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位飽讀儒家經(jīng)典、受儒家文化浸染的知識分子,顏之推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在其所撰的《顏氏家訓》中,很多地方都有中庸之道的影子。本文擬通過顏之推關于治家、為官、待人接物等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中庸思想的分析,以期能正確吸收運用中庸之道的精髓。
關鍵詞:《顏氏家訓》;中庸之道;精髓
《中庸》一書對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就是天下不易的法則,即定理?!爸杏埂本褪且笕藗儼采幨溃执邕m宜,恰到好處,基于常理,合乎常情,像孔子一樣凡事“叩其兩端而執(zhí)其中”,反對過猶不及?!爸杏埂笔侨寮宜枷氲暮诵?。作為儒家的忠實信徒,中庸思想貫穿于顏之推生存哲學的各個方面,體現(xiàn)于他治家、為官、處世等方面的具體實踐中。
一、 中庸之道,治家良方
顏之推將中庸適度的原則運用于治家中。在對待子女的教育上顏之推認為父母應該“威而有慈”。父母既有威嚴又有慈愛,子女才可能有敬畏之心而生孝順。父子之間應該經(jīng)常有愛的互動,父母對孩子要有慈愛,要經(jīng)常用正面的話鼓勵孩子,勉勵孩子揚長避短,所謂“賜以優(yōu)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序致);孩子也要經(jīng)常為父母捶捶背,收拾收拾床鋪,“抑搔癢痛,懸衾篋枕”,以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所以“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但處于成長期的孩子還需要父母有威幫助其形成好的德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很多父母往往是有愛無威,“無教而有愛”,對孩子一味溺愛、錯愛、偏愛、放縱,對孩子百依百順,“飲食運為,恣意所欲”(教子);“宜誡翻獎,應訶反笑”(教子)。有的父母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優(yōu)點和缺點,“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教子),過度張揚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卻千方百計掩飾包庇其錯誤。家中只有寬仁,沒有威嚴,賞罰不明,刑罰不中,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會是非顛倒。一旦驕橫傲慢已經(jīng)成為習慣,孩子錯誤的價值觀已經(jīng)形成,這時再去制止他,即使“捶撻而死”也無法樹起父母的威嚴,天天怒罵他也無事無補,只能徒增他的怨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敗家子,于家庭有害,對社會無益。所以寬嚴相濟,“威而有慈”的中庸適度原則是家庭教育的良方。父母與孩子之間既有關愛,又有距離,兩者的關系應該是親密有間,不可失之偏頗。
中庸之道也同樣適用于處理儉與奢的關系問題。顏之推說:“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治家)。崇尚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老子提倡的“三寶”之一,但節(jié)儉要適度,不可吝嗇。別人有了難處,你不關照、不周濟、不施舍,就是吝嗇;但施舍接濟有困難之人,不可奢侈浪費,要做到適可而止,這樣才會有好的效果,所以我們應努力培養(yǎng)一種“施而不奢,儉而不吝”(治家)的良好德行。
二、 中庸之道,身心俱保
《顏氏家訓·止足》中,顏之推反復教訓子孫:要知足、止足,知道欲望的停損點。他說:《禮》中說:“欲不可以放縱,志不可以太滿?!薄爸t虛沖損,可以免害”(止足),謙讓、淡泊,就可免遭禍患。把自己的欲望放低,生活淡泊,人就能得到自然之福,否則,就會受到自然之害。所以顏之推說:“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饑乏耳”,“車馬僅代杖策”(止足),衣服能夠抵御寒冷,食物能抵擋饑餓,車馬可以出門代步,足矣,無需奢華。與身體本身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尚無奢侈的必要,那些身外之物,更無須窮極驕泰。顏之推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他們富有四海,貴為天子,卻不知限度,終至毀敗,何況一般的官民百姓呢?積蓄錢財數(shù)萬,以備防兇急用。超過這個數(shù)字的,就要仗義疏財;不到這個數(shù)的,也不要不顧道義、以不當手段去求取。凡事有“度”,物極必反。不可貪圖富貴,最終弄得身敗名裂。
中庸適度的原則也是顏之推的為官之道。顏之推生于亂世,十九歲步入仕途,一生中三為亡國之人,幾次差點喪命,宦海沉浮,一生備嘗艱辛,看多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旦執(zhí)機權,夜填坑谷”(止足)。亂世之中那些僥幸得勢的人早上還執(zhí)掌大權,晚上就被滿門抄斬,橫尸曠野,填滿坑谷。一如清代戲曲家孔尚任所作《桃花扇》中的一段唱詞:“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些經(jīng)歷讓他認識到官場中,中品位置的官位是比較穩(wěn)妥的,既可以避免恥辱,又不容易傾覆,高于這個位置就應該解甲歸田,所以他說“仕官稱泰,不過處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顧五十人,足以免恥辱,無傾危也。高此者,便當罷謝,偃仰私庭?!保ㄖ棺悖╊佒埔簧鸀楣僦斏餍⌒?,因為唯有如此,亂世之中才可安心、保身,保自身與家庭的平安。
三、 結語
《論語·微子》中提到孔子的處世之道是“無可無不可”,孔子處世沒有一定要這樣或那樣,而是根據(jù)特定情況做出適宜的抉擇,所以孟子稱贊孔子是“圣之時者也”。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認為,中庸是人的最高道德,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儒家提倡的中庸不是折中主義、調和主義,不是沒有是非原則的鄉(xiāng)愿,事實上,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思維方式上是“叩其兩端”,即我們在認識事物時不能走極端,而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執(zhí)“中”分析,掌握分寸,把好做事的“度”,力求“正好”。中庸之道,是顏之推處世安身的最佳方法,是他留給后代子孫最寶貴的財富,我們從中也可以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
參考文獻:
[1]陳明主編.中華家訓經(jīng)典全書[M].新星出版社,2015.
[2]程時用.極高明而道中庸——論顏之推的中庸思想和處世之道[J].哲學研究,2009.
作者簡介:
張玉春,江蘇省委黨校 文化學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