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天鈞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文言文閱讀的必考內(nèi)容,且賦予總分10分的高分。文言文翻譯是多知識點綜合的考查,綜合考查考生的文言詞語、特殊句式和具體語境的句意邏輯能力等。但總體而言,考生的文言文翻譯答卷得分情況不甚理想,得分偏低一直困擾著高三的備考。如何實現(xiàn)文言文翻譯的有效提分,是我們需要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在高考文言文閱讀中,命題方法是題目的生成之道,屬于隱藏在題目中的內(nèi)在思維;而解答方法是“術”,是對題目進行具體思維分析的展現(xiàn)?!暗馈庇凇靶g”先,合“道”之“術”方為有價值之“術”。所以諳悉“道”之特點,方能有“術”之熟練與精準有效。
基于對近年高考語文全國卷,特別是2018年三套卷的文言文翻譯的分析可知,文言文翻譯的命制主要呈以下特點:
1.賦分點上兼顧詞語和句式的考查,重點突出對詞語的考查。如2018年全國卷Ⅱ“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就考查了“每食輒弦歌而薦之”中的詞類活用“弦歌”和關鍵詞語“薦”,還有省略句和狀語后置句“為(之)立祠(于)安陽亭西”。
2.選取文意連貫性、整體性較好的一個或一組句子。如2018年全國卷Ⅰ“諸葛誕以壽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荊州文武以為先驅(qū)”,是三個句子組成的句組,圍繞核心事件征伐諸葛誕而展開;而“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則以“帝”為主語,圍繞魯芝清廉無居室而展開。
3.所選句子力免與文言文其他題目選項出現(xiàn)重合,避免題目間的相互提示,體現(xiàn)需翻譯句子的獨立性。這是命題高嚴謹度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命題者在語料豐富度和甄選組合上的統(tǒng)籌能力,也能精確地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各考點的掌握情況。
因此,文言文翻譯的命制之“道”,要求作答之“術”需著眼于詞語、句式、句意,方能寫出有效的答案。
文言文翻譯要求最終呈現(xiàn)的是現(xiàn)代漢語背景下的句子,翻譯后的句子在詞語運用上要使用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意的詞語,語法上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表意上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表意邏輯。嚴復在《天演論》的“譯例言”中說:“翻譯作品內(nèi)容忠實于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本文參考嚴復提出的翻譯標準,特別是緊扣最關鍵的“信、達”,結(jié)合文言文翻譯題的命制之“道”,探析在此“道”下的解答之“術”。
關鍵詞語的準確翻譯是句意準確的基礎,且關鍵詞語是最重要的賦分點所在,所以需要特別關注,需要在備考中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文言詞庫。而文言文關鍵詞語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在平時的備考或日常閱讀、用語中會有相關的涉及,可有備而來。而難度最大的是句中某些陌生的關鍵詞語,有考生遇到此類詞語的無奈之舉是把原字照搬,眼睜睜地看著分數(shù)溜走而無能為力。
1.根據(jù)詞義和語境相呼應的特點,推測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
詞語一般是多義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才能表現(xiàn)特有的意義,語境對語義具有限定作用。據(jù)此,把握特定的語境可以推測某詞語在語境中特有的意義。因此,翻譯首先要找出與需翻譯的句子相關聯(lián)的上下文,從句意整體的角度確定句中字詞的含義。
在文言文翻譯命題中,所選句子很少與文言文其他題目選項關聯(lián)的句子重合。在文言文總字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各題目關聯(lián)的句子的獨立性,決定了各題目關聯(lián)的句群一般范圍較小。利用這個特點,有助于確定與需翻譯的句子所關聯(lián)的前后文,縮小前后文范圍,提高對語意理解的準確度。在一個相對獨立閉合的語境中去理清前后文的關系,把握可能是順承、因果、對比、轉(zhuǎn)折、條件、假設等語境條件,有助于考生準確推測關鍵詞語的意義。如2018年全國卷Ⅱ“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中的難點詞語“薦”的意義,很多考生的第一反應是“推薦”,但根據(jù)句內(nèi)因果關系,因為“百姓思念王渙恩德”,所以“在安陽亭西為他建造祠堂”且“每到進食時就奏樂歌詠祭祀他”,這樣可以推出“薦”的含義應是“祭祀”,而非“推薦”。
語境是變化的語境,詞語是多義的詞語。因語境之實際,定詞語之意義,翻譯出來的句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句意的本原,符合句意內(nèi)部構(gòu)成的邏輯關系,符合翻譯文句要求“信、達、雅”中最基本的“信”的特點,即真實合理。
2.根據(jù)漢字形和義結(jié)合的特點,推測關鍵詞語的意義
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認為“漢字是屬于表義體系的文字,字形和意義有密切的關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對本義的了解”,因而“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了解漢字字形的構(gòu)造”。關于漢字形體的構(gòu)造,傳統(tǒng)有六書之說,許慎《說文解字·敘》以為六書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
而六書中形聲字占的比例最大,且形聲字的“形旁”對字義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分析形聲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有助于了解字的內(nèi)在意義,如:①從“彳、辶、讠、忄”者與人的行為有關;②從“犭、鳥、蟲、馬、牛、羊、豕”者與動物有關;③形旁從“刂、矢、弓、矛、戈、斤”者與兵器有關等。漢字形義一體的特點對推測具體語境中漢字的意義有重要啟示作用,適合作為推測文言文翻譯中難點詞語意義的方法。如2016年全國卷Ⅲ第7題第2句“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中的“讜”是一個難點關鍵詞,根據(jù)其屬于“讠”,應與語言有關,又與前面的“忠”連用,可以推測為褒義詞“敢于直言”,那么該難點詞語的意義問題就有法可解。
既然句子要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句子,翻譯后的句子就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要求句子成分須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和語序要準確。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規(guī)則中,句子主干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修飾成分由定語、狀語、補語組成,且主謂賓定狀補按照一定的順序要求排列,這個排列順序是:(定語)主語+〔狀〕謂語<補語>+(定語)賓語。但這只是規(guī)范穩(wěn)定的句法模式,不是每一句都是完全以此為準,還需要我們實際問題實際分析。
文言文的句子是具體、靈活、變化且富有個性的,句子的原生結(jié)構(gòu)也不完全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結(jié)構(gòu)。因為文言文的句子有其表意的習慣,有為行文精練而出現(xiàn)的成分的省略或隱藏,有在古漢語習慣下而使用的文言特殊句式等。
基于此,句法翻譯要求先確定句子成分所在位置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所規(guī)定的位置,句子成分各處其應在之位,以達到句之“達”。這要求特別注意文言文句子中的倒裝現(xiàn)象,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其次,注意補充主謂賓定狀補中的省略成分,省略的要素須補全,以達到句之“完”。而其中,省略現(xiàn)象是文言文常見的現(xiàn)象。微言大義、惜墨如金、言簡意賅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但同時也提高了準確閱讀文言文的難度。最常見的情況是省略主語。主語的省略直接導致事件中心對象或施動者的隱藏,要準確翻譯就必須要有主語的準確翻譯。全國卷的文言文考查也常從句子主語準確把握的角度命題,如2017年全國卷Ⅰ“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補充主語應為“(弘微)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弘微)事繼親之黨,(弘微)恭謹過?!?;如2018年全國卷Ⅱ“一歲斷獄,不過數(shù)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中省略了主語“任峻”,句意為“(任峻)一歲斷獄,不過數(shù)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
在落實詞語與句式準確翻譯的同時,考生還需要注意翻譯后句子內(nèi)部邏輯關系的合理,或符合事理的順承、因果的呼應、前后的對比、句意的轉(zhuǎn)折、條件與結(jié)果等,這樣才能避免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文言文翻譯命制之道和解答之術的結(jié)合,對文言文翻譯的備考有重要啟示。
把握文言文翻譯試題命制的特點,了解試題的形成過程,能更好地連通“文”與“題”,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備考方法與閱讀作答方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需要熟悉試題命制的規(guī)律。如此,思維才會跨越就題答題的表層,深入到題目生成的思維層次,明確題目的重難點所在與答案的編寫過程,有助于寫出高效度的答案。
在積累文言文閱讀時,可以引入文言文的原始語料,在《二十四史》中選擇經(jīng)典篇目,這些經(jīng)典篇目可以是近年高考的傳記語料源,如《晉書·魯芝傳》《后漢書·王渙列傳》《宋史·曾公亮傳》《宋史·孫傅傳》《舊唐書·于休烈傳》等,也可以是歷史文化名人的傳記,如《新唐書·李白傳》《宋史·蘇軾傳》《明史·唐寅傳》等,回歸原始語料現(xiàn)場,感受原生態(tài)魅力,感受文言文語料最真實的行文特點。
同時注意,比照高考試題的所選章節(jié)與原文完整篇目,了解命題者對文言文語料的選取標準,清楚語料形成的來龍去脈。如此,做到由試題內(nèi)到試題外的拓展,有利于擴大視野,提高文言文的閱讀素養(yǎng)。同時,多了一個觀照角度,從命題者的角度觀照文言文復習,知己知彼(彼是命題者,是試題),眼界自然會高,思路更清晰。
明白文言文翻譯試題命制規(guī)律,選好文言語料,進行命題訓練,親自體驗題目由無到有的生成過程,從而更清楚地了解文言文翻譯語句的選擇,賦分點的設置,參考答案的擬寫等,這對提升作答能力大有裨益。
詞語是文言文翻譯命題賦分點的重點所在,文言文的閱讀說到底就是詞語的閱讀,王力先生曾說,“學習古代漢語最重要的是詞匯的問題”,“解決了詞匯問題,古代漢語就解決了一大半問題了”,“掌握了古代漢語的詞匯,就有了閱讀古書的能力”。在文言文備考中,積累文言詞語途徑有多種,大致而言分為課內(nèi)積累和課外積累兩種。課內(nèi)積累主要是對教材中文言文注釋中的關鍵注釋要留心、整理、記憶,使之成為文言文詞庫的基礎。課內(nèi)積累有教材、注釋的輔助,對象明確,范圍可定,因而操作性較強。而課外積累因范圍之廣,對象之不確定,要消耗更多的心力,也更能體現(xiàn)師生的智慧。
所以要落實課外文言實詞的積累,需要定向、甄選和落實。定向,是以每一次的文言文閱讀練習篇目和權威版的古漢語工具書為對象。甄選,是挑選日常的文言文閱讀練習篇目中的新見的重點詞語,進行專門的整理積累;同時對權威版的古漢語工具書中的詞語進行甄選和再加工,把工具書讀薄,把關鍵詞語記憶成為學生的詞庫。如可根據(jù)商務印書館編寫的《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整理出其中的關鍵詞語與關鍵解釋,如“①賚:賞賜;②詈:責罵(詈罵);③弭:消除停止(消弭);④悖:違背;⑤鞫:鞫訊(審訊);⑥捐:舍棄(小大不捐);⑦蠲:蠲免;⑧溘:突然……”之后做好記憶落實工作。必要量的詞語積累,為正確翻譯文言文重點詞語,準確理解文意打下重要的基礎。理解古文詞語能力的提升非隨意可為,必須在記憶上下功夫。
文言句式影響著句意的理解,也是文言文翻譯命題的重要賦分點。由于古漢語有自身的語言習慣,某些古漢語特有的固定句式成為古漢語的重要特點之一。古漢語中的固定句式在時間的傳承與使用中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因此在不同時期的使用中有著較相近的翻譯格式。
掌握必要的文言固定句式,有助于考生準確快速地掃除句式翻譯的障礙。從課內(nèi)積累而言,教師須對課內(nèi)文言文進行全面的歸納和總結(jié),為考生提供必要的“句庫”,如《〈論語〉十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不亦……乎”表反問;《岳陽樓記》“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得無……乎”表猜測;《寡人之于國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的“直……耳,是……也”表判斷等。從課外積累而言,注意科學利用日常文言文閱讀的測試與練習資料,對課內(nèi)積累進行補充充實,如2018年全國卷Ⅲ“方務去前之苛,猶慮未盡,豈有寬為患也”中的“豈有……也”表示反問,句意為“哪有寬松成為禍患的呢”。熟記典型的文言固定句式,有利于快速對句子結(jié)構(gòu)作出準確翻譯,亦有助于對詞義的判斷。
文言文翻譯命題兼顧了“文”與“言”的考查,“文”即準確疏通、理解文意,這是取得文言文翻譯高分的基礎,“言”即對詞語、句式等語言構(gòu)成單位能精確理解,這是保證對賦分點的落實到位,保證翻譯的句子文從句順,合乎語法,合乎邏輯。有了“文”與“言”的共同提高,文言文翻譯水平自然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