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慶市石化二小 方衛(wèi)斌
筆者嘗試在平時的教學中,在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經(jīng)典的文字之美、表達之趣。通過仿寫模練,使學生在誦讀積累的同時,嘗試創(chuàng)作,進行語用實踐,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積累與運用的過程中,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代的統(tǒng)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誦讀和仿寫能否完美結合,關鍵在于選擇的作品能否貼近他們的生活、喚起情感體驗,激起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多角度地進行擇選。
春花秋月、夏蟬冬雪,不同的季節(jié)風景各異,當我們帶著學生循著季節(jié)的腳步,徜徉在經(jīng)典中,尋找文字的季節(jié)之美,學生就很容易移景接句,將眼中所看到的自然之景借助經(jīng)典的表達方法呈現(xiàn)出來。
早春二月,校園里的幾棵柳樹抽出了枝條,長出了嫩綠的新葉,手機拍下幾張它們的“倩影”做成PPT,然后,沐浴著春光,伴隨著春風,我們開始了《詠柳》的誦讀。無需過多的講解,大自然做了最直觀、形象的詮釋。春天,除了詠柳,還有哪些景物可以詠一詠,贊一贊呢?再聯(lián)系“二月春風似剪刀”句式,引導學生想一想:二月春風還像什么?”抓住這一句,詩句之眼就有了。學生寫起來也是有模有樣:《詠花》:“五顏六色遍地開,千朵萬朵數(shù)不清。不知美麗誰繪出?二月春風似畫筆。”《詠風箏》:“一只兩只天上飛,各式各樣真繽紛。不知是誰助它飛?二月春風似翅膀?!薄对佈嘧?》:“高高低低天空飛,活潑機靈人人愛。不知是誰邀請來,二月春風發(fā)請柬。 ”還有《詠小河》《詠雪花》……同是寫春天,臺灣作家謝武彰的《春天在哪里》更是活潑有趣,學生們一讀就喜歡得不得了。
不同時節(jié)的天氣變化帶來自然景物的變化,會使人產(chǎn)生不同的心情和感受。初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一夜雨狂風暴,晨起清寒陣陣、花落滿地。選擇宋雍的《春日》誦讀很是應景。然后帶著學生在校園的操場觀察了一圈,提醒他們看樹頭地上,聽葉間的鳥鳴……眼中景很快在經(jīng)典的引導下躍然紙上?!拜p花細葉滿校園,昨夜春雨曉色寒。黃鳥不覺早春冷,櫻花知向雨中落。”“嬌花嫩葉滿操場,昨夜春雨曉色寒。綠楊宜向雨中看,櫻花宜向晴中賞。”同是雨,初夏時節(jié)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我們誦讀的是圣野的《歡迎小雨點》“來一點,不要太多。來一點,不要太少。來一點,泥土裂開了嘴巴等。來一點,小菌們撐著小傘等……”讓學生們學著用擬人的手法可以續(xù)寫,也可以改寫。六月的活潑就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了:“來一點,不要太多。來一點,不要太少。來一點,花兒仰著頭等。來一點,荷葉站在水面上等。來一點,楊樹唱著歌等……”改寫的內(nèi)容更是精彩紛呈:有《歡迎陽光》“來一束,不要太多。來一束,不要太少。來一束,柳樹跳著舞等。來一束,小草踮著腳等……”《歡迎微風》“來一陣,不要太多。來一陣,不要太少。來一陣,小狗搖著尾巴等。來一陣,小朋友推開窗戶等……”還有《歡迎雪花》《歡迎彩虹》……初秋時節(jié),微雨的早晨,帶他們誦讀《山居秋暝》,聯(lián)系課本中《你一定會聽見的》一文中,描寫風的動詞“吹、拂、掠、穿”,寫下《城居秋暝》《鄉(xiāng)居秋暝》等,學以致用,時有神來之筆:“明月花間照,清風窗前拂”“明月江面照,清風樹梢掠”。經(jīng)典是表達的“調色板”,學生們在這“調色板”中創(chuàng)造出許多絢麗迷人的“風景”。
有很多優(yōu)秀的兒童詩歌寫出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經(jīng)歷,這類作品不僅貼近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喜歡,更可以幫助他們借助“經(jīng)典”的表達方式,還原類似的經(jīng)歷。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什么事都想去嘗試,可常常受到阻止,不能如愿以償。俄羅斯查霍杰爾的《是大還是小》真實地再現(xiàn)了這一狀況“兒子想要/遠足去山野,/母親說:/“不行!”/你還小,/等大些也來得及!”/兒子哭起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母親說:/“這么大了,還像小姑娘,/哭哭啼啼的!”/瞧這大人說話,/說我大說我小,/都是她的理!”在分角色朗讀表演中,他們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起來也是得心應手“女兒想要/自己洗碗,/媽媽說:/“不行!”/你還小,/等大些也來得及!”/女兒跑進房間,/打開電視,/看起動畫,/媽媽說:/“這么大了,還像小朋友,/只知道看電視!”/瞧這大人說話,/說我大說我小,/都是她的理!”還有寫自己學騎自行車、游泳、釣魚、洗衣服等被大人阻止的經(jīng)歷。
杜牧的《清明》本是哀傷的,但是,對于現(xiàn)在的這些孩子來說,清明時節(jié)更多的是踏青的快樂,春游的興奮。于是,在他們筆下,《清明》的詩風就成了這樣的:“清明時節(jié)陽光好,一家大小去踏青。借問風景何處好,路人都說桃花林?!薄扒迕鲿r節(jié)春光好,大人小孩去郊外。借問風景何處有,鄉(xiāng)親手指山青處。”
孩子往往有最豐富直接的情感,最細膩的真誠的心靈,他們的喜怒哀樂常常直接表現(xiàn)在臉上,或用行動直接表達。但是卻常常不能準確寫出自己的情緒。我們有目的地選擇一些作品,讓經(jīng)典教會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大人良好溝通,并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前捷克斯洛伐克奈茲瓦爾的作品《我要生氣起來》童真率性,天真可愛:“我要生起氣來,/就一個人到非洲去。/我有一具木馬,/我騎著它遠遠地跑掉。/在非洲,我餓了吃橙子。/媽媽,爸爸,奶奶,姥姥,/我一個也不想念/要是我心里不好受/我也不會哭,不會傷心……”我問學生:“文中的小朋友真的想離家出走、真的不想家人嗎?你生氣的時候想怎樣呢?”“我去鄉(xiāng)下奶奶家”“去北京”“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我要走到門外,把爸爸媽媽的缺點大聲說出來……”還有的說:到老家、到黑龍江、到北極去……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仿寫,讓他們的情感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宣泄。“我要生起氣來,/就一個人到鄉(xiāng)下去。/我有一輛自行車,/我騎著它遠遠地跑掉。/在鄉(xiāng)下,我餓了找奶奶”“我要生起氣來,/就跑到門外。/我有一個大喇叭,/大聲說出爸爸媽媽的缺點”……看到這樣的文字,誰還能生起氣來呢?
總之,誦讀的內(nèi)容既要考慮題材的豐富和體裁的多樣,激起學生的興趣,更要在內(nèi)容貼近不同年段的學生的認知和理解水平,在表達上讓他們易于掌握和遷移運用。同時,仿寫指導不宜精細、繁瑣,應粗放點、簡單些,只要“一誦一得一運用”即可,讓學生少些拘束,多些自由和率真,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思路更靈活,表達更有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