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不僅僅限于能設計出一節(jié)出色的教學設計,高水平的教師能夠把各種各樣的讀書經驗編織成為精彩紛呈的錦圖,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在探索中發(fā)現以無限風光,并沉醉其中,于高水平文學作品的欣賞中自覺發(fā)展成為精明的讀者。
關鍵詞:學生閱讀;閱讀能力;重要途徑;引導
閱讀一是門藝術,指導閱讀更是有難度的技術活,如何確保在閱讀之前學生主動地參與?怎樣把前人的實踐轉化為學生的經驗?怎樣適當的引導和指點迷津,幫助學生指明方向和目標?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教師認真去探索的。閱讀指導的難度不僅在于此,其復雜性還表現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偏愛、不同的欲望、不同的個性,就會有不同的興趣愛好,這使他們的生活也充滿了不同的交流的方式和機會。所以對于閱讀的教學也要因人而異,有層次、有重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
首先,要讓學生成為文本的積極處理者。閱讀理解是融技巧和能力為一體的一系列復雜的活動。不同的學生各方面能力差距很大,不能同一對待,為了更有針對性,在閱讀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設定閱讀目標,可以通過預測、交流、解答、評估和運用等過程幫助學生達成或提升自己的目標。預測是一項很好的思維訓練方式,讓學生基于標題、圖片和關鍵詞語等來預測他們將要閱讀的內容,展開自己的想象空間,發(fā)揮其表述的能力去組織語言進行描述。將自己的預測與文本進行比較后,就要與作者進行交流,思考自己的表述與作者有什么差距?作者為什么這樣描述?作者的描述有優(yōu)點在那里?你與作者的見解有什么不同?你認為作者的不足在哪里?甚至可以進行更細致的交流,針對以下問題進行討論。如文章的想象豐富嗎?人物(事物、問題)的出現目的是什么?作者如何對人物(事物、問題)進行塑造和描述?文中沖突得當嗎?是故事、情節(jié)在引領你,還是你在猜測它的發(fā)展?你是否被他吸引?他哪里吸引你……還可以在師生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在交流與探討中將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解答,幫助學生去思考怎樣讀更有效?現在的閱讀方法有何可取之處?閱讀中面對的問題與挑戰(zhàn)?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同時還要進行及時的總結,所以活動評估與新知識的運用是對思考的系統(tǒng)總結與歸納,同時也是對新舊知識的融合與鞏固的過程。
其次,教師為不同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有序的、有針對性的指導?;骱妄R默爾曼提出了七大理解策略提高學生閱讀技能,其主要途徑為:確定重要性、將已知和未知的聯系起來、綜合、推斷、提出問題、創(chuàng)造感官形象、檢測意義。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技巧。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這樣進行實踐,如將知識與經驗相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結論中可以了解學生的水平和能掌握的程度,教師以此為標準為學生設計不同的閱讀目標;要求學生運用預覽和預測來加強理解;運用有意義的框架和分類來整理組織信息;運用五官感受到文字所描述的東西;自我檢測個人理解;批判性的評價文章;試著將從文中獲取的信息運用到新環(huán)境中等。
再有,就是運用批判性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拓展思維能力。貝蘭卡說:教育者應該懂得除了生搬硬套的教學方法,還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可以運用??梢越虒W生去理解,做決定,解決問題,將整體與部分相結合、從細節(jié)到概念、從舊概念到新概念的轉化;也可以教學生推斷、預測、分析和解釋。所有這些都要求具有批評性的思維,而批評性思維的過程就是學生自我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學生的批評思維絕對不是在重復簡單答案教學中形成的,而是在意自主學習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學過程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例如,教師有序的進行指導性閱讀思維活動,可以引導學生研究題目、預測文章內容、標注重點內容、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預測內容提出看法、要求學生描述各要點間的聯系、對觀點提出問題;幫助學生自我梳理總結的學生表達心聲活動(學生針對文章的內容、作者、歷史人物、文中人物或文中人物之間等以寫信的形式表達心聲、聊天、交流)。突出學生自我意識的觀點選擇訓練(即對某一特定主題,提出正反觀點,學生選擇觀點,尋找證據,闡述立場,并為學生提供有關話題的正反兩方面的文章,讓學生自己去對比、評判)。拓展想象力的預測活動和快速寫作能力,為學生提供畫面或漫畫圖像,要求學生推測作者的意圖或是讓學生選擇故事中的一個場景(情景),要求他們?yōu)閷W生劇場編寫或改寫劇本,進行排演。還可以為文章中的人物、作者等制作一本日記,記錄他們的活動、心里狀態(tài)、觀點或生活日記。再有就是故事的改寫、擴寫、縮寫、續(xù)寫。讓學生快速的描寫他們所了解的關于某一話題的內容,以及他們對某一話題的理解或不解或是想要了解的內容。
層次性的“個性化閱讀”方式,就很好地體現了教學的以人為本、以實踐為重、以探究為徑的特點,能尊重個體差異,同時能結合學生個體情感體驗,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使學生成為真正的閱讀主體,并最終培養(yǎng)起學生真正的獨立閱讀能力。它必須以理解性閱讀為基礎,從既定文本出發(fā),有所發(fā)現,有所質疑,并且這種發(fā)現和質疑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思想感情或已有的閱讀體驗,從文本中激發(fā)出新的想象和聯想并對文本的意義加以適當的引申,進而賦予其新的意義。個性化閱讀“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fā)表不同意見”。
參考文獻:
[1]丁小明.閱讀期待的重要性及其激發(fā)[J].文學教育(上),2007(10).
[2]梁琦.淺談引發(fā)學生閱讀期待的策略[J].求知導刊,2016(04).
[3]黃麗麗.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J].中國培訓,1-2.
作者簡介:
王秋萍,女,漢族,籍貫:北京,中等職業(yè)教育語文教研員,中文本科北京大興教師進修學校職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