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文本解讀既是語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前提,也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學習要求。而文本細讀則是解讀文本的再細化原則及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分析的能力。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適合進行細讀,以語文課程情景下的文本為例,也不是全部適合細讀,議論、說明、應用類的文本就不適合細讀。所以我們限定這里所說的“文本”特指文學文本。把文本細讀的方法引入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把它作為一種閱讀方法,可以使師生以多元的姿態(tài)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程
一、 現(xiàn)階段語文課程教學語境下文本解讀所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中學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進程中,依然存在解讀觀念政治化、解讀套路化以及解讀思維一元化等問題。大部分人仍舊停留在“欣賞”層面,無論是理論還是方法上都處于一個模糊的狀態(tài),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常常是只能感受到文本的美,卻說不出其中的價值。
(一) 解讀觀念政治化
文本解讀觀念政治化是指教師們習慣于用政治的眼光來對待文本,以當前主流價值觀來解讀作品。以中學課文《我的叔叔于勒》為例,以階級立場來進行解讀,把人性中勢利與金錢至上的成分全歸結(jié)于資本主義的弊端,便是限于觀念過于政治化的觀念上。針對這類課文,除了從社會、政治的角度進行解讀外,應允許教師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思想認識,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不要讓語文課成為政治宣傳課,正是這些問題讓學生們厭煩本應有人情味文化味的語文課。
(二) 文本解讀套路化
對于傳統(tǒng)語文教育,它使教育雙方都用同一個模式思維、同一套語言來生搬硬套,這樣長此以往使得在這種習慣下教育而成的學生只會說空話套話。對文本的解讀往往都是一模一樣的答案,而缺少了本應具備的多樣性。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解讀為: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知識分子表現(xiàn)出的彷惶與軟弱,這種解讀過于形式化,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人們忽略了對文本中的部分內(nèi)容的關注,造成對文本的解讀出現(xiàn)誤差。以文章的第一句話為例,“這幾天頗不寧靜”,人們更多地關注“頗不寧靜”,而忽略了“這幾天”,如果文章的主旨真是指向政治苦悶,那么就不應該寫這幾天,而是應該根據(jù)大屠殺與寫作時間之間的這段時間差,寫成“這幾個月里頗不平靜”。通過仔細研讀文本內(nèi)容,能夠使人從情感、態(tài)度上有所收獲,而不再僅僅停留在“作者憂國憂民”這種套路化的解讀上,能夠?qū)ξ谋拘纬勺约邯毺氐囊娊狻?/p>
(三) 文本解讀一元化
文本解讀一元化,主要指教師形成思維定式,針對不同形式的文本,按照固定的文本解讀模式進行解讀。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通常教師都解讀為“批判資產(chǎn)階級的虛榮與金錢至上”。而講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就只有一種政治功利價值的思路。其實,不同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人生閱歷,知識的積累和喜好有所不同,對于同一事物的看法可能存在差異,甚至是相反,從這個角度來說,文本不應只有一種解讀模式,也不應只有一種正確的解讀內(nèi)容,一元化只會禁錮學生與教師的思想,無法真正意義上理解教學中的文本內(nèi)涵。
二、 名家微觀文本解讀概述
很多學者名家都致力于中學語文教育,他們認為高校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不應脫離教學實踐,而是應從空洞的理論研究中投入到語文教學實踐中去,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這些學者名家看到了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將研究成果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并身體力行地為教師進行示范解讀,為教師解讀教材提供了新角度、新方向,具有極高的借鑒作用。在眾多學者當中,孫紹振、錢理群兩位學者長期關注中學語文教育,從自身專業(yè)出發(fā),對中學語文教材的文本解讀提供了諸多理論方法和建議。因此,通過對其二人文本解讀觀的研究進行梳理,概括其文本解讀的要點,從而形成文本解讀的方法與策略。有了學者的理論概述再結(jié)合一線教師韓軍在實際教學中對于文本細讀方法的運用,為我們從事語文文本的解讀提供優(yōu)秀的解讀方法與借鑒。
(一) 孫紹振文本解讀概述
從《文學性講演錄》到《名作細讀》,孫紹振先生將其理論重心集中于文本的細讀。細讀則強調(diào)方法,而還原法就是孫先生文學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文本解讀方法,它強調(diào)閱讀與欣賞要從研究矛盾入手?!八^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統(tǒng)一的對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應該從統(tǒng)一性出發(fā),而是應該從差異性,或者矛盾性出發(fā)”。孫紹振先生的還原法核心是將文本中表現(xiàn)的事物恢復到它本來的樣子,把它的原生狀態(tài)“還原”出來,從而揭示事物的矛盾。
以《文學性講演錄》中提到的武松打虎為例,打虎的過程是假定的,而武松從喝醉到上山再到打虎的心理過程卻是真實的,他從開始的不相信他人到為面子所累,再到上山時的麻痹大意,以及遇到老虎時的驚慌失措,這英雄的業(yè)績是超人的,但他的心理活動過程卻完全是凡人的。孫紹振先生在這里用還原法既還原了自然情況下打虎的真實場景,真實體現(xiàn)武松這一人物的個性,從而使我們深刻理解了武松打虎文本中的真實成分和虛構(gòu)成分。因此孫紹振先生強調(diào):“藝術允許是假定的,不一定真實。有假定,有想象,才有魅力,才能動人?!彼运囆g不一定是真實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如果我們不懂假定性,硬是說著打虎的過程不真實,那我們一定也就不懂藝術。除了對故事場景以及人物性格的還原外,物象的形態(tài)功能,人物的情感狀態(tài)同樣也可以通過還原法來進行文本的解讀。這個方法既容易運用又行之有效,不論是在文本學習、教學中,都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二) 錢理群文本解讀概述
錢理群先生是著名的文學研究專家,他曾經(jīng)為《語文學習》中的“名作重讀”欄目撰寫文章,并在專欄中發(fā)表文章,研究和解讀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jīng)典文本,為青年語文教師提供了大量的閱讀教學的范例,對教師開展閱讀教學具有較高的指導作用。與孫紹振不同,錢理群沒有系統(tǒng)地提出自己解讀文本的方法,但是通過他的解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和線索,對于我們進行閱讀教學大有裨益。通過借鑒和學習不同學者的解讀,可以給我們提供更多的參考范例。endprint
1. 錢理群先生注重解讀中的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中較為常見的批評方法,也是我們解讀作品時最為常用的解讀方法之一,這種方法主要是文學作品與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深刻含義。知人論世的使用并不局限于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應將作者的思想變化歷程統(tǒng)一結(jié)合起來,從而探索文本的思想與時代文化內(nèi)涵。以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為例,她的命運充滿了一次次的希望和絕望的輪回,這種“希望——絕望——希望”的模式,其創(chuàng)作來源和靈感不僅與魯迅的創(chuàng)作才華有關,還與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魯迅的家庭中道沒落,逐漸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接觸到西方文化,使魯迅又燃起新的希望,受父親重病未能得到很好的醫(yī)治的影響,魯迅想用醫(yī)學來救治中國,但是在異鄉(xiāng)求學時,他通過日俄戰(zhàn)爭片,深受刺激,認為國人麻木的狀態(tài)是無法通過醫(yī)藥來拯救的,這將他再次推入絕望。為了尋求出路,魯迅放棄醫(yī)學投向文學,企圖通過文學拯救國民精神。魯迅本人的生命歷程就如同寫祥林嫂的波折一般。因此,將魯迅的思想變化與作品相結(jié)合,會便于我們理解魯迅小說中的精神內(nèi)涵。
2. 錢理群先生注重解讀中還原真實文本內(nèi)容
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在文本的選擇上進行適當?shù)膭h減,從而保障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對節(jié)選的教材文本進行解讀會產(chǎn)生一些觀點,而將節(jié)選的教材文本放置于完整的文本中,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例如,錢理群在分析《裝在套子里的人》時,通過將教材節(jié)選中的刪減內(nèi)容進行還原,原文中,小說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教材的內(nèi)容,也就是別里科夫的故事;二是這個故事之前的情景描述和之后的感受。從文本整體結(jié)構(gòu)上看,錢理群認為完整結(jié)構(gòu)的小說強調(diào)了關鍵詞“套子”,在小說中,別里科夫是“套中人”,而從整個故事結(jié)構(gòu)來看,別里科夫的故事所處的狀態(tài)也是套中的,這樣的獨具匠心的文本結(jié)構(gòu)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突出為文本服務的,錢理群從文本整體結(jié)構(gòu)分析教材文本,有助于加強讀者對教材文本的理解深度。
3. 錢理群先生格外注重標題的重要性
標題是一篇文本的核心,能夠全面反映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在解讀文本時,我們過度注重文本的內(nèi)容,而對于標題的重視程度不足,未能很好地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錢理群認為解讀文本首先要從解讀標題開始,以標題的角度去解讀文本,進而深入、全面地分析文章。以《最后一課》為例,在錢理群的解讀文章《〈最后一課〉釋題》中,他將這篇小說的完整標題作為切入口,小說的正標題是“最后一課”,副標題是“阿爾薩斯省一個小孩的自敘”。錢理群認為雖然教材當中只用了正標題,但是兩個標題都有特殊的含義。首先,最后一課上的是法文課,法文是民族語言,以法文教學作為最后一課具有特殊的含義,契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牽動著教師、家長的心,與民族和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關,激發(fā)出悲烈而復雜的愛國情感;其次,副標題“阿爾薩斯省一個小孩的自敘”,則說明作者采用的是敘述的視角,以小孩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展現(xiàn)孩子的心理過程,充分表現(xiàn)出年輕一代的精神成長過程,使小說的情節(jié)富有深度。通過解讀標題,有助于深刻領會作者的思想,提高文本解讀水平,因此分析小說文本我們應首先從題目入手進行解讀。
(三) 韓軍文本解讀概述
作為身處教育工作一線的教師來說,韓軍老師對于文本細讀的方法闡釋更具體,也更易操作,從具體解讀實踐來分析,韓軍老師主要從文本的語言、細節(jié)方面入手,通過研讀解讀文本。
1. 從文本語言入手
文本中的語言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詞語本身的客觀意義,二是作者賦予詞語獨特的主觀意義。這些詞語與作者的主觀思想情感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意義構(gòu)成,往往就是理解文本的關鍵。例如韓軍老師在解讀魯迅的《藥》這篇小說時,對文中出現(xiàn)的顏色詞語進行了格外關注。例如文中出現(xiàn)較多的“黑”和“白”。如華老栓的眼眶圍著一圈“黑”線;華大媽也是“黑”著眼眶,但她半年后頭發(fā)卻“白”了很多。夏四奶奶臉上慘“白”,頭發(fā)半“白”。通過老師與學生的討論,認為“黑”和“白”這兩個字,是痛苦、凄涼的象征。對于文中這兩個字,很多人往往會把它們忽略掉,沒有想到更深層次的意義。
2. 從文本的細節(jié)入手
這里又涉及到了孫紹振的微觀理論,尤其涉及到比較法和還原法這兩種可操作性的方法。但他認為比較法和還原法依舊是較低層次的方法,最高層次的是分析的方法?!八^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統(tǒng)一的對象加以剖析,根本就不應該從統(tǒng)一性出發(fā),而是應該從差異性,或者矛盾性出發(fā)”。矛盾在文本中向來是隱性的,我們要把原本看來是統(tǒng)一的地方,分化出不同的成分來,也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的寫作意圖。韓軍老師在《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一篇課文中,要求學生從“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這句話中找出兩個字,既是名詞性的字,而且是對立的、矛盾的兩個字。學生很快就找出了分別是“家”和“客”。這里也就產(chǎn)生了矛盾,艾青怎么會在自己父母的家里反倒成了新客了呢?在自己的家里自己應該是家的主人,而不是客,更不可能是“新客”。這也就引出艾青并不認為父母的家就是自己的家。正是艾青對父母的家沒有感情,所以他用“家”和“客”這兩個矛盾的字來表達他自己回到父母家(本來該是自己的家)時的真實感受。韓軍老師在教學時正是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這對矛盾,讓學生發(fā)現(xiàn)“家”與“客”這對矛盾的深層次內(nèi)涵。
三、 總結(jié)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一方面是教師的細讀,一方面也是學生的細讀。教師細讀先行,以教師的細讀引領學生的細讀,從而用教師的細讀體驗來喚醒學生的細讀體驗。從老師到學生,細讀的影響既是潛移默化的又是逐步加深的。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教師的細讀,通過學生的細讀實踐,讓學生自己也學會細讀文本,應該是我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前人對于文本細讀的方法進行總結(jié),既是一種學習借鑒,又是對我們的文本解讀提出的行動要求。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
[2]楊娟.文本細讀在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月刊,2014,(5).
[3]黃沼鋒.立足于文本細讀的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2013,(11).
[4]韓軍.韓軍與新語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孫紹振.文學性講演錄[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
[6]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7]錢理群.名作重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7).
作者簡介:
楊帆,重慶市,重慶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