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宗國
【摘 要】目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考試中存在宗旨偏離、教育功能弱化的現(xiàn)象,其原因是教學、教材與考試人為割裂,考試觀念落后;會導致學生只求過關應付的敷衍對待,難以深入學生內心,實現(xiàn)觀念認同與行為導向的教育功能。對此本文提出:在《基礎》課考試中,堅持情、事、理交融,強化兩難沖突場景再現(xiàn),以真正實現(xiàn)《基礎》課程考試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基礎》課考試;教育功能;成因;對策建議
1 當前《基礎》課考試不良現(xiàn)象枚舉
1.1 考試的價值取向方面
在當前《基礎》課的考試中,先后出現(xiàn)了開卷考試、半開卷考試、論文考試、情景劇作業(yè)拍攝等多種可貴形式的探索,但考試組織模式、作答方式方法等形式技巧類的東西日益獨立并外在于考試內容和考試目的;考試形式愈加華麗喧鬧,追求淺表的情緒渲泄和感官享樂,忽視起碼的學術準則要求,忽略知識論證和原理領悟,一味迎合討好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基礎》課程借助考試弘揚正能量、鞭笞丑惡、頌揚善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2 考試內容選擇和考試評定方面
部分《基礎》考試中,教者體現(xiàn)出宰制的權力欲望,考試內容呈現(xiàn)隨意性,偏重于個人研究興趣。考試測試知識點顯得支離破碎,畸輕畸重,既不慮及教材重難點要求和教材體系的系統(tǒng)完整乃至學術探索要求,也罔顧學生實際言行癥結;在考試成績評定上,部分教者的標準也失之于寬(如論文寫作和原理剖析),打神仙分數(shù),讓學生過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礎》課考試應有的診斷矯正、選拔激勵、培養(yǎng)正確觀念和良好情感態(tài)度價值的功能,在實際中也會導致考生知行脫節(jié),犬儒化對待。
《基礎》課考試是對學生另一種形式的教育,是完整的課程教育系統(tǒng)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樣應該對學生言行進行真善美的引導,致力于培養(yǎng)健全人格和正確行動的人,無疑是對《基礎》課考試教育宗旨的偏離甚至是背叛。
2 成因分析
2.1 教學、教材與考試人為割裂
《基礎》課部分任課教師為了獲得良好的學生評教,出于功利化心理,在考試中刻意回避學生理解掌握方面的疑惑之處,考試不測試課堂所授知識點,對教材體系進行碎片化處理,造成了教學與考試脫節(jié);考試中并未針對教材重難點、學生認知盲點進行診斷評價;為節(jié)約時間與精力,一味追求考試的簡單化,敷衍應付,割裂了教學和考試的有機關系,把考試視作教學之外不相關的另一個程序任務,不能推進學生形成適度緊張和更多投入復習,也并未真實、客觀地評定學生的學習掌握狀況,造成了考試不能實現(xiàn)教材意圖,不能使教學推向縱深境地,實現(xiàn)教化效果。
2.2 考試觀念滯后
部分《基礎》課考試違背了《基礎》課教育教學應遵循的平等論理、說服教育、適應超越、內化外化相結合的基本規(guī)律,高高在上,憑借教師在話語權上的天然壟斷,憑教師經(jīng)驗、興趣選擇考試材料,命制考試題型,考試試卷上試圖宣傳的主流觀點理論并未通過討論爭鳴,頭腦風暴生成,得到學生內心的理解與認同,這種落后的應試教育觀念和強迫灌輸?shù)奶铠喪浇虒W方式,會導致學生對《基礎》課考試的抵制和排斥,弱化他們對主旋律的皈依和踐行。
3 《基礎》課考試實現(xiàn)教育功能的可能性及優(yōu)勢
3.1 時間、人力集中,易于形于教育的良性資源平臺
據(jù)了解,目前《基礎》課考試仍然隸屬于學校期末統(tǒng)一考試,有相對固定集中的時間,也有統(tǒng)一的考試場所和監(jiān)考人員,這無疑為考試實現(xiàn)教育功能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平臺,方便《基礎》課考試嚴把教育關;因為課時等因素制約,平時的分章節(jié)或專題講授,容易造成課程教學的蜻蜓點水和難以深入,而考試則可以有主次輕重地集中測試學生認知水平,強化理解運用,通過查漏補缺,從而完善固化學生知識品質結構,為學生實際行動提供科學有效指導。
3.2 環(huán)境氛圍嚴肅權威,易于消除平時教學中的消極倦怠
考試的天然嚴肅性、權威性,較之課堂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認真對待,通過集中注意力,消除懈怠懶惰,調動思維思考的積極因素,樹立正確科學的思想觀念。而在部分《基礎》課課堂教學中,學生遲到早退、看手機、讀小說,聽音樂,“人到心不到”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教育教學效果相應受到影響,而考試場所的秩序嚴肅井然,可以端正學生態(tài)度,消除學生接受消耗,彌補課堂教學在課程教育功能實現(xiàn)方面的短板。
4 對策建議
4.1 堅持情、事、理交融,引介“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考試素材,全方位設疑啟迪
《基礎》課課堂教學一度給學生留下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成見,這種教學未針對學生心理需求和認知困惑,往往讓學生敬而遠之,加深了學生的抵觸拒絕,無法彌合主流要求與學生實際的差距;曾經(jīng)的《基礎》課考試,所選材料采用宏大敘事,其所要求的答案凜然不可質疑,全然不顧學生感受,學生的回答不一定是其真實的所思所想,助長了唯分數(shù)的功利取向,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課程在學生群體中的逆反性沖擊,導致學生對整個課程反應漠然,無法共鳴與認可。
《基礎》課考試改革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緊緊圍繞教育教化功能,盡量選取發(fā)生在學生身邊、學生能感受接觸的材料,尤其是符合學生思維特點、興趣愛好的焦點熱點事件,寓考于樂,情、事、理交融洽接,強化考試的針對性、感染性和藝術趣味性,讓學生在由衷關注的前提下,能夠并且樂意思考。如筆者在《基礎》課期末考試中就曾經(jīng)選取過大學生擇業(yè)創(chuàng)業(yè)、大學生婚戀、大學生誠信、大學生的交友處世等時新材料,集中利用考試時間讓學生全面思考,并延伸到課外的繼續(xù)探索,在評定標準中,除對個別不良負面觀點評差外,盡量寬容平等,不搞一言堂的獨斷專行,對學生思考程度、作答質量,進行公正評判。
《基礎》課考試應堅持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摒棄或者苛求挑剔,或者機械單一的評定標準,這樣,每個學生才可能通過考試觀照審視自身,肅本清源,砥礪思想與德行。
4.2 在考試中創(chuàng)設兩難真實場景,助學生蕩滌心塵,祛邪扶正,固本強基
學生所接觸的現(xiàn)實世界充滿復雜莫測和模棱兩可,而部分《基礎》課考試往往營造虛假場景,陳列“高大全”人物事跡,刻意屏蔽掉現(xiàn)存的不良信息,這種“單向度”、“報喜不報憂”的考試,無視當前網(wǎng)絡媒介的迅捷傳播,難以抵制現(xiàn)實負面信息的反諷和沖擊,不利于學生品德的形成和鞏固,甚至會抵消教育效果。因此,《基礎》課應該還原現(xiàn)實真實場景,充分展示人性的糾結與權衡,幫助學生在沖突中生成正確觀點與德行準則。筆者在考試中,曾經(jīng)多次模擬“海因茨偷藥”、公與私、生與死、利與義、進與退、救與不救等的反復糾纏的真實事例和心路歷程,讓學生回味他們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或提前感受他們未來要面臨的矛盾場景,通過撥亂反正、天人決戰(zhàn),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與正確的行動模式,真正使學生通過考試受到教育教化,從而真心喜愛、受益終生、畢生難忘。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