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玲,康開彪,葉丙霖 指導:劉國安
1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2甘肅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劉國安教授是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主任醫(yī)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師承博士生導師,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甘肅省名中醫(yī),從事臨床工作近50年。劉國安教授勤閱經典并結合多年自身臨床經驗,根據(jù)老年人特質及發(fā)病特點,運用通補理論遣方用藥治療老年高血壓病,效果顯著。筆者有幸侍診于側,獲益匪淺,現(xiàn)將劉老師治療老年高血壓病(眩暈病)經驗總結如下:
老年高血壓病發(fā)病機制多與氣血失調相關,加之年老體衰,氣血不足,故瘀證并生,表現(xiàn)為標實。瘀證之形成與氣血失調關系最密切[1]?!夺t(yī)學正傳·氣血》曰:“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闭f明了氣血之間的密切關系,兩者相互的轉化與依存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毒霸廊珪吩疲骸胺踩酥畾庋q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故老年人雖多表現(xiàn)瘀證,其本質為虛,因虛而無法推動血液的正常流轉貫通而發(fā)瘀證?!鹅`樞·經脈》篇中描述經脈可以決定人體生死,調理機體的虛實,不可不通?!额愖C治裁·眩暈》言:“良由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或由身心過動,或由情志抑郁,或由地氣上騰,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腎氣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鳴,震眩不定?!保?]所以劉國安教授認為,眩暈除與“肝”有關外,與氣、血以及經脈的關系也很密切。故老年高血壓的發(fā)病主要為氣虛血瘀,脈道瘀阻,情志失調所致。
清代王清任強調治病之重點,在于理解氣血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了氣行則血行的理論[3]。其中“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眲步淌谡J為,這是造成老年人以瘀為特點體質的重要原因。劉國安教授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臟腑功能均出現(xiàn)衰退狀態(tài),出現(xiàn)陰陽失調、氣血漸衰、五臟偏虛等特征,故老年人患病特點以虛為本,以實為標,治療上以扶正祛邪,通補結合為主,方能活氣血之源,通氣血流通之場所。
通補思想的理論來源于祖國醫(yī)學之天人合一的整體理論把握生命規(guī)律;人體之陰陽平衡——動態(tài)的辨證治療;以及《黃帝內經》中侯之所始,道之所生——從功能概括生命的本質。該理論的中心思想為寓通于補,寓補于通,通補結合,正邪相兼。其思想具體應用于臨床表現(xiàn)為:用于老年人之方劑,補藥中必兼有通透或疏泄之藥物,以免留邪深陷。劉國安教授認為,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多病程較長,病勢綿延,氣血不通,正氣消殘,陰陽兩虛,治療應注重調整人體陰陽平衡。
3.1 調衡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離合論篇》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闭f明世界萬物的變化都是陰陽矛盾的體現(xiàn),“陰平陽秘”是健康的標準,《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是說明治療的根本方法是協(xié)調陰陽,目的是恢復陰陽的和諧,以達到陰陽、氣血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
3.2 調理氣血 《靈樞·本藏》篇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人之有身,全賴于氣”。說明人體的氣血精神是生命活動生生不息的根本,無此則生命停息。血屬陰,氣屬陽,兩者之間協(xié)調平衡,是人體健康的標志,反之“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元代危亦林曰:“血氣順則周流一身,脈息和而諸疾不作,血氣逆則運動滯澀,脈息亂而百病叢生”[4]。故“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是治病的總則。而眩暈古代醫(yī)者認為“無虛不能作?!?明代張景岳)“血瘀致?!?明代虞摶),老年人體質以虛和瘀為主。故劉國安教授提出:“虛”“瘀”為本病的關鍵病機基礎,“補虛”和“祛瘀”的治法是立方的基礎。老年患者多為多臟發(fā)病,易于傳變,但多以虛為本,以瘀是標,故應標本兼顧,治本為主,輔以治標。
3.3 通補結合,臟腑分治 劉國安教授認為,根據(jù)五臟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實而不能滿的特點,治療老年高血壓病時應以守補和通補為主,分治五臟之病。劉國安教授認為,老年患者之五臟虛多表現(xiàn)為心虛、脾臟、腎虛;六腑之病多為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之通傳功能的減弱,但治療六腑之病切記不可妄用大開大瀉之藥,以免挫傷正氣,加重虛癥。故在臨床用藥中使用黃芪、當歸、川牛膝等以溫補氣血,潤養(yǎng)臟腑,恢復臟腑功能。清代程文囿輯《醫(yī)述》中指出通補方法:肝以散為補,心腎以收為補,脾以燥為補,肺以潤為補,腸胃以通為補[4]。以大黃為補劑者,腸胃閉結,氣行也[5]。
通法有廣義、狹義之別。狹義通法一般指消食導滯、通利二便等。老年人正氣虛衰,臟腑功能低下,五臟之宣發(fā)氣化功能不良,導致津液的輸布與排泄障礙,以致痰濁、瘀血內阻,進一步影響他臟。故劉國安教授在治療中在補益的同時,常加川芎、地龍、水蛭、天麻等藥物,以搜經通脈,打通氣血來往之通道,使邪去而正復。葉天士提出了“凡病宜通”的治療思想,指出“大凡經脈六腑之病,總以宣通為是,六氣客邪,可通可泄”。故凡能祛除病邪,消除氣血津液運行阻滯,協(xié)調臟腑功能的方法都屬廣義通法范疇[6]。清代高士宗在《醫(yī)學真?zhèn)鳌分兄赋觯骸罢{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老年人機體相對處于正氣偏虛的失衡狀態(tài),體質特點為虛和瘀,病癥多為虛實夾雜并非單一病證。劉國安教授認為老年人之虛以陽虛、氣虛、血虛、五臟偏虛為主;瘀以瘀血、痰濁、氣滯、寒凝為主[7]。《醫(yī)學入門》曰:“人知補之為補,而不知瀉之為補;知瀉之為瀉,而不知補之為瀉。故補血以益營,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wèi),非活血則氣滯”[8]。故治療老年病時,遣方用藥應靈活掌握補益藥和通補藥的相互作用,注重滋補和通達藥物相互平衡,以期補虛為主,兼以化通,通補兼施,補中求通,通中寓補,即“疏補”而非“呆補”。
3.4 抓住主證加減用藥 正確認識病證的共性和個性,辨病與動態(tài)辨證相結合。病情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是主要矛盾,各證型是動態(tài)變化的次要矛盾,例如:眩暈病證,從發(fā)病始到終其病是不變的,而其證型初期可能為風火上擾,后火為陽邪故致陰虛陽亢,久病則致中氣不足及腎精虧虛。這就要求我們在臨床治療中以主要病機為要,兼加變化之方藥,分清疾病的主次,才能更好的辨證施治,治病求本,消除兼證。
周某,男,68歲。初診日期:2016年6月10日。主訴:頭暈、頭痛、乏力伴失眠1月余,加重2天?,F(xiàn)病史:患者自訴于1年前在體檢中發(fā)現(xiàn)血壓升高,最高達:156/96 mmHg(1 mmHg=0.133 kPa),在社區(qū)門診被診斷為:高血壓病。給予:苯磺酸氨地平片5 mg,口服,1次/d。之后患者血壓控制良好,近1月來,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暈、頭痛及失眠癥狀,未予重視,2天前自覺上述癥狀加重,遂至甘肅省中醫(yī)院就診。既往史:有腔隙性腦梗死病史。查體:血壓158/92 mmHg,心肺(-),無其他陽性體征。舌脈:舌質黯苔白稍膩,舌底靜脈曲張,脈細澀。西醫(yī)診斷:高血壓病1級(中危),證屬:氣虛血瘀。處方:黃芪 30g,當歸 20g,川芎 10g,地龍 10g,水蛭10g,天麻10g,川牛膝30g,葛根30g,三七粉3 g(沖服),夜交藤 30 g,合歡皮 30 g,酸棗仁 30 g。上藥3劑,1劑/d,水煎分服。
二診日期:2016年6月13日?;颊咦栽V服藥3劑后,頭暈、頭痛及失眠癥狀明顯減輕,測血壓示:136/80 mmHg。原方減酸棗仁30 g,夜交藤30 g后繼續(xù)服用。服10劑后患者上述頭暈、頭痛及失眠癥狀消失,乏力明顯減輕。囑患者:以上方減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后打粉每日服用5 g。
三診日期:2016年9月10日?;颊咦栽V諸癥全消,血壓正常,諸癥悉除。查體: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無細澀之像。
按:方中黃芪乃補氣之圣藥,當歸可生血,但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兩者相用可使有形之血得無形之氣以生之,則血得氣而速生[9],劉國安教授所言之寓補于通正是此法,黃芪、當歸共為君。黃芪之補氣之功得川芎之行氣之力以加強血行功能,防扶正后氣機瘀滯,反添脹滿,相互為用,相輔相成,補而不滯,故祛瘀亦為補虛;天麻上行腦,以定眩暈,補益氣血以充沛機體活力之源,通絡祛瘀以清通脈道,行氣活血使氣血運達全身;三七粉活血化瘀以祛邪扶正,通補兼施防邪滯留,3藥為臣藥。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共為佐藥。血喜動而惡靜,故加用水蛭、地龍、葛根、川牛膝以加強活血祛瘀,通絡搜剔,通利血絡,開啟孔道,使瘀消脈通,精血流通,4藥合用,能引諸藥直達病所,共為使藥[10-12]。全方合用其效通補兼施,補而不滯。
對于老年高血壓病的治療,劉老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精微物質缺乏是氣血不足的主要病因。老年人因年老體衰、素體體虛或因內傷積損、勞欲過度,飲食不節(jié)而損傷脾胃之氣,水谷精華吸收不良而氣血兩虛加重。氣的推動和溫煦功能減退,氣虛致推動無力,血行不暢,亦可致機體內精微物質不能及時輸送,停而為瘀。故老年人眩暈病是以“氣虛血瘀”為病理基礎,“因虛致瘀”是眩暈病根本原因,痰瘀痹阻是眩暈病的主要矛盾,血瘀證貫穿疾病始終。虛、痰、瘀三者為眩暈的核心,在臨床治療中應抓住這三點,用藥中虛實相兼治療,務必有行走通達之品調活全方。
參考文獻
[1]馬學芳,郜志宏.老年高血壓中醫(yī)證型與危險因素之間的相關性研究[J].西部中醫(yī)藥,2012,25(10):79-80.
[2]李桂杰,海英.淺析眩暈中醫(yī)病因病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19(10):1-4.
[3]王宇彤.補陽還五湯對高血壓腦出血(氣虛血瘀型)病人恢復期中醫(yī)證候積分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6):733-735.
[4]王輝,韓濤,張婷,等.“以通為用”論腦卒中[J].吉林中醫(yī)藥,2011,12(7):606-608.
[5]程杏軒.醫(yī)述[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51.
[6]王邦才.通法發(fā)微[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3,18(3):157-159.
[7]李淑玲,潘文,康開彪,等.益氣活血方治療老年“H型”高血壓(氣虛血瘀證)臨床觀察[J].西部中醫(yī)藥,2017,30(1):62-65.
[8]李梴.醫(yī)學入門[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5.
[9]李珍一.黃芪水提取物拮抗高血壓及其所致心肌纖維化的作用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6.
[10]何旭.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高血壓病40例[J].西部中醫(yī)藥,2014,27(10):112-113.
[11]侯丕華,陳改玲,李格,等.老年高血壓病中醫(yī)臨床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1):80-82.
[12]劉超,陳光,高嘉良,等.中成藥治療眩暈用藥規(guī)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23(11):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