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華簡《系年》首章新研
      ——兼及“國人暴動”、“共和行政”問題

      2018-01-23 13:08:28馬文增
      殷都學(xué)刊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系年宣王共和

      馬文增

      (北京市社會科學(xué)院 哲學(xué)研究所,北京 100101)

      清華簡《系年》首章引發(fā)了學(xué)界關(guān)于周厲王、周宣王之際史事的重新認識,筆者據(jù)“知網(wǎng)”統(tǒng)計,自2011年以來,相關(guān)的研究性論文共22篇。筆者分析后認為,從選題的角度看,學(xué)界的研究不可謂不廣泛,但對簡文本身的解讀,以及研究的深度都似嫌不足。以下,筆者以原整理者的釋文為底本,就簡文釋讀、解析,以及“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等問題給出自己的意見。拋磚引玉,請同仁指正。

      一、釋文*以原整理者的釋文為底本(見《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二》,李學(xué)勤主編,中西書局,2011年版,第136頁)。部分釋文與底本不同者,以“()”形式標出。

      昔,周武王監(jiān)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已)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于厲王,厲王大虐于周,卿士諸正(征)。萬民弗忍于厥心,乃歸(饋)厲王于彘,共伯,和。位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宗。宣王是(視)始,棄帝籍,弗田。位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二、注解

      昔,周武王監(jiān)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已)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1.周武王監(jiān)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 :周武王審時度勢,觀察到商王失職。監(jiān) :照,《說文》 :“臨下也”;觀,看到,《說文》 :“諦視也”;禋祀,祭天神之禮;寅,敬。《尚書·泰誓上》 :“肆予小子發(fā),以爾友邦冢君,觀政于商”、“今商王受,弗敬上天……弗事上帝神祇?!币陨瞎艜r期的思想觀念衡量,不事上帝神祇乃天子失職之表現(xiàn)。

      2.以(已)登,祀上帝、天神 :谷物成熟之后(秋季),用以祭祀上帝天神。周之“正祭”在冬至日。以,通“已”,既。

      3.以克反商邑 :故能戰(zhàn)勝商,意天命轉(zhuǎn)移到周。以,故,因此;克,能;反,通“翻”,傾倒,顛覆,《說文》 :“覆也?!?/p>

      4.敷政天下 :統(tǒng)治天下。敷政,施行政事。

      至于厲王,厲王大虐于周,卿士諸正(征)。

      1.大虐于周 :殘暴對待周人。虐,《說文》 :“殘也?!薄秶Z·周語上》 :“厲王虐,國人謗王?!?/p>

      2.卿士諸正(征) :榮夷公廣征賦稅。卿士,此指榮夷公;諸,多;正,通“征”,征稅?!秶Z·周語上》 :“厲王說榮夷公。芮良夫曰 :‘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瓨s公若用,周必敗。’”

      萬民弗忍于厥心,乃歸(饋)厲王于彘,共伯,和。位十又四年。

      1.萬民 :諸侯。《左傳》閔公元年 :“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薄吨芏Y·秋官》“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一曰詢國危,二曰詢國遷,三曰詢立君。”

      2.忍 :忍受,忍耐。

      3.乃歸(饋)厲王于彘 :流放于彘。歸,通“饋”,供給飲食?!秶Z·周語上》 :“諸侯不享,王流于彘?!?/p>

      4.共伯,和 :諸侯推舉邵公執(zhí)政,危機平息。前省主語。共,同“拱”,引申為環(huán)抱、支持,《說文》 :“同也”;伯,邵公;和,平息?!秶Z·周語上》 :“彘之亂,宣王在邵公之宮,國人圍之。邵公曰 :‘昔吾驟諫王,王不從,是以及此難。今殺王子,王其以我為懟而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長而立之?!薄靶蹰L而立之”,說明邵公有立宣王之條件,暗示此前邵公代行王政,故“共伯”乃諸侯共同推舉邵公之意。

      5.位十又四年 :邵公執(zhí)政14年。前省主語。據(jù)下句“共伯、和,歸于宗”,邵公代行王政14年,在西周宗法制度下,宣王長大后,邵公立宣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王子朝告諸侯書曰 :“……至于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于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蓖踝映诟嬷T侯書中,舉出歷代諸侯盡忠于王室的例子,意圖是希望諸侯亦能仿效前賢而支持自己,故“諸侯釋位,以間王政”的涵義是正面的;再從訓(xùn)詁的角度看,“釋”,舍棄,放棄,《說文》 :“解也”;“位”,王位;“間”,參與,做——“諸侯釋位,以間王位”的意思是“諸侯不稱王而代行王政”。故筆者認為“諸侯釋位,以間王政”的“諸侯”指的就是邵公,意邵公以“公”的身份代理國政。

      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宗。

      1.即位 :繼承王位。

      2.共伯、和 :諸侯響應(yīng)邵公,與周王室和解,服從王室大宗。前省主語。共,同,同意;和,和睦,和平。前省主語。

      3.歸于宗 :再次服從于周王室大宗。歸,歸附;宗,大宗。

      宣王是(視)始,棄帝籍,弗田。位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1.宣王是(視)始 :宣王視政之始,即宣王元年。是,視,視政,《釋名》 :“視,是也,察是非也”;始,開端。

      2.棄帝籍,弗田 :廢棄祭天、躬耕之禮。田,耕田,此指天子躬耕于籍田。《禮·月令》 :“孟春,天子帥三公九卿,躬耕帝籍?!薄秶Z·周語上》 :“宣王即位,不籍千畝?!?/p>

      3.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戎人在千畝大敗周師。乃,竟?!秶Z·周語上》 :“三十九年,戰(zhàn)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p>

      三、白話譯文

      昔,周武王審時度勢,見商紂王失職,不敬上帝、不祭祀天神,于是作帝籍,收獲后,以之祭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因此得以取代殷商而統(tǒng)治天下。到周厲王時,周厲王殘酷迫害國人,指使卿士榮夷公橫征暴斂。諸侯無法忍受周厲王之暴政,于是將其流放到彘,推舉邵公治理國事,王室之亂平息。邵公代行王政14年。周厲王被流放時宣王年幼。宣王即位,諸侯響應(yīng)邵公,與周王室和解,再次歸附于周大宗。宣王元年,廢棄籍田。宣王三十九年時,戎人竟大敗周師于千畝。

      四、關(guān)于“國人暴動”

      關(guān)于“國人暴動”,《國語·周語上》曰 :“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王流于彘。彘之亂,宣王在邵公之宮,國人圍之……”《史記·周本紀》曰 :“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于彘。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

      關(guān)于“國人”何謂,學(xué)界爭議不斷。李秀亮先生總結(jié)說 :“學(xué)術(shù)界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認為‘國人’是指居住在國都內(nèi)的‘公民’,以平民為主體……與此相反,‘國人’就是國中之人,主要由公卿大夫、士和工商組成,而主體是公卿大夫、士等……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因為文獻記載的不同,長期以來得不到明確的認識。”[1]筆者認同以“國人”為居住在鎬京內(nèi)的平民這種觀點,蓋平民被厲王的暴虐之政壓迫到“道路以目”的地步,群起而反抗乃必然之事。但是,按《國語》之記載,國人出于激憤而欲殺厲王太子,又為何不殺厲王,而只是將其“流放”?“國人”又有何能力“流放”厲王?“國人”攻擊、流放厲王,周王室公卿、姬姓諸侯如何聽之任之?……一系列問題皆無法解釋。

      筆者認為,“國人暴動”的國人指的是鎬京平民,而廢黜、流放厲王的則是姬姓諸侯,即“國人暴動”和“流放厲王”是“彘之亂”的前、后兩個階段。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所謂“彘之亂”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 :

      國人(以鎬京平民為主)不堪忍受厲王的暴虐,群起反擊,厲王逃避,國人遂欲殺厲王太子,而邵公以其子代太子赴難。隨后,眾多姬姓諸侯抵達鎬京,因同樣無法忍受厲王的暴虐和橫征暴斂,諸侯聯(lián)手廢黜并流放了厲王,“彘之亂”平息。

      如此理解,則身為天子的厲王危害全天下而眾叛親離,被國人以暴力反擊,并被諸侯聯(lián)手將其作為宗族之罪人流放,就是合情合理之事,亦完全符合《國語》“諸侯不享,王流于彘”的說法。

      孟子曾言及廢天子之事,曰 :“君有大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 :‘王何卿之問也?’王曰 :‘卿不同乎?’曰 :‘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踉?:‘請問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易位?!醪蛔兒跎T?:‘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跎?,然后請問異姓之卿。曰 :‘君有過則諫,反復(fù)之而不聽,則去?!币詤柾醣涣鞣胖聻閷φ?,筆者認為孟子所言是有史實依據(jù)的。

      五、關(guān)于“共和行政”

      關(guān)于厲宣之際的“共和行政”,李零教授說 :“舊分二說,一說周召共和,指厲王流放后,由他的兩個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代行君事,共和指聯(lián)合執(zhí)政,不是人名;另一說由共伯和攝政,共和是共伯和,屬于人名。前說出自《史記·周本紀》,根據(jù)什么,不清楚;后說出自戰(zhàn)國古書,如《竹書紀年》、《莊子·讓王》、《呂氏春秋·開春》、《魯連子》等……”[2]清華簡《系年》面世之后,關(guān)于“共和”的問題再次成為研究熱點,比較而言,“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學(xué)者傾向于認為‘共和’是指‘共伯和’這一特別的歷史人物,‘共和行政’是指共伯和攝政當國的歷史局面?!盵3]但在筆者看來,或因?qū)Α断的辍泛單谋旧淼慕庾x尚待深入,故學(xué)界之討論雖顯熱鬧,但少見在觀點上有新突破者。基于這一現(xiàn)象,李零教授亦曰 :“共和的問題恐怕還不能說徹底解決?!盵3]

      筆者在對《系年》首章重新斷句、解析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對華夏道統(tǒng)、西周宗法制背景,以及《尚書》、《國語》等傳世文獻和清華簡、上博簡等出土文獻的研究與認識,認為 :關(guān)于厲宣之際的所謂“共和行政”,無論是《史記·周本紀》所說,還是《竹書紀年》、《魯連子》等戰(zhàn)國古書之言,皆非史實。

      1.關(guān)于“共伯和攝政”,筆者認為其屬訛傳,完全不可信。

      戰(zhàn)國古書中關(guān)于“共和”與“共伯和”的說辭,王紅亮先生的論文中有詳細的羅列[4],筆者研究后發(fā)現(xiàn),從文辭、內(nèi)涵上比較,所謂《莊子·讓王》中的“共伯”之說乃注家司馬彪襲用《魯連子》之言,非《莊子·讓王》固有之義;而《呂氏春秋》中的“共伯”之說亦屬襲用《魯連子》之言?!遏斶B子》曰 :“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于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笔紫?,“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乃一家之言,缺乏依據(jù);其次,“號曰共和元年”之說明顯不符合周宗法制度,恰如李西興之質(zhì)疑 :“周代等級制度和嫡長繼承制度是極端嚴格的?!瓍栃H,王室尚強,共伯和怎樣一躍而登周天子大位?”[5];從客觀上看,2003年出土的西周青銅逨盤之銘文顯示共和時期不獨立紀年,徹底否定了“號稱共和”之說。顯然,關(guān)于“共和”,《魯連子》之說,及襲用《魯連子》的《呂氏春秋·開春》及《莊子·讓王》司馬彪之注,皆不可信。

      至于《竹書紀年》“共伯和干王位”之說,筆者認為其更是不合常理的編造之辭*筆者認為《竹書紀年》是戰(zhàn)國時魏人張儀所作偽書,其中多捏造之辭、虛構(gòu)之事。參見拙作《<保訓(xùn)>九題》,《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17年第4期。。“干”,《說文》 :“犯也。”“共伯和干王位”即“共伯和篡位”之意。若其為真,則“共伯和”何人?史籍中有何記載?“共伯和”有何實力篡位?諸侯如何容忍“共伯和篡位”?等等,一系列問題皆無法解答。事實上,史學(xué)界歷來不乏對《竹書紀年》的嚴厲批評,如,楊東晨、梅煥鈞說 :“范文瀾認為 :《竹書紀年》采戰(zhàn)國游士的寓言,訛稱‘共和’是‘共伯和干(奪)王位?!咕S至《西周史》對共伯和攝王行政說亦持反對態(tài)度,說根本就無其人。他說 :‘戰(zhàn)國時人諸子書中都不理解‘共和’的意義,都說‘共和’是衛(wèi)國卿大夫叫做‘共伯和’(共是采邑名,伯是爵名,和是私名),這是誤解?!盵6]

      2.筆者認為《史記·周本紀》所言多處不實。

      《史記·周本紀》曰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長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fù)宗周?!?/p>

      就厲宣之際的史事而言,筆者認為,從內(nèi)容和文辭上比較,《史記·周本紀》之言主要采自《國語·周語》,但又有所改動。如,《國語·周語》中關(guān)于厲王之被流放和宣王之即位只有“既,榮公為卿士,諸侯不享,王流于彘”和“宣王長而立之”二句,至于厲王流于彘之后、宣王即位之前周政如何運轉(zhuǎn),《國語·周語上》并無一字記載。對于《國語》這部分未加記載的部分,筆者認為,司馬遷又參考了《呂氏春秋》、《竹書紀年》一類的野史、偽書以及自己收集到的口頭傳說資料,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敷衍成篇,其中遂多有不實之處,如學(xué)界普遍指出的“周召共和”之說缺乏史料支持、不符合宗法制度;再如關(guān)于“諸侯復(fù)宗周”,按《國語·周語上》及《系年》首章所載,宣王即位之始即“棄帝籍,弗田”,大臣諫之而不聽,如此違犯祖宗之法、拒諫,焉能稱“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而據(jù)邵公諫厲王、以其子代宣王赴難之事,邵公作為周王室大臣堅守文武之道,結(jié)合逨盤銘文的記載,筆者判斷邵公代行王政的14年間始終堅持用厲王的年號,并無改號之事,而這種“天下無王”的客觀情況也正是14年后諸侯響應(yīng)召公、立宣王為王的大背景。即,司馬遷所謂之“諸侯復(fù)宗周”,確有其事,但其乃諸侯遵守宗法制度、響應(yīng)邵公的成果,而非司馬遷所臆測的“宣王修政,法文、武、成、康遺風”所致。

      3.筆者認為,“周召共和”與“共伯和干王位”二說的史料來源相同,皆源自戰(zhàn)國時期楚國官員對《系年》首章的誤解與訛傳。

      關(guān)于《史記·周本紀》中“號曰共和”、“十四年”、“宣王即位”、“諸侯復(fù)宗周”與清華簡《系年》首章“共伯和”、“位十又四年”、“宣王即位”、“歸于宗”這些字句的高度相似性,筆者認為,《史記·周本紀》中的這些字句來自司馬遷所收集到的口頭傳說資料,而這些口頭傳說資料和《竹書紀年》的說辭有同樣的源頭,即都源自戰(zhàn)國時期楚國官員對清華簡《系年》的誤解和訛傳。

      筆者認為,清華簡《系年》乃周太史儋應(yīng)楚威王之請而作,為楚國史官所抄錄*筆者認為“清華簡”乃楚威王太傅鐸椒率楚史官團隊自周守藏室抄錄的文獻典籍,而《系年》則是周太史儋所作。詳見拙作 :《保訓(xùn)九題》,《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17年第4期。,因此《系年》的內(nèi)容自然在楚國官員中有所流傳;又因為《系年》的寫法簡約而隱晦,故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了多處誤解、訛傳,這種摻雜著訛誤的口頭流傳的信息在戰(zhàn)國時為魏人張儀搜集到而敷衍成《竹書紀年》,西漢時又被司馬遷收集到,其中部分信息被司馬遷再次加工后用于《史記·周本紀》中,這就直接造成了《史記·周本紀》與清華簡《系年》首章某些字句高度相似的現(xiàn)象。

      六、總結(jié)

      基于對清華簡《系年》首章的解析,參考《國語·周語》的記載,綜合對“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的分析,筆者認為厲宣之際的歷史真相如下 :

      周厲王殘暴、貪利,導(dǎo)致國人(鎬京平民)暴動,諸侯借機聯(lián)手廢黜周厲王,并以宗族罪人名義將其流放到彘,又共同推舉邵公代行王政,周王室危機得以平息。期間,國人欲殺幼年之宣王,邵公以其子代之。邵公代行王政,仍奉厲王年號。14年后,邵公立宣王,和平過渡,王政再歸于大宗。

      [參考文獻]

      [1]李秀亮.由清華簡<系年>再論“國人暴動”的性質(zhì)[J].魯東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6,(6).

      [2]李零.讀簡筆記 :清華簡<系年>第一至四章[A].李守奎.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C].中西書局,2016.41.

      [3]陶興華.攝政未必便稱王,當政未必是僭越——從出土文獻看共伯和攝政稱王問題[J].西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3,(5).

      [4]王紅亮.由清華簡<系年>論“共和行政”的相關(guān)問題[J].史學(xué)史研究,2016,(3).

      [5]李西興.“共和”新探[J].人文雜志,1984,(2).

      [6]楊東晨,梅煥鈞.西周晚期“共伯和干王位”新論[J].河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2,(4).

      猜你喜歡
      系年宣王共和
      漢字故事之呆若木雞
      愛莫能助
      共和都市辦公室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鏡管理法
      金橋(2019年6期)2019-09-18 13:00:51
      試論清華簡《系年》中的“周亡”及相關(guān)問題
      古代文明(2017年2期)2017-04-10 16:57:00
      柳宗元湖湘詩歌系年考辨
      湖湘論壇(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4
      齊宣王的神回復(fù)
      飲食保健(2016年12期)2016-04-12 21:46:06
      我的共和國
      共和思想的內(nèi)在價值的文獻綜述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4
      闸北区| 霞浦县| 旌德县| 永寿县| 泊头市| 图们市| 德阳市| 玉龙| 阿勒泰市| 乌拉特后旗| 吉隆县| 类乌齐县| 明星| 司法| 潞城市| 洛阳市| 芦山县| 囊谦县| 图们市| 嘉义市| 手游| 麟游县| 勐海县| 疏勒县| 银川市| 玛曲县| 桃园市| 横山县| 长武县| 玉环县| 密山市| 攀枝花市| 儋州市| 舟山市| 普安县| 东乡县| 黎城县| 云南省| 徐州市| 临夏市|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