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由國學大師傅璇琮先生與著名學者艾蔭范、劉繼才聯袂主編,東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古典詩詞比興轉義大詞典》(以下稱《比興轉義大詞典》)近日面世。這一詞典自“七五”期間初編以來歷經斷續(xù)三十余載,前后四代學者百余人先后參與了編寫工作,將中國歷代的詩詞、曲、賦、小說、散文、戲曲詞語中相關比興的轉義、衍化的修辭義做了全面查閱和梳理,歸納為常用的轉義、典故的本義與借代義、意象的比興義等三類詞目,并將歷代文學作品中曾出現過的義涵隨詞目注釋,最終形成了這部有1500余條詞目、150余萬字的大詞典。由此可見,這是一項名符其實的浩大學術工程。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各類體裁的典籍中去查閱、辨析、考證、選擇、歸納、釋義,所需的時間、精力、學術的功夫,絕不是簡單的數字可以傳達出來的。我想,傅璇琮等先生之所以組織龐大的學術隊伍開展如此浩大的工程,要達到的目標不會只是出版一本即拿即放,隨手使用的一般詞典,而是要借由對比興義在古典文學作品史中傳承和衍化的梳理,傳達對于中國文學精神傳統(tǒng)的推介與傳承的愿望,以此推動新時代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維護它的雅正與純潔品質。
《比興轉義大詞典》的直接功用是查閱代表性的詞語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曾出現的各種比興之義,同時在詞語比興義的衍化中獲得古典文學精神傳承的具體語言例證。如:“蝴蝶”“杜鵑”“端午”“冰心”“青云”“秋風”等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常見而且富有鮮明民族文化內涵的詞語,詞典中系統(tǒng)輯錄了這些詞語自古及近代在詩、詞、曲、文言散文等作品中表達不同比興義的例句,年代跨度之大,義項包含之全,可使中國古代文學愛好者、研究者方便地查閱到曾經在作品中出現的比興義涵,為其欣賞、創(chuàng)作和研究提供借鑒。這樣的工具書無疑是一項具有新意的成果,深入到了中國古典文學較專業(yè)的領域中。
這部《比興轉義大詞典》還有超越其工具書本身的價值,那就是通過詞語的比興義在文學作品中歷史衍化的實例,傳達出中國文學精神傳統(tǒng),啟示讀者的領悟。如果細讀《比興轉義大詞典》,可以增加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蘊涵的文化精神、審美觀念和藝術特質所形成的文學傳統(tǒng)的自知和自識,可以從中學習到超出藝術表現手法之外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詞典又可以當作學習和研讀中國古代文學的教科書。雖然其中并無說理論證,卻搜集到了豐富的文學文獻。翻閱大詞典所得到的絕不像查一般詞典那樣僅僅獲得字形字音和字義,而是很容易從中發(fā)現民族文化與藝術精神在中國文學生活中的歷史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這種精神傳統(tǒng)在今天格外珍貴,應當珍惜與傳承,它可以為新時代的漢語言文學提供靈魂性的東西。大家知道,比、興不僅僅是某種藝術表現形式,這種民族特色鮮明的文學藝術形式斂聚和呈現出來的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這種方式源于對宇宙、對社會、對人生的高度自覺而擁有的生命境界,營造出的是天、地、人同情共感的和諧世界。當人們以與萬物為群為友的觀念感受自然、社會現象時,必然會在更大的境界中,即在更大的多元共在的時空中去領悟,引起類比的想象與感興。此時所引發(fā)的絕不會是對事物孤立感覺與判斷,而是對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與生命的感悟。這就使比、興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展現民族文化精神與審美理想標志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对娊洝肥俏覈钤缭姼杓?,從文獻的意義上也是代表性的比、興的源頭,《比興轉義大詞典》抓住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核心,從詞語比興義衍化方面完成了一次中國古典文學精神歷史傳承的實例考察。
讀《比興轉義大詞典》不僅可以領悟中國文學精神的歷史傳承,還可以得到建構新時代中國文學理論的啟示。比、興是中國文學理論體系中獨有的重要范疇,它們不是單純的文學概念,其中凝結著中國古代哲學、美學、藝術精神,是中國文學精神、美學品質的重要標志,這一點對于新時代文學理論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理論自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發(fā)生學術觀念與方法的轉換以來,與古典文學理論發(fā)生了相當大程度的斷裂,新的概念、范疇和理論體系使古典文學理論概念、范疇失去了存在空間,其所承載的傳統(tǒng)文學精神也隨著社會變遷不斷淡化,這是事實。當下,學界提出古代文學理論現代的目標,其意也在于建構新時代文學理論時要傳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學精神,使新時代的文學理論更能夠反映出中國文學經驗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侗扰d轉義大詞典》搜集的比興義歷史衍化實例可以證明,中國文學精神完全可以在比興為代表的詞語、藝術形式中實現歷史傳承,顯示出永久的生命力。文學理論體系建構最重要的是發(fā)現、總結、闡釋文學思想、觀念、經驗,使之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如文學作品一樣,文學理論也是有精神、有靈魂的。讀詩可以讀出人心來,讀文學理論同樣可以讀出文學精神來。因此,新時代文學理論建構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呈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學精神。《比興轉義大詞典》系統(tǒng)梳理出的漢語詞語在歷代文學作品中發(fā)生的比興轉義,客觀上也同時勾勒出承載于文學話語的古典文學精神歷史傳承的脈絡。毫無疑問,這對于從一個角度研究古典文學理論也有著學術價值。在漢語詞匯中,許多詞語因中華文化的浸染而蘊涵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象,體現著中華民族人的精神和審美理想。比興義在轉化過程中所營造的藝術境界和人文傳統(tǒng)一直在詩歌領域傳承、發(fā)展的事實證明了古典文學理論同樣具有當代價值,它的基本精神和概念、范疇完全有理由在今天得到弘揚。
《比興轉義大詞典》的編纂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特點,因而難免遇到難解的課題。有學者指出,《詩經》和《楚辭》等是比興的源頭,而詞典中重在后世的轉義而少了源頭的原生例句,因而少了完整性。這一觀點切中肯綮,應得到重視。詞目和例句篩選的完備性和代表性,釋義的準確性、科學性都是對編撰者巨大的挑戰(zhàn),還存在著可完善的空間。但無論如何,《比興轉義大詞典》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學術工程,無論是對當下的漢語文學創(chuàng)作與欣賞,對新時代中國文學理論建設,還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美學傳統(tǒng)、文學精神都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和價值。
(作者簡介:趙慧平,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yè),文學博士。現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出版著作《地之魂》《批評的視界》等著作5部,主編、參編著作《當代文藝觀念嬗變》等20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