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jīng)世致用原則,注重發(fā)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①,儒家思想強調“詩教”的重要性,儒家詩教觀亦較早地體現(xiàn)了“文以化人”的深刻意蘊。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文藝理論思想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蘊含著更加深刻的時代內涵。
儒家詩教發(fā)軔于先秦,成熟于漢代?!霸娊獭币辉~最早見于《禮記·經(jīng)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雹谶@里所言《詩》教,既強調了《詩》的育人作用,又突出了《詩》的社會功能。其一,詩的育人作用??鬃臃浅V匾暋对娊?jīng)》的育人作用,強調“不學《詩》,無以言”③。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圣教,“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鬃右鄰娬{修身立德的重要性,認為讀《詩》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事父”“事君”的忠孝思想,并將《詩經(jīng)》作為倫理道德修養(yǎng)的教科書。此外,周代的貴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并將“溫”“柔”等品質視為君子之德的基本內涵。“溫”與“柔”二字用于個人性格品行方面,皆有“情性和柔”之義?!岸亍薄昂瘛倍謩t被認為是合乎禮教的人格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八紵o邪”“溫柔敦厚”等詩教觀都強調詩的教化作用。而后諸如漢代《毛詩序》中的詩教觀、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提倡的“以孔子之性情為性情”的詩學價值觀以及沈德潛有關“詩乃宣揚道德”的詩教理論,亦都主張詩能夠起到教化人的作用。其二,詩的社會功能??鬃又鲝堅娊膛c禮教、樂教相結合?!翱鬃右栽姇Y樂教”④,孔子在教育三千弟子時,以《詩》作為主要的教科書,亦用禮、樂輔之,并且認為若要更好地發(fā)揮《詩》的社會功能,則必須與學禮、知樂相結合,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⑤??鬃拥淖罡呃硐胧墙⒁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要實現(xiàn)這個理想,除了需要“君子”的出現(xiàn)以外,還需要借助“禮”來規(guī)范社會秩序。孟子、荀子繼孔子之后,繼承并發(fā)展了儒家詩教觀,二人進一步將詩教納入治國平天下的道路之中。荀子主張“國無禮則不正”⑥,認為詩與“禮”結合能夠“正國”?!睹娦颉分小跋韧跻允墙?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⑦,強調了詩的社會功能。劉克莊提出的“世教”觀,將儒家的詩教觀從“教化”觀狹小的道德倫理范圍,擴展到了更廣泛的政事人事領域。此后,潘德輿的“詩之本教,將以美天下之風俗”⑧的詩學理論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詩的社會功能。
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雹徇@句話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拔囊曰恕迸c儒家詩教觀有密切聯(lián)系。儒家詩教觀中的“教”字與“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強調詩文對人以及社會的影響作用。首先,如儒家詩教觀一樣,“文以化人”亦強調詩文對人的教化作用。習總書記說:“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⑩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強調詩歌能夠提高人的內在修養(yǎng),使人養(yǎng)成寬厚仁愛的品性,當今中國則強調“文以化人”是培育時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詩教觀主張通過詩來激發(fā)人的愛國情懷,當今中國亦強調“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國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儒家詩教觀主要強調的是文學意義上的詩文對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則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文”的外延。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強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習總書記在這里所言的“古代經(jīng)典詩詞與散文”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名詞,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傳統(tǒng)文化對教化人的重要作用。其次,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應的社會功能??鬃犹岢觥芭d觀群怨說”,歸根結底是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體的階級內容,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睹娦颉分小吧弦燥L化下,下以風刺上”[11],在政治上表達了統(tǒng)治階級對詩歌的要求,是對興、觀、群、怨,事父事君說的進一步發(fā)展。劉克莊的“世教”觀,雖發(fā)展了儒家詩教觀,但仍未擺脫《詩》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思想??梢?,儒家詩教觀中詩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文學對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則主張文化為整個中國社會服務,主要強調文化對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影響作用,其思想內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對較少?!拔囊曰恕笔桥嘤哇`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力點,重視文化對人的陶冶、熏染作用。
最后,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僅有教化之意,還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強調人要學會將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融入社會日常生活中,為社會營造出濃厚的文藝氛圍,此乃“浸化”的過程。并且,作為鑒賞主體的人還應該在接受文學的過程中學會去理解文藝作品的深層內涵,體悟其所包含的“真義”,此即“悟化”的過程。關于“悟化”,早在宋代,嚴羽便有“醞釀胸中,久之自然悟入”[12]等相關論述。這里提到的“久”字,一則強調人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過程,二則強調人的積累過程。這兩種過程都是為“悟化”過程做準備??梢姡拔囊曰恕睆娬{作為文藝作品的客體與作為鑒賞主體的“人”之間的雙向互動。
“文以化人”強調以文化為基石,在文化中滋養(yǎng)教育內容?!拔囊曰恕笔切聲r代下文藝理論思想的重要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時代內涵。
其一,引領人的價值追求。“文以化人”旨在引領人的價值追求,這與培育時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不謀而合。誠如習總書記所言:“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盵13]新時代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要求采用教化、浸化和悟化等方式達到“文以化人”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效果。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強調通過“化人”的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yǎng),讓人們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認同社會主流價值,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修養(yǎng),引導人們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其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皟?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盵14]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留存下來的璀璨奪目的詩詞歌賦、神話小說、散文史詩等文藝精品,輝煌燦爛的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雕塑建筑等等傳統(tǒng)藝術以及博大精深的“天下為公”“自強不息”“講信修睦”等傳統(tǒng)思想,都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人類的精神食糧,為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文藝理論提供了思想內容。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強調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創(chuàng)新是文藝的生命”[15],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繁榮社會主義文藝要求文藝創(chuàng)作必須與時俱進,日日創(chuàng)新。此外,“文以化人”強調借鑒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只有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不斷為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活力,不斷豐富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容,才能讓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生生不息,才能更好地推動“文以化人”達到理想的效果。
其三,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拔囊曰恕敝械摹盎睆娬{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行為?!拔囊曰恕敝械慕袒皇欠傻挠残约s束,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自然而然的潛在教育效果?!拔囊曰恕敝荚谕ㄟ^發(fā)揮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的“化人”作用,滋養(yǎng)人的內部精神世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彰顯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是新時代賦予“文以化人”思想的新含義。新時代下的“文以化人”堅持一切文藝作品都是為了“化人”的理念,推動文化事業(yè)全面繁榮、文化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堅持以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化人”,不斷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以化人”思想作為新時代下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凝聚著中國古人的智慧,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拔囊曰恕彼N含的時代內涵,強調借鑒與吸收外來優(yōu)秀文化,以更好地實現(xiàn)“文以化人”的教育效果;強調充分發(fā)揮“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以更好地闡釋中華民族稟賦,彰顯中華民族精神。
①[14]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
②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禮記正義》(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頁。
③⑤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頁,第104頁。
④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422頁。
⑥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48頁。
⑦[11]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毛詩正義》(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頁,第13頁。
⑧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xù)編》(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03頁。
⑨ 〔宋〕朱熹撰、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04頁。
⑩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3月3日。
[12]〔宋〕嚴羽著、張健校箋:《滄浪詩話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頁。
[13]習近平:《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8日。
[1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