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林娜+呂祎凡
摘 要:本文介紹行為矯正的相關理論??偨Y(jié)幼兒行為問題的定義及其相關研究,尤其關注不良飲食行為問題。結(jié)合案例進行分析,證明行為矯正技術(shù)應用于幼兒問題行為中的價值,并對此進行展望。
關鍵詞:行為矯正 不良飲食行為
引言
行為矯正(behavior modification)是對人類某種行為的產(chǎn)生原因進行分析,采取某些程序和方法,使人們的行為發(fā)生改變。以巴普洛夫的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為開端,桑代克和華生各自提出的理論為基礎,后有艾森克進行科學界定。因此,目前行為矯正應用領域廣泛,粗略統(tǒng)計涉及教育和特殊教育、康復治療和發(fā)育障礙等十三個主要領域。測量手段可信度較高,包括通過觀察和記錄計劃中待矯正的行為,建立圖表對圖表數(shù)據(jù)對其進行評估。按照基本原理創(chuàng)立的行為矯正技術(shù)進行合理使用可以實現(xiàn)增加新行為,減少不期望行為這兩個目標[2]。
問題行為(problem behavior)又稱行為問題,也稱行為困擾,行為不良等[13] ,在理論界中對這一概念的定義還沒有達到統(tǒng)一。我國心理學家廖全明從程度角度,車文博從品德角度分別對其進行理解與解釋[1,7],主要是將目光集中在弱智[17]、多動癥、自閉癥和具有攻擊性的兒童身上,探究外化行為問題并對未來不良行為的發(fā)生率進行預測[3]。
我國從本世紀初開始關注兒童的問題行為[6,13],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飲食不良問題開始危害兒童的健康,受到社會的關注。據(jù)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有飲食行為問題的兒童已占34.7%[4,14,15]。
飲食行為包括喂養(yǎng)、進食、選擇食物和進食的氛圍。兒科臨床也將兒童飲食行為問題視為常見現(xiàn)象,兒童養(yǎng)成良好進食習慣的關鍵期是2-6歲,但也是飲食行為問題的好發(fā)年齡段。
總結(jié)幼兒的飲食行為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報告最多的是挑食、偏食和進餐時間長等問題[8,14,],但近期有關肥胖的研究也成為趨勢[5,9,10,16]。本文著重介紹不良飲食行為的影響因素和主要表現(xiàn),將結(jié)合苗苗(化名)的案例進行分析,并進行展望。
2.實際案例[11]
案例成員:3歲苗苗(化名)
案例敘述:略
案例特點:挑食、偏食行為嚴重,拒絕蔬菜、偏愛葷菜。
行為矯正技術(shù)的應用:
(1)模仿療法(榜樣法)
針對苗苗的挑食偏食問題行為,可將模仿的增進行為效果和減弱行為效果相結(jié)合,也可單獨使用一種。楷模的選擇最好與被矯正者年齡、性別相似,實施時可通過觀看錄像或現(xiàn)場觀察的方式進行。在榜樣示范的過程中,要讓被矯正者明確要模仿的行為是什么,矯正者可輔以口語暗示,并在過程中確保被矯正者的注意力集中。
(2)代幣制
針對苗苗挑食偏食的行為,在建立基線的基礎上,矯正者需要選擇適當?shù)拇鷰藕秃髠鋸娀?,后備強化物要選擇對苗苗有吸引力的,可以是物質(zhì)性的強化物,可以是玩玩具等活動性強化物,或是其他一些特權(quán)。
(3)懲罰法
針對本案例苗苗的不良行為,即苗苗出現(xiàn)把綠葉菜都挑出去或不停向老師索要肉菜的行為時,增加負性刺激,如要求她必須做一件她不愿意做的事情,這屬于正性懲罰,或是減少正性刺激,如減少苗苗玩游戲的時間,這屬于負性懲罰。重點是要讓兒童明確做出什么樣的行為會被懲罰,可以建立行為守則貼在醒目處。
3.問題和展望
行為矯正的方法很多,應用范圍廣泛,對于兒童的大部分行為問題效果顯著,但在實施上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在矯正者確定要矯正的目標行為后,需要確保能夠選擇適當?shù)男袨槌C正方法,需要選擇適當?shù)膹娀?,在實施過程中要遵循小步子原則,做好記錄,適時調(diào)整。
為了避免行為矯正的誤用對兒童產(chǎn)生不良影響,就需要對希望應用此技術(shù)的家長和老師的知識技能提出一定要求[7]。在家庭中,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家長可以通過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對行為的反應方式來影響問題行為,同時也可以作為行為矯正方案的重要執(zhí)行者和監(jiān)督者。對于要改變的兒童的問題行為,學校與家庭應該保持一致性,老師可作為行為矯正方案制定過程中的建議者,在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為家長提供參考意見,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認可和配合[12]。
關于問題行為的發(fā)展趨勢研究表明問題行為的穩(wěn)定性研究一直存在爭議。有研究支持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另一些研究則認為是存在年齡階段的不同特點,因此期待未來能進行更加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車文博.(1991).心理咨詢百科全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34.
[2]岑國楨. (2001). 行為矯正的目標、方法與原則述略. 心理科學, 24(3), 342-343.
[3]池麗萍, & 陳甜甜. (2004). 幼兒問題行為發(fā)展特點研究.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16(4), 66-68.
[4]金星明. (2008). 兒童飲食行為問題.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18(3), 251-252.
[5]金星明. (2013). 我國兒童飲食行為問題現(xiàn)狀及研究進展.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 99-10
[6]李凌艷. (1996). 關于幼兒問題行為的幾點基本認識. 幼兒教育(1), 8-9.
[7]廖全明,劉宗發(fā).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干預—目前國內(nèi)關于學生問題行為研究的文獻綜述[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3):120-123.
[8]劉一心, 鄧文嬌, 李海飛, & 雷雨. (2012). 深圳市學齡前兒童飲食行為對其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8).
[9]林衛(wèi)華. (2013). 學齡前兒童不良飲食行為現(xiàn)狀.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1(9), 960-962.
[10]潘利萍. (2011). 學齡前兒童肥胖相關飲食行為的干預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1]宋丹. (2015). 3歲幼兒三種問題行為的個案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遼寧師范大學).
[12]沈悅, 滿晶, 楊麗珠, 劉歌, & 馬世超. (2016). 幼兒教師期望對自我控制的影響:”幼兒知覺到的教師期望”的中介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2).
[13]王文靜.幼兒問題行為與同伴接納的關系及干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11.
[14]王寶西. (2012). 重視兒童飲食行為問題對胃腸功能的影響.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8), 673-674.
[15]王碩, 黃小娜, 王惠珊, & 金星明. (2012). 全國1~3歲兒童飲食行為問題流行病學調(diào)查分析.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 20(2), 109-111.
[16]薛勇, 陳云, 趙艾, 王培玉, 張玉梅, & 母智深. (2014). 學齡兒童不良飲食行為對超重和肥胖的影響. 衛(wèi)生研究, 43(5), 764-767.
[17]祝新華. (1994). 弱智兒童的行為矯正. 心理科學(1), 47-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