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永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錢謙益,字受之,江南常熟人。于明萬歷十年(1582年)出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病逝,享年83歲。錢謙益的人生一波三折。雖然目前學界對他的得研究成果很豐富,但還是主要集中于他的文學成就和文學思想,對他多舛的仕途境遇以及他的矛盾心態(tài)卻很少涉及。錢謙益的心態(tài)也隨著他的仕途境遇發(fā)生變化,縱觀他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甲申之變前。當時的錢謙益是一個憂國憂民,濟世救國的文壇盟主和清流黨魁,黃宗羲曾贊揚他:“四海宗盟五十年,”①可見他的地位尊崇。雖然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風順,屢遭貶黜,始終深陷于黨爭之中,難以自拔。但他還是受到時人的尊敬和同情。
第二階段為到南明弘光時,錢謙益先是勾結閹黨余孽,利用妻子柳如是色相諂事阮大鋮、馬士英之徒,出賣東林黨人,后更于乙酉之變后,獻城降清,從此成為了賣國失節(jié),首鼠兩端的無常小人,為后人所詬病。
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大明王朝發(fā)生了兩件大事:一為太子朱常洛的誕生。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爭國本”,一為名臣首輔張居正溘然長逝,神宗皇帝一反常態(tài),對其恩師進行清算,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安逸生活,明王朝從此開始衰敗,錢謙益就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出生的。錢謙益出生于蘇州府常熟縣的一個官宦家庭。錢家世代是書香門第,家風淳厚,他的祖父錢順化,是進士出身,為國家盡心盡力,曾經為了向遼東送軍餉,不懼風寒徹骨,最終因病而卒,是錢世氏家族歷代學習的榜樣。他的父親錢世揚,讀書尚志,學識淵博,銳意功名,以大節(jié)自勵,并與東林黨人顧憲成、張尚友等交往甚密,希望能一展鴻鵠之志,可惜他雖有雄心壯志,卻難實現(xiàn),竟屢試不中。錢謙益從小在家庭的熏陶下,研習儒家經典,才華出眾,更兼胸懷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希望能光耀門楣。
錢謙益尚在少年時,他的父親錢世揚就時常帶他去拜謁當時已聲震海宇的東林黨黨魁顧憲成。東林學派的“經世致用、針砭時弊”的政治思想,滿腔熱血的無畏精神,深刻影響著少年時期錢謙益的心靈,令他受益匪淺。據《顧端文公文集序》記載:“實與東林黨相論終始。”②表明他始終與東林黨交往密切。
在經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下,他一心躋身仕途,十七歲中秀才,二十四歲中舉人,二十九歲便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芍^少年得意,正當他志得意滿準備大展宏圖之際,卻因丁父憂回鄉(xiāng)。后又因東林黨受到齊浙楚三黨圍攻,使得他長期不能還朝,在家閑居十余年。此時的錢謙益雖遠離廟堂,但時刻以父親臨終遺言“三不朽”自勉,悠游山林,鉆研學術,成為了名聞東南的東林領袖,以告慰父親對其的教誨。
萬歷四十八年(1621年),神宗皇帝病逝,明王朝的政局愈加黑暗。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明光宗。錢謙益得以重返朝堂??上Ч庾诨实垡驗檎`食紅丸,在位僅一月后便駕崩。緊接著又爆發(fā)了“移宮案”,明王朝的黨爭更是愈演愈烈。新帝朱由校登基,即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八月,錢謙益主試浙江科考,因受到錢千秋賄賂舞弊案的牽連,被罰俸祿三月,之后他便引疾告歸。不久,他又被召回京城,得以官復原職,并參與纂寫《神宗實錄》。可惜好景不長,由于熹宗皇帝的昏庸無能,魏忠賢得以專擅朝政,瘋狂迫害他的反對者東林黨,作為東林黨魁的錢謙益自然首當其沖,成為魏忠賢的迫害對象。天啟五年(1625年),錢謙益被御史崔呈秀、陳以瑞彈劾,隨后便被罷黜官職,倉皇離開京城。然而,與閹黨的斗爭使得錢謙益的名聞天下。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英年早逝,諭旨由其弟朱由檢繼位,即崇禎皇帝,他雷厲風行的鏟除了魏忠賢、客氏,覆滅閹黨,東林黨再次得勢,對錢謙益來說,這是實現(xiàn)抱負的大好機會。果然,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錢謙益被召回京城,同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卜枚推選閣臣,錢謙益被名列其中,對此,他激動萬分,夢寐以求的理想終于有望了?!凹娂娯M止容卿輩,碌碌何須笑乃公”③可以看出此時錢謙益的春風得意之情,可惜天不遂人愿,因為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時常懷疑臣下結黨營私,最后遭到溫體仁、周延儒的陷害,錢謙益又被“回籍除名為民”。入閣為臣的夢想再次破滅,然而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為了徹底擊垮錢謙益,登上首輔之位,溫體仁于崇禎十年(1637年)羅列了錢謙益坐贓受賄、霸占鹽利、通番走私等五十八條罪狀,制造了丁丑獄案,錢謙益被押至京城,入獄一年,后求助于司禮太監(jiān)曹化淳,才使他轉危為安,次年被下詔放歸回鄉(xiāng)。
經歷了官場的三起三落,年過半百的錢謙益心中一方面保留著濟世救民、忠君愛國的儒家理念,另一方面又對黑暗的明王朝失望透頂,對昏庸無能的皇帝心懷怨恨,“渭城歌罷休垂淚,逐年頻年實飽聞”“宮鄰初散鼠狐群,殷殷成雷又聚蚊?!雹芡ㄟ^這些詩詞,可以看出錢謙益的心情極為復雜,強烈表達出了他對昏君佞臣的怨恨,對政局黑暗的失望,對自己時運不濟的悲哀。此時飽受屈辱坎坷的錢謙益應該是感慨萬千,他對自己半生追逐名利感到懊悔。他已經慢慢蛻變?yōu)橐粋€不拘禮法、放浪不羈的人。當然,這并不是錢謙益一人一時的情緒。明末時期,江南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由于知識分子長期受到打擊壓迫,明末士大夫階層慢慢出現(xiàn)了享樂主義的思潮,來填補他們不得志的苦悶心情。這對晚年錢謙益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也不難理解他會不顧世俗偏見要迎娶秦淮名妓柳如是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無論是對于明王朝,還是錢謙益,都是悲慘的。這一年,持續(xù)了十幾年的大順農民起義軍終于攻破北京城,逼得思宗皇帝自縊于煤山,風雨飄搖的大廈終于傾塌了。然而李自成并沒能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卻換來了滿清的入主中原。這時的錢謙益對明朝還是抱有希望的,他奮不顧身的再次卷進政治漩渦中,希望憑借自己東林巨擘的聲望,明朝遺老的身份重新號召力量擁護新君,再造復興之業(yè),重整山河,可惜事與愿違,東林黨人擁護的潞王在帝位之爭中敗北,福王建立了弘光政權,雙方黨爭愈演愈烈,而此時的錢謙益卻出人意料地倒戈,站到了敵對的馬士英一方,并且有效的幫助阮大鋮復出,失節(jié)于東林黨。據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六載:“諸臣議立君,謙益推戴潞王常淓,與馬士英不合。王既立,謙益懼得罪,更疏頌士英功。士英乃引謙益為禮部尚書,謙益復為力薦阮大鋮?!?/p>
錢謙益晚年每一次的政治格斗都迫使他與自己的人格相斗爭,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錢謙益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與聲名,和閹黨余孽馬士英之徒同流合污,在南明得以立足。然而,躊躇滿志的錢謙益在入朝后的所作所為著實讓東林黨人和江南士紳失望,為了進一步登臺入閣,他不僅讓自己的妻子以色相諂笑馬士英,據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六載:
高安朱芷汀題袁翼《邃懷堂集·王義士柳枝詞后》云:“才人末路腸偏熱,倩女歡場酒最腥;博得金冠珠一頂,佃夫座上醉初醒?!?/p>
老大媽推著嬰兒車走了,突然,蘇母問他:婷婷是不是也快生了?蘇穆武不解地:生什么?蘇母說:外孫呀!結婚前她不是說懷孕了嗎?蘇穆武恍然地:我把這檔子事差點忘了。蘇母沉吟地:奇怪,怎么一點看不出來呢?
而且,他自己也極力奉承馬士英等人?!秶丁肪硪话偃f他“覬相位,日逢馬、阮意游宴?!鄙踔敛粨袷侄?,打算糾彈候峒曾、夏允彝,與馬士英、阮大鋮做政治交易,從而換取自己入閣。但這是他一廂情愿的事情了。相位反而被后來居上的南京吏部左侍郎蔡奕琛所奪??梢赃@樣說,諂事馬、阮并未能使錢謙益獲得夢寐以求的功業(yè),反倒為后人所不齒,其間榮辱得失或許只有他自己用后半生來默默體會了。
在南明朝廷內憂外患之際,錢謙益為了謀求個人的政治利益而不惜背叛己黨,此時的錢謙益真可謂是利欲熏心,他已經逐漸淡忘了自己濟世救民的理想了,背離了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準則。難怪后人對他深惡痛絕,據徐鼒的《小腆紀年附考》卷八記載:“謙益謬附東林,以名為高,既以患得患失之心,為倒行逆施之舉,勢利熏心,廉恥道喪,蓋自漢唐以來,文人之晚節(jié)莫蓋,無如謙益之甚者?!雹?/p>
已酉之變成為了錢謙益一生的最大轉折點。隨著清軍的不斷南下,錢謙益必須在舍生與取義之間選擇,他的心態(tài)更為矛盾。當南京淪陷時,當時的官員士大夫有的效法史可法舍生取義;有的歸隱山林;有的奮起反抗,錢謙益也曾想過效法屈原,以身殉節(jié),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屈膝投降,忍辱偷生。據《牧齋遺事》載:乙酉五月,柳夫人勸牧翁曰:‘是宜取義全大節(jié),以副盛名。’牧翁有難色,柳奮身欲入池中,持之不得入?!睆拇丝梢钥闯鲥X謙益的懦弱性格以及他難以抉擇的矛盾的心情。
其實,對于視名節(jié)高于生命的士大夫來說,錢謙益忍辱偷生之舉雖然為他們所不能容忍,遭到了無數的唾罵,但憂生畏死自古以來就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本來錢謙益或可以南逃,當時江南還有肇慶、永歷政權等等;或就此歸隱山林,寄情于山水,當個不問世事的隱者,這也是當時大部分堅守忠孝節(jié)義思想士大夫的的選擇,但錢謙益卻選擇了腆顏迎降清朝,并積極為清朝招降江南豪紳,希望憑借自己獻城及平定江南之功在清朝謀求政治利益。史敦《慟余雜記》記載:“豫王(多鐸)下江南,下令剃頭,眾皆洶洶。錢牧齋忽曰:‘頭皮癢甚。’遽起。人猶為其篦頭也。須臾,剛髡(剃去頭發(fā))辮而入矣?!睍r人謂其為“兩朝領袖”,由此可見錢謙益急功近利的心理。
錢謙益自幼接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忠孝節(jié)義”的思想在心中根深蒂固,而他自己也以儒家正統(tǒng)人生自居,平生以“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自勉,對錢謙益來說,自己德才兼?zhèn)?,自以為有宰相之才,三不朽只有“立功”未成,因此,錢謙益終生追逐官場,深陷其中。他曾經認為,在明末時期,寡廉鮮恥,屈膝投降,背叛君王都是失節(jié)的行為。所以錢謙益十分重視氣節(jié),認為氣節(jié)為立德之本。對舍生取義者推崇備至,對屈膝投降,偷生事敵者深惡痛絕??山洑v了宦海沉浮后,錢謙益先諂事閹黨,背叛東林黨,再清軍兵臨城下時,屈膝迎降,偷生仕敵,自己曾經深惡痛絕的事晚年無一不做,對自己可謂是最大的諷刺。由此可見,“忠孝節(jié)義”從未真正走進他的心里,只是他作為標榜自己的幌子罷了。錢謙益官場失利,暮年失節(jié),飽受屈辱罵名,除了本身性格軟弱,外界因素外,自身價值觀不堅定恐怕是其主要原因了。,因為一名成功的政治人物,必須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堅定信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錢謙益一無所俱,即使?jié)M腹經綸,也絕不可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
錢謙益變節(jié)降清成為他人生的最大污點,讓他遭受到了許多人的唾棄,也讓他的內心備受折磨,但錢謙益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仕途夢想,以為可以憑借招降江南之功在新朝有所作為,實現(xiàn)自己多年的愿望,可惜又是空夢一場。在清朝他不但沒受重用,反而備受排擠,在他降清的第二年,他被任命為禮部侍郎,負責修撰《明史》。經歷了多番轉折,他還只是得到了原來的官職。對此,錢謙益失望痛苦,悔恨交加,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再一次犧牲掉尊嚴與聲名換來的竟是這樣的后果。于是,他于同年六月,告病辭官,被清廷無情的應允。不久,又被押到北京下獄,昨日還是有功之臣,備受禮遇,轉眼間就變成了階下囚。此時,他對自己仕途坎坷的悲涼,對自己失節(jié)行為的悔恨,都轉化為對清朝統(tǒng)治者的痛恨,從此,開始了他反清復明的一系列活動:暗地里策應黃毓祺的起義;嘔心瀝血的為永歷朝廷獻上“楸枰三局”;不辭勞苦,不懼艱險去游說并策反馬進寶;積極鼓勵鄭成功反清復明。種種行為都表現(xiàn)了他對復國事業(yè)的殫思竭慮,不遺余力,也可以看出他的懊悔心情。
本來,錢謙益甘受罵名降清,是想在新朝有一番作為的,試圖以此來掩蓋自己的變節(jié)之舉。但是,新朝冷淡的態(tài)度卻令他失望、懊悔。其實,清朝統(tǒng)治者一貫實行“以滿治漢”的方針,對南朝漢臣并不信任,絕不會對他這個前明的東林名士委以重任。然而,錢謙益卻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從此背上了不忠不義、叛臣奸佞的罵名。降清時,錢謙益可以以“為民舍命”、“順乎天命”這些堂而皇之的理由來為自己變節(jié)找尋心理安慰,降清后,結果卻使自己既有愧于前朝,又被新朝摒棄,現(xiàn)實和理想的巨大反差,徹底摧毀了他的仕途幻想,使他深陷于極度的悔恨痛苦之中。他對自己偷生仕敵的行為深深感到愧疚、悔恨,“風輪火劫暮年過,未死將如朽骨何?”⑥從中體會到了他深深的自責之情。
因此,錢謙益不惜性命進行反清活動,自我懺悔,希望能稍微減輕因失節(jié)降清而造成的自責與愧疚之情,重新塑造自己的靈魂。然而,反清復明事業(yè)的失敗,徹底打破了他的幻想。最終錢謙益背著悔恨、怨憤、凄苦和愧疚的心情,痛苦無奈的遁入空門,來尋求心靈上的解脫。“晚年絳云樓火,惟一佛像不燼,遂歸心釋教,著《楞嚴經蒙鈔》?!雹?/p>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封建社會士大夫的最終的人生理想。因此,他們一方面努力讀書,鉆研學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他們又都懷有濟世救民的雄心壯志,希望得到賢明君主的重用,建功立業(yè),使自己能夠澤被蒼生,流芳百世。一旦受到挫折,便會隱退,修身養(yǎng)性。錢謙益對功名的執(zhí)著追求,正是在踐行儒家思想的準則。為此,他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變節(jié)降清??上В@些依舊沒有實現(xiàn)他的愿望,反而讓他背上了千古罵名。
其實,在改朝換代之際,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身仕兩朝的人比比皆是,也并非全都受到批判,唯獨錢謙益反復無常,降順清朝后又反清復明,這是他遭受后人非議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生價值觀的體現(xiàn)。事實證明,錢謙益缺乏儒家“忠孝節(jié)義”的堅定的信念,與他一貫標榜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不符導致了他的晚年悲劇。難怪盛世皇帝乾隆皇帝對其深惡痛絕,大罵其有才無行,并御旨將其列入《貳臣傳》中,禁毀其作品,生前死后都留下了污名。
注 釋:
①黃宗羲.《黃梨洲詩集》《八哀詩》(其五)[M].北京:中華書局,1959:175.
②錢謙益.《初學集》卷六十一,《顧端文公淑人朱氏墓志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57.
③錢謙益.《初學集》卷六,《崇禎詩集二》.《戊辰七月應召赴闕車中言懷十首》(其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0.
④錢謙益.《初學集》.《十一月初六日召對文華殿旋奉嚴旨革職待罪感恩述事二十首》(其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92.
⑤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2010:257.
⑥錢謙益.《錢牧齋全集有學集》(卷一).《再次茂之他字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1.
⑦趙爾巽.《清史稿·文苑一·錢牧齋》[M].北京:中華書局,1998:663.
參考文獻:
[1]裴世俊.四海宗盟五十年——錢謙益?zhèn)鱗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2]陳寅恪.柳如是別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3]黃宗羲.黃梨洲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錢謙益.錢牧齋全集·初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錢謙益.錢牧齋全集·有學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王鐘翰.清史列傳·貳臣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7.
[7]徐鼒.小腆紀年附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0.
[8]張永剛.明末清初黨爭視閾下的錢謙益文學研究[M].鳳凰出版社,2012.
[9]趙爾巽.清史稿·文苑·錢牧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0]周靜.論錢謙益的生死觀與人生道路[J].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7(4).
[11]牛翠萍,嬌文旭.錢謙益在明末清初的人生抉擇及其矛盾心態(tài)[J].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
[12]劉振華.論錢謙益的文化遺民心態(tài)[J].東南文化,2000(11).
[13]賈艷敏,李可亭.錢謙益的政治生涯及其成敗.黃淮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