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多+劉偉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貫穿于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青少年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高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時期,所以政治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利用政治課的主陣地,科學地分析和應對在培養(yǎng)過程中的挑戰(zhàn)。
一、政治課是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主陣地
1.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指在長期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本民族大多數(shù)成員所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guī)范、精神氣質的總和,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tǒng)、精神風貌,是構成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1]。青少年學生未來將承擔建設祖國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神圣使命,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從而提升我國國民的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2.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課的使命
高中思想政治課承擔著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積極和進步的價值觀,促進其人生價值實現(xiàn)和提升的重要使命。目前,一些青少年學生出于新鮮感和對發(fā)達國家的崇尚,盲目地對外來文化全盤接受,對自己的國家表示不滿,否定本國文化,向往國外生活。針對這種情況,思想政治課應加強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充分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礎上認同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有家國情懷,又具國際視野。
二、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1.教師自身素質不足
思想政治課教師不能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是學生精神世界的筑巢師。但一些教師過分追求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關注不夠,忽略了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有一些教師,自身對于外來文化的識別能力不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理解也不夠深刻,只停留在書面用語的表達,沒有深刻挖掘其涵義,以致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還有一部分教師,自身思想政治覺悟不高,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在課堂上發(fā)表消極言論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向學生宣傳不利于國家安全與穩(wěn)定的國外思潮等。此外,很多教師還沒有形成運用大數(shù)據的意識和能力,無法客觀、生動地利用這一工具的優(yōu)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
2.道德失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
道德失范指的是在社會生活中,作為存在意義、生活規(guī)范的道德價值及其規(guī)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對社會生活發(fā)揮正常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表現(xiàn)為社會行為的混亂[2]。由于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發(fā)展的速度不同步,在經濟迅猛發(fā)展的過程中,有些人過分關注金錢,而不惜與民族精神相違背,隨著這種負面影響的擴大,引發(fā)了社會層面上的道德缺失。學生在學校里接受著民族精神、優(yōu)秀文化和正確價值觀的教育,但是社會上道德失范事件頻發(fā),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沖擊。
三、培養(yǎng)學生民族精神的對策
1.努力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
國家人力資源的整體水平越來越成為體現(xiàn)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而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未來人才的素質。為此,要加強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通過交流提高教師水平,減少不同學校師資水平的差距。定期組織校際間優(yōu)秀教師公開課的觀摩與交流,可使優(yōu)秀教師資源得以共享,使教師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得到增長,這對學生和學校的發(fā)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還要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培訓。培訓是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和思想素質的重要途經之一,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學習先進的知識和理念,更有助于教師觀念的轉化、思想素質的提升。當然,教師自身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斷進步。
2.利用互聯(lián)網和大數(shù)據提升學生明辨外來文化的能力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教師要學會利用大數(shù)據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不同國家的文化,并學會辨別不良文化。在思想政治課上,可以利用大數(shù)據對外來文化和思潮進行對比與分析,使學生們更清晰地了解和認識各種文化思潮產生的背景、思想主張和對我國所產生的影響等。將互聯(lián)網上一些有影響的社會思潮的典型事例加以討論和分析,嘗試以本民族的價值觀和文化對其加以評價和批判,教育和引導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與時俱進,順應社會發(fā)展的潮流。
3.利用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問題及社會實踐開展民族精神教育
高中學生對時事政治、網絡熱點比較關注,并喜歡與同齡人討論一些熱點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為此,教師可以將熱點問題帶進課堂,以熱點問題為背景,分析熱點問題中的民族精神和價值取向,貼近生活和學生們感興趣的問題,不斷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是時事政治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五分鐘讓一位學生講述最近自己最為感興趣的時事政治,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學生發(fā)言后,教師予以總結和拓展,對于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對不好的方面加以正向引導。教師要讓學生們意識到,在改革的道路上,在國家發(fā)展的轉型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有信心將問題處理好;要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在領導人民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豐富和發(fā)展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3],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的綜合國力會不斷提升,社會主義建設將會越來越顯著。
二是社會熱點及實踐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圍繞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個或若干個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模式探究解決方案,并將結論在課堂上加以展示、分析和評論,或者采用辯論賽的模式對社會熱點背后的問題加以討論。例如對“扶不扶”“校園暴力”等社會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參考文獻
[1]溫靜,王樹蔭.弘揚民族精神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2):66-70.
[2]高兆明.簡論“道德失范”范疇[J].道德與文明,1999(6):8-10.
[3]顧海良,沈壯海.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4):9-16.
(責任編輯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