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蘭
摘 要:對高中生開展歷史知識的講解,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認知社會發(fā)展,了解歷史的發(fā)展形態(tài),促使學生可以養(yǎng)成較高的學科素養(yǎng)。歷史教師對高中生開展課程教育的時候,要關注學生在課程知識學習中呈現(xiàn)的各種需求,用生活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傳輸,讓高中生更好的認知歷史,樹立正確的發(fā)展觀念,提升課程教育的效果。為此,本文對如何在歷史課堂中對學生開展生活化的講解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對高中階段的歷史教育起到一些參考作用。
關鍵詞:高中教育;歷史教學;生活化;學科素養(yǎng)
前言:歷史為一項重要的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該課程知識可以增長自身的文化認知水平,促使學生運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發(fā)展。歷史學科的體系比較復雜,所涉及的知識總量比較多,學生學習歷史知識不僅是要掌握一些重點知識,更是需要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能對世界發(fā)展進行正確的看待,促使學生實現(xiàn)更高層面的成長。生活化教學為一項創(chuàng)新性的課程教育理念,能讓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度的分析與認知,提升學科教育的成果。
一、高中歷史開展生活化講解的意義
在對高中生開展學科教育的時候,歷史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方式開展課程知識的講解,能讓學生的課程關注力放在知識的學習上,也能讓學生更直觀的認知到該項課程知識,強化課程教育的效果。同時,將歷史知識運用生活化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也能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與生活發(fā)展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對生活發(fā)展也有著幫助,需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此外,歷史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方式開展課程講解,能讓學生對一些歷史知識進行深度的理解,提升課程教育的有效性,讓高中生更好的認知學科知識,促使學生能形成更高層面的學科素養(yǎng)。
二、歷史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對的文化史的講解
國內編纂的高中歷史教材,雖然將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但是將政治學放在課程學習的中心,忽視其他歷史知識的融入,不能讓學生構建一個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影響學科教育的有效性。立足教材所規(guī)劃的課程體系,教師很難對學生實施生活的課程教育,不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歷史所呈現(xiàn)的價值,也不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較高層面的學科素養(yǎng)。以人教版教材為例,雖然在新版教材中融入文化史與經濟史等方面的內容,但是整體的比重仍然存在失衡的問題,需關注到該問題。
(二)課程教學體現(xiàn)明顯的應試理念
雖然早已推行新課改,但是在高中歷史課程中依舊可以看出應試理念,也能發(fā)現(xiàn)該種教育理念對課程教育帶來的弊端。受到應試理念的影響,歷史教師在開展學科知識講解的時候,主要是對學生開展“重點”知識的傳輸[1]。依據往年高考試題體現(xiàn)的趨勢對學生開展重點知識的傳輸,讓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硬性的記憶,不能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度的認知,不能引導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本質進行探索,不能讓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學科教育中。
(三)受到課程大綱的影響,不能很好的開展生活化教育
此外,歷史教師在推行生活化課程教育的時候,也因為受到課程大綱的影響不能很好的開展生活化教育問題。這是指歷史教師在實施學科教育的時候,主要是受到考試大綱的影響,不能依據學生呈現(xiàn)的學習需求以及不同的學習能力科學安排教學進程。歷史教師在課程教育中,只是關注高中生所掌握的知識數量,不能對他們開展多樣的課程講解,更加不能開展生活化的課程教育。
三、歷史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育應關注的問題
(一)使用貼近生活的課程語言
教師所使用的課程語言對學生接受學科知識的情況有著很大的影響,與學生接受課程教育的效果有著直接關聯(lián)。要想讓生活化課程教育融入至課程講解中,歷史教師需使用貼近生活化的教學語言,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接受該歷史知識。但是,生活化的課程語言不是讓教師運用低趣味課程語言開展知識講解,而是運用通俗易懂的且具有感染力的語言開展知識講解,促使高中生能對教師所講授的學科知識進行高效的認知與深度的理解,強化學科教育的生活化氣息。
(二)運用生活氣息比較濃厚的教學方式
同時,歷史教師對高中生開展課程教育的時候,要想提升生活化講解的效果,促使課程教育更加體現(xiàn)生活的氣息,提升學生對該項課程知識的認知程度,需運用生活氣息比較濃厚的教學方式。立足歷史學科體現(xiàn)的教育特點,教師可通過設立生活化的氛圍促使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度的認知,加深學生對此知識的理解。歷史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促使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生活化的探索,提升課程教育的效果[2]。
(三)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對課程知識進行講解
歷史學科的體系比較復雜,涉及對政治學的學習,也包含對文化和經濟史知識的學習,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歷史教師要想對高中生開展生活化的學科教育,需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對課程知識進行講解,讓學生更好的認知歷史知識[3]。在進行課程教育之前,歷史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生活化的探究問題,讓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在課程中一起開展交流。如在開展“古代手工業(yè)的進步”知識講解的時候,讓學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手工業(yè)產品,分析其特點。在課程中與學生一起進行交流,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這些知識,強化課程教育的有效性。
結論:歷史教師用生活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傳輸,可以提升課程教育的效果,強化高中生的學科素養(yǎng)。但是,在實施生活化課程教育的時候,歷史教師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以取得更有效的課程教育效果。分別是使用貼近生活的課程語言,運用生活氣息比較濃厚的教學方式以及通過生活化的方式對課程知識進行講解。只有注意這些問題才能提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中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黃陳.生活化教學,歷史問題改善——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0):110+163.
[2]孫藝.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索歷史——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2):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