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慕遠 鮑芳
摘要:本文依據(jù)母語負遷移理論以及James提出的錯誤分類法,對65名非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出現(xiàn)的被動語態(tài)錯誤進行分析,探究英語被動語態(tài)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研究發(fā)現(xiàn):(1)學生在被動語態(tài)使用中存在17種錯誤,母語負遷移為主要干擾因素;(2)相關母語干擾錯誤共計12種,包含8種結構上的干擾和4種應用上的干擾;(3)錯誤產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中英文被動語態(tài)結構和中英文語言特點的差異。通過本文,希望能幫助學生在習得過程中減少受到母語的干擾。
關鍵詞:被動語態(tài) 母語負遷移 錯誤
一、引言
“遷移是源自于目的語與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Odlin,1989:27)”。學習者在目標語的學習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依賴母語從而把母語中的語言形式、意義和相關文化帶人到目標語中(Lado,1960),最終影響目標語的學習。探究母語遷移問題能針對幫助學習者在目標語的學習中減少受到母語的干擾。
母語遷移效果分為正遷移(Positive·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Transfer)(Gass & Selinker,2001)。Ellis(1994)研究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幾乎都存在母語的干擾。Faerch & Kasper(1983)指出:語言遷移也是一種語言心理過程,學習者運用其母語知識去發(fā)展或使用中介語。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俞理明(2004)在專著中全面、深刻地探討了語言遷移問題,以國外語言遷移理論為基礎并將母語為漢語的英語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吳瑩(2010)以母語負遷移對第二語言語音、詞匯、句法、語用等幾個方面的作用作為研究問題,得出了語言遷移是影響二語習得的重要因素的結論;并針對外語教學提出了相應策略。
國外以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作為對象的研究鮮見。國內相關研究則多集中在語音、詞匯、寫作等方面,對某一特定語法現(xiàn)象的母語負遷移研究關注甚少,本文將就被動語態(tài)這一語法現(xiàn)象來探討母語負遷移在其使用中產生的作用。
二、理論背景
(一)母語負遷移
母語負向遷移又稱母語的干擾,指學習者不自覺地借用母語中某些不同于目標語的形式或規(guī)則而出現(xiàn)錯誤。Odlin(1989)將負遷移分為生成不足(Under-production)、生成過度(Overproduction)、生成錯誤和錯誤理解(Misinterpretation)。生成不足指學習者回避使用某些常出現(xiàn)在目標語中的結構。生成過度指學習者為了避免使用某些較難的結構而過度使用一些簡單結構。生成錯誤指二語習得過程中頻繁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替代”,即在目標語中使用母語形式,“仿造”,即兩種語言間的直接翻譯;結構交替,即一種糾正過度的錯誤。錯誤理解指因根據(jù)母語特點臆斷出的完全不同于目標語特點的理解。
(二)語內語際錯誤
James(2001)從語言學角度將語言錯誤分為語內錯誤和語際錯誤。語內錯誤也稱類推性錯誤,是由同種語言內部的矛盾而引起的,學習者通過不恰當?shù)耐茢喽鴮е碌腻e誤。語際錯誤又稱干擾性錯誤,其源于母語與外語的差異,是學習者將某些不適用于目標語的母語規(guī)則或表達習慣借用到目標語中而造成的,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目標語習得中母語負遷移作用的結果。
三、調查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65名非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的被動語態(tài)測試和訪談,獲取學生在英語被動語態(tài)使用上的常犯錯誤,且將其分類并統(tǒng)計,最后通過中英文對比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
(一)問題
本文將探討三個問題:(1)英語被動語態(tài)中大二學生常犯哪些錯誤?母語負遷移是否是錯誤產生的主要因素?(2)具體哪些錯誤是由母語負遷移引起的?(3)母語遷移錯誤的產生有何原因?
(二)對象
調查測試的對象是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非英語專業(yè)的二年級學生,參加測試的總人數(shù)為65人。其中未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人數(shù)為17人;通過英語四級考試的人數(shù)為26人: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的人數(shù)為22人。
(三)工具
被動語態(tài)測試試題出自章振邦(2013)主編的《新編英語語法教程》。試題涉及被動態(tài)時態(tài)、動詞詞組的被動態(tài)、非限定動詞的被動態(tài)、雙賓語的被動態(tài)、情態(tài)動詞的被動態(tài)以及被動態(tài)的使用場合等方面。在被動語態(tài)測試后,抽取各個水平15%的學生進行訪談。
(四)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對65名不同程度的非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進行被動語態(tài)測試,根據(jù)測試結果總結出學生常犯的17種英語被動語態(tài)錯誤并用Excel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錯誤類型、頻數(shù)及其百分比如下表:
數(shù)據(jù)顯示,65名學生在測試中共出現(xiàn)688處錯誤。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越高,出現(xiàn)錯誤的幾率相對越低。其中未通過等級考試的學生共出現(xiàn)227處錯誤,占總體數(shù)據(jù)的40.3%;通過四級的學生出現(xiàn)錯誤250處,所占比例為36.3%;通過六級的學生出現(xiàn)錯誤相對較少,為161處,占總體的23.4%。依據(jù)James提出的錯誤分類方法,17種錯誤類型可分為語內錯誤和語際錯誤。語內錯誤包括:(4)(8)(10),其數(shù)量占總數(shù)的9_3%;語際錯誤包括:(1)(2)(3)(5)(6)(7)(9)(11)(12)(13)(14)(15)(16)(17),其中(1)(2)兩類錯誤與被動語態(tài)用法無直接關系,故此處視為其他語際錯誤,被動語態(tài)相關語際錯誤所占比例為88.1%。因語際錯誤是由母語干擾引起的,所以可得出結論:大部分被動語態(tài)錯誤是由母語負遷移所造成的,且母語干擾錯誤具體有12種。
12類母語干擾錯誤可大致分為結構方面的干擾(包括3,5,6,9,13,14,15,16,17)和應用方面的干擾(包括7,11,12)。下文將具體分析這些母語干擾錯誤產生的原因。
四、母語干擾錯誤產生的原因endprint
(一)結構方面的干擾
漢語的被動句由特定介詞“給、受、被、叫、讓”等來表達,且不存在句法或形態(tài)等方面的變化。而英語是屈折語,被動態(tài)由助動詞“be”加“V-ed”的結構表示,其中“be”涉及數(shù)、人稱以及時態(tài)的變化;“V-ed”則包含了動詞的規(guī)則或者不規(guī)則變化。因此阻礙了中國學生有效掌握被動語態(tài)的用法。
1.基本結構上的錯誤包括錯誤類型(3)(6)(13)。例如(標*的為錯誤表達):
A)*This building was builded/build/were builted in 1998.
(R:This building was built in 1998.)
B)*(1)These stories were be told to the children.
*(2)The stories told to the children.
(These stories were told to the children.)
從以上錯誤可見,學生不能正確把握動詞的不規(guī)則變化(如A),build的過去分詞需發(fā)生不規(guī)則變化為built,學生則容易錯寫為build、builted或builded。在be動詞結構中,其單復數(shù)形式要與主語保持一致,由于漢語中動詞沒有數(shù)的變化導致學生容易忽視主謂一致問題(如A:*were builted)。對于被動態(tài)be done結構,學生容易遺漏be動詞(如B種2)或過度增添be動詞導致雙謂語錯誤(如B中1)。
2.時態(tài)錯誤
A)*He is offered some assistance.
(He was offered some assistance.他被給予了幫助)
B)*Their work must be done.
(Their work must have been done.他們的工作肯定已經完成了)
C)*This matter is looked into.
*This matter would be look into.
(This matter will be looked into in the future.
這件事將要深入調查)
無論英語還是漢語中,都會涉及時態(tài)(錯誤類型5)。漢語中動作的時間概念常由一些時間副詞或特殊結構來表達,如:“了”表示過去;“已經”表示完成;“將要”表示將來等。而英語中,時間概念靠動詞變化來表示,時態(tài)變化多達16種。由于英語時態(tài)變化多且與漢語差異較大,導致學生容易忽略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或時態(tài)結構的錯誤。被動語態(tài)時態(tài)錯誤在不同水平的學生中都十分常見,其數(shù)量占總數(shù)的20.5%。
3.特殊結構上的錯誤包括錯誤類型(14)(15)(16)(17),如:
A)*This work must do/done at once.
(This work must be done at once.這項工作必須立刻完成)
B)*The pen Was bought/is bought to me by her.
(The pen Was bought for me by her.)
C)*I am proud awarded/be awarded the prize.
*I am proud of awarded the prize.
*I am proud being awarded the prize.
(I am proud to be awarded the prize./I am proud of being awarded the prize.)
A)為情態(tài)動詞的被動態(tài),其結構為“情態(tài)動詞+bedone”。由于漢語中以主動形式表達被動含義且無動詞變化,導致學生忽略了被動結構寫成主動形式“must do”或錯寫成其他形態(tài)。B)涉及為雙賓語的被動語態(tài)。漢語主動雙賓語句變?yōu)楸粍訒r,一個賓語前置到主語位置,另一賓語則置于句末即可。而英語中,保留的賓語前需要加介詞“to”或“for”。由于語言間的差異,學生容易將介詞遺漏或是用錯。C)中涉及非限定動詞的被動態(tài)。英語中部分動詞或動詞詞組后可接不定式或V-ing作賓語,在被動句中,相應不定式和V-ing也要變?yōu)楸粍有螒B(tài)“to be done”和“being done”。由于學生不能準確把握動詞后的非謂語動詞類型和非謂語動詞被動態(tài)。同時又受到漢語無動詞變化的干擾,導致出現(xiàn)錯誤。
對于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訪談中一個未通過四六級的學生表示:“被動語態(tài)比較難,和中文語序好像有點不一樣,我不太會用,所以一般不用被動語態(tài)?!绷硪晃煌ㄟ^四級的學生說:“英語被動語態(tài)變化形式多樣,每次我都是先想好中文表達再根據(jù)中文翻譯,但還是經常出錯?!笨梢?,兩類學生都受到了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水平較弱者多表現(xiàn)為“回避”。即生成不足,水平相對較高者多表現(xiàn)為生成錯誤,“仿造”為錯誤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應用方面的干擾
英語語言風格嚴謹,注重形式和邏輯,傾向客觀描述事物。漢語語言模糊、靈活,多從主觀角度描述事物。Quirk(1972)曾指出:被動語態(tài)帶有敘述客觀性,使得論述更顯科學性且能避免主觀色彩。是故,英語更偏向使用被動語態(tài),而漢語則更偏向使用主動語態(tài),據(jù)MeEnery & Xiao(2005)統(tǒng)計,英語被動句的使用頻率是漢語的十倍。再者,英語重主語。其句首的名詞一定具有主語的語法功能,若主語是受事,則必須使用被動語態(tài)。漢語注重主題,漢語中的主語只起說明主題的作用,施事和受事都可以作為主題,且常用主動形式表達被動含義。由于不同的語言習慣,導致學生在應用上出現(xiàn)偏誤。錯誤類型(7)(9)(11)(12)都屬于被動語態(tài)的應用錯誤。如:endprint
A)人們認為他是一個好人。
*1)people believe that he is a good man.
*2)He is thought to be a good man.
*3)He WaS thought a good man by people.
(It is known that he is a good man,)
B)大家要求再重復一遍這個句子。
*1) People asked this sentence to be repeated.
*2)People aSk to repeat this sentence again.
*3)This sentence was asked to be repeated.
(This sentence was asked to repeat.)
A、B例句為被動含義,漢語中卻習慣用主動形式表達,由于學生通過對母語逐字翻譯生成英語表達,從而將主動態(tài)延用到英語。A中1以及B中1,2都為主動態(tài),其中A1形式、句意基本正確;B1為完全的中國式英文,不符合英文邏輯;B2因采取主動態(tài)而導致句子含義不明確。A2,A3以及B3雖使用了被動語態(tài),但A2,A3為漢語逐字翻譯,為主題句,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B3中“was asked”已經表達被動含義,“asked”后不定式不需要再次出現(xiàn)被動態(tài),此處為過度被動錯誤。對于被動語態(tài)的應用,一位通過四級考試的學生說:“我很少主動使用英語被動語態(tài),一般能用主動我都不會用被動,因為感覺不太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用起來很費勁。”一位通過六級的學生說:“我平時會刻意去使用被動態(tài),因為我們老師說英文里多用被動,但遇到不太確定的地方,我還是會轉用主動語態(tài)?!笨梢娔刚Z語言習慣會遷移到二語中,了解二語語言特點有助于避免母語干擾,但仍不能徹底擺脫干擾。
五、結語
本文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和中英文被動語態(tài)差異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學生在被動語態(tài)使用中常犯錯誤大致為17種,且母語負遷移是錯誤形成的主要因素;2)其中12種錯誤是由母語負遷移導致的,包括8類結構上的干擾,4類應用上的干擾;3)錯誤產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中英文被動語態(tài)結構的差異以及中英文語言特點的差異。本研究同時也存在缺陷,學生出現(xiàn)的干擾錯誤除了由于母語負遷移的作用,還存在多種其他因素。為了盡量避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更有效地掌握被動語態(tài)的用法,要求學生重視中英文差異,明確中英文被動語態(tài)的結構特點及其在使用中的適用場合;歸納總結自身在使用中的錯誤,分析原因并從中得到啟發(f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