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珍
摘要:新課標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占主導的地位。教師應該把學生作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思考和交流,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語文潛力,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性。本文主要從因素、策略
關鍵詞:主體性;主動性;行為;策略;方法
所謂主體性教學要求在素質(zhì)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使學生張揚個性,積極主動地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智力,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使其意志品質(zhì),情感和行為能力得以發(fā)展。主體性是素質(zhì)教育的“三要義”之一,在提倡“以人為本”、教育要直面學生生活的今天,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真的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xiàn),是否實現(xiàn)了師生間真正的“人格教育”至為重要。
一、要尊重學生的主動性行為
我們的學生由于受年齡和閱歷等方面的限制,應該說他們只能是一個發(fā)展中的主體,有待于進一步開發(fā)的主體,尚處于一種未定型的但朝著一定方向,沿著一定規(guī)范前進的狀態(tài)。正因為如此,擺在我們面前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那么,如何尊重學生的主動性行為呢?
1、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面對的是具有巨大可塑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理解學生。情上熱愛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情感、個性差異與智慧潛能。這樣師生之間的和諧相處,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提問,才能大膽果斷而自主地決策,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2、創(chuàng)設自由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在語文教學中,要落實主體性教育,必須先使學生具有獨立性,即應把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首先是要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閱讀,自己欣賞,自己感悟,表現(xiàn)出充分的自由。而這其中教師的作用是為他們提供機會和可能選擇的學習資料,扮演幫助、促進者的角色。其次,一個人是否能形成自我,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他是否有足夠的機會和能力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在教學中不妨多些交流用語,這些教學語言的恰當運用將大大促進學生說話的愿望與質(zhì)量。
3、創(chuàng)設適宜探索的氛圍。學生的個人智慧是有限的,個性差異是存在的,知識基礎,思維品質(zhì),自學能力,學習速度以及學習興趣、意志、態(tài)度等各不相同。因此,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與興趣,要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前提下,根據(jù)教學目的和要求、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具體情況靈活地交替運用“自學——交流——合作——引導”四結合的合作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自學、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在學生出現(xiàn)觀點分歧的情況下,依據(jù)學生所持觀點分作兩組,然后引導小組合作,尋找支撐觀點的論據(jù)。實踐證明,師生間,同學間,進行有效地交流與合作,形成平等的共同探求真理的氛圍,這樣既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又增強了學生自我反饋,自我調(diào)控,達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4、注重學生情感調(diào)控。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教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的作用?!毙睦韺W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的情感易于被激發(fā),且兒童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的參與,他們認識世界會更加生動,更加豐富。孩子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課文所描述的對象都具有鮮明的形象。依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利用課文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再現(xiàn)形象,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感染,撥動情感之弦。使抽象的語言文字的學習變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展示形象的方法很多,有實物演示,出示動靜態(tài)的畫面。撥動學生情感之弦,還要求教師飽含真情,教師要以自已的生命激活學生的生命,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感悟?qū)W生的“學生文化”,要讓學生受感動,教師必須先感動。這樣,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描繪、表情、動作才能恰如其分地打動學生,采用的各種激情方法才能產(chǎn)生成為有效地教育資源,產(chǎn)生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實現(xiàn)主體性和主體地位的策略與方法
老師應該明確在語文學習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們應該轉(zhuǎn)變自己的觀念,明確在進行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才是主體。(1)老師應該明白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即對于學生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課本中的難點進行講解,對于重點內(nèi)容強調(diào)一下,剩余的時間應該留給學生,老師只是在一旁指導,讓學生自己學習、思考、交流,體現(xiàn)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并且老師應該放低自己的身份,主動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去。例如,在語文課堂上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老師可以參與到其中,進行平等的討論,倡導每一個學生都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可以對老師的一些想法提出質(zhì)疑。另一方面,小學語文老師必須不斷的學習和語文教學相關的知識,改變自己的思想,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2)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老師們首先應該看到學生的這一差異性,然后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分別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唐詩時,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把學生編成三個小組,第一個小組重點就是講解唐詩中的詞語解釋,在課堂上他們主要能達到理解這些詞語解釋,并且會讀整首詩的教學目標就可以了,課下以后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這首詩。第二小組主要是給他們深刻講解整篇詩句和里邊的重點詞的意思,對他們的要求是理解重點詞的意思和整首詩大意,并在課堂上就會背誦整首詩。第三組也就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對于他們應該讓他們既會背誦詩句,還可以理解并背誦詩里邊的重點詞的意思。這樣老師對于學生的不同學習程度,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3)課上舉行語文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中:語文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枯燥的學科,尤其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比如:古詩詞,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受年齡、智力等方面的影響,理解這些古詩詞對他們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并且正是由于這樣,學生才更會有抵觸心理。這時老師可以在在課堂上組織活動,帶動學生的學習氣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主體性教育,必須注重學習主體的能動參與,教師客體的巧妙引導,教法與學法和諧統(tǒng)一等關系問題。要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學生進入樂學的境界。只有學生樂學,語文教學才能實現(xiàn)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健康地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