兩種物權變動方式孰優(yōu)孰劣,效力大小如何,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1.船舶的一物數賣不同于一般動產的一物數賣
特殊動產的一物數賣不同于一般動產的一物數賣。之所以要將特殊動產的一物數賣與普通動產的一物數賣規(guī)則相區(qū)別開,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第一、由于普通動產和特殊動產相比相對價值較小,以及我們之前所分析過的特殊動產一般為特定物;但是普通動產一般為種類物,個體與個體之間往往難以識別區(qū)分。第二、從特別法的角度分析,對特殊動產進行登記管理除了是為了維護交易秩序外,還有一層行政管理的深層含義蘊含其中。
2.船舶一物數賣公示手段評析
如果在船舶等特殊動產一物數賣時,交付效力優(yōu)先于登記的效力,對當事人而言可謂是有利有弊。從有利的角度來分析,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合同交易時,僅僅需要在簽訂合同的基礎上進行特殊動產等標的物的交付就可以,大大節(jié)省了交易時間和交易成本。但是不利之處也是十分顯而易見的,因為欠缺十分具有公信力的權利外觀,第三人在與原合同當事人進行特殊動產的買賣合同交易時十分容易受到欺詐,一物數賣從根本上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欺詐行為。
首先,我們明確知道的一點是,法律明確保護的是合同的善意第三人。具體來分析,所謂善意就是對合同當事方之間的特殊動產買賣合同不知情,并且善意的以為該特殊動產上沒有其他權利負擔。
其次,根據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六條的相關規(guī)定: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并取得占有,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二十四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我們可以看出,第三人的范圍不包括普通債權人。另外根據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慣例,善意第三人同樣也不包括普通債權人。[1]這與我國最新出臺的司法解釋也是不謀而合的。
在探討完善意第三人的范圍以后,結合以上的一組例子,在特殊動產的一物數賣中,根據登記的效力優(yōu)先于交付的效力的原則。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登記在先的權利人優(yōu)先于交付在后的權利人。[2]
第二、登記在后的善意第三人優(yōu)先于交付在先的權利人。這是因為善意第三人處于不知情的弱勢地位,更加值得法律保護。
第三、交付在先的權利人優(yōu)先于登記在后的惡意第三人。惡意第三人對原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狀況是知道或應該知道的,因為其自身的不合法目的或者沒有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是不值得法律進行保護的。
第四、登記在后的善意第三人優(yōu)先于擬制交付在先的權利人。[3]因為擬制交付本質上還沒有將該特殊動產交付到其本人手中,既然特殊動產并沒有實際交付,則法律上規(guī)定優(yōu)先保護登記在后的善意第三人。
無論是從保護善意第三人的角度出發(fā),還是從國家機關方便進行行政管理的角度考慮,登記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船舶可以通過登記讓善意第三人清楚其上的權利負擔,從而使善意第三人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相關活動;[4]另一方面,登記從本質上來講就是國家機關進行行政管理的一種途徑和手段,通過登記使標的物的權屬狀態(tài)產生穩(wěn)定性和公信力的同時,也可以更加方便相關國家部門對經濟秩序進行規(guī)范和調整。
在船舶的一物數賣中的善意第三人的范圍,《物權法司法解釋一》已經從立法上對一般債權人進行了排除。惡意第三人一定是排除在這個范圍之外的,這一點也毋庸置疑。筆者認為這一方面仍然需要大力完善,例如在涉及破產債權和共益?zhèn)鶆諘r應該如何排序,在涉及船舶優(yōu)先權時應該如何排序,這一大的范圍和框架仍然需要在不同的部門法中不斷得到細化,僅僅憑借一個大的框架是難以面對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情況的,尤其是特殊的部門法例如《海商法》、《民用航空法》等與《物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發(fā)生矛盾與沖突時。希望立法部門大力加強對此方面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