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宮麗紅
【摘要】學生在進行化學知識學習時,遷移是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知識的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為了有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程度,強化正遷移的效果與削弱負遷移帶來的影響十分重要。本文就學生在學習鈉與鹽反應的新知識時,容易出現(xiàn)的一些負遷移現(xiàn)象,以及產(chǎn)生負遷移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且剖析后提出幾種相應的解決策略。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好地融為一體,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負遷移 化學教學 策略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SJGY2017017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165-02
1.問題提出
學習遷移也稱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的種類較多,從性質(zhì)的角度分類,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其中正遷移是指一種經(jīng)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負遷移是指一種經(jīng)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阻礙作用?;瘜W的學習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知識之間聯(lián)系緊密,相互交叉。根據(jù)對部分高中學生在習題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知識層面上的負遷移造成的錯誤占有較高比例,有時甚至接近50%。因此,深度剖析中學化學學習中的負遷移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及找出對應的解決策略,以此來指導中學化學的教與學,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以金屬鈉與鹽反應為例,對導致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負遷移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策略,為高中化學教學中的負遷移研究做出補充。
2.鈉與鹽反應中常見的負遷移及其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
2.1新舊觀念之間互相干擾
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將新知識與相關舊知識進行相互比較來用于新知識的學習,進而強化自身對新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舊知識的鞏固。
學生頭腦中的舊觀念是在初中階段學習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知道前面的金屬能夠將后面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生成相應金屬和新的鹽溶液,屬于置換反應。
對于鈉與鹽反應的知識,學生高中階段剛接觸,屬于新知識。學生的新觀念是在高中階段再次建立的。金屬鈉與鹽溶液的反應,由于金屬鈉的化學性質(zhì)特殊,此時發(fā)生的不再是初中掌握的置換反應,化學反應的原理發(fā)生變化。
因此,學生以往初中的舊觀念此時會對高中的新知識的學習起到干擾的作用。同時,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后,要理清新舊觀念之間的區(qū)別,避免舊知識的記憶造成的干擾。
2.2思維定勢的影響
思維定勢在學生學習中既有促進作用,又有阻礙作用。當解決某種問題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對解決新問題時有幫助,則起到促進作用,形成正遷移。反之,當解決問題的知識、經(jīng)驗對新問題的解決不起作用,甚至起抑制和阻礙作用時,會造成負遷移[1]。
對于鈉與鹽反應的新知識,由于鈉屬于活潑金屬,學生在學習時,會將鈉與鹽反應運用金屬活動性進行學習和理解,僅僅將鈉與鹽反應歸類到活潑金屬與其他金屬的鹽溶液進行反應,比如鐵與硫酸銅的反應:
Fe+CuSO4=Cu+FeSO4
進而造成片面的新知識學習。學生經(jīng)過初中階段的化學知識學習,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在其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了思維定勢。學生會將金屬鈉與學過的鐵和鋁類比,認定鈉是與金屬的鹽溶液直接發(fā)生反應,生成相應的鈉鹽與其他金屬。受思維定勢的禁錮,學生在原有的定勢思維下進行學習,難以突破其影響,教師如果不及時糾正學生,就會形成學生新知識學習上的負遷移。
2.3對知識原理及本質(zhì)模糊不清
有些高中生因為對學過的知識依舊掌握不準,理解不夠深刻。當學習很多理論知識后,在頭腦中容易發(fā)生記憶模糊,做不到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對知識的本質(zhì)及原理難以把握[2]。
在進行鈉與鹽的反應的學習時,學生如果要做到準確理解,熟練運用,就需要掌握此反應正確的反應實質(zhì)與反應原理。在反應過程中,金屬鈉化學性質(zhì)很活潑,會先和水發(fā)生反應,形成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再與鹽溶液反應,形成相應的不溶性氫氧化物沉淀和鈉鹽。以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為例,其原理分為兩步進行:首先鈉與水反應形成氫氧化鈉,然后氫氧化鈉再與硫酸銅溶液進行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與硫酸鈉。分步化學方程式書寫為: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總化學方程式為: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學生在學習時,若沒有很好的理解以及掌握鈉與鹽反應的實質(zhì),就會忽略鈉會與水反應的前提事實,只理解為金屬鈉直接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將反應過程寫為:
2Na+CuSO4=Na2SO4+Cu
這對于鈉與鹽反應來說,是錯誤的認識。
學生在學習金屬鈉的性質(zhì)時,沒有掌握透徹,進而在后期的金屬鈉與鹽反應的學習中,會延續(xù)之前對鈉的化學性質(zhì)的不正確認識,忽略鈉與鹽反應的前提,無法抓住鈉與鹽反應新知識的本質(zhì)原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甚至形成學習上的誤區(qū),產(chǎn)生負遷移。
3.針對鈉與鹽反應負遷移的幾種應對策略
金屬鈉與鹽溶液反應時出現(xiàn)的幾種負遷移現(xiàn)象,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很大的阻礙作用。為了削弱甚至避免負遷移現(xiàn)象的發(fā)生,分析這些負遷移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幾種應對策略。
3.1明確概念進行教學
化學基本概念理解準確是學好化學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巧妙的將容易混淆的知識區(qū)別開來,利用教學技巧、教學手段由已知清晰準確地導向未知的新知識。
對于鈉與鹽反應的教學,教師應該將學生已有的有關金屬活動性的概念解釋清楚,明確其在化學知識學習中的適用范圍。對于新學習的鈉與鹽的反應,教師應通過自身的引導帶領學生,讓學生找到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間的關聯(lián)與區(qū)別。
由于金屬鈉的學習,引入了能夠在常溫下就和水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極活潑金屬。教師應引入活潑金屬與水能夠反應這個大前提。在學生頭腦中將兩者合理的區(qū)分,將兩個概念準確的植入到學生的頭腦中,促進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3.2破除思維定勢造成的影響
學生在接受學習過程中,對已有知識的學習掌握,使學生對于相關知識也習慣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造成片面地理解事物,單一固定的思維去解決問題。要糾正學生這種片面理解事物,單一化解決問題的思維。對于高中生來說,教師應使其具備多方面思考、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若想有效打破學習鈉與水反應時學生產(chǎn)生的思維定勢,教師要將鈉與鹽反應的新知識與學生思維定勢之間的不同點,關鍵點準確找到。在講授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鈉在進行化學反應時,遇到水溶液,會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后,再進行其他化學反應。將這個學生之前沒有的知識準確有效的讓學生理解,使學生清楚認識到,由于鈉的特殊化學性質(zhì),使其不同于以往接觸的金屬與鹽的反應。在學生學習后,會改善甚至不再受到原有的思維定勢的影響,能夠更有效的學習與理解新知識。
3.3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及原理
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在認知水平上有一定的進步,但他們的認知仍處于過渡階段,有時并不能準確地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明確化學反應的原理。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找到知識的關鍵,對于有些學生對知識的本質(zhì)模棱兩可的,教師要幫助學生一起尋找到知識的本質(zhì)。
以金屬鈉與硫酸銅或者氯化鐵溶液的反應過程為例,包含兩部分反應:一是金屬鈉和水反應,二是金屬鈉與水反應的產(chǎn)物氫氧化鈉與鹽溶液中的溶質(zhì)進行下一步復分解反應。同理,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也包含兩部分,一是鈉與水反應產(chǎn)生的實驗現(xiàn)象,二是氫氧化鈉與溶質(zhì)硫酸銅或氯化鐵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這就是金屬鈉和鹽溶液反應的化學實質(zhì)。
這樣將知識的本質(zhì)以及原理講授出來,將學生的疑問解釋清楚,帶領學生找到并且理解事物的本質(zhì),提高教學效果。
4.結語
在高中化學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負遷移產(chǎn)生的原因,理清知識間的相互滲透,注意知識間的互相影響。要突破學生原有知識的觀念,帶領學生找到知識的本質(zhì)屬性及正確的反應原理,并且有效利用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來進行教學,消除負遷移的阻礙作用,最終化為正遷移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世存,王后雄.中學化學學習中負遷移成因及教學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2(01):101-105.
[2]馮鑫華.化學教學中常見的幾種負遷移及克服方法[J].寧波大學學報,2001(03):137-138.
作者簡介:
李哲,生于1994年,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