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香 蘇銀偉 楊秋穎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考察等方法對“三化”理念下上海市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上海市“三化”體育課程改革贏得了師生普遍支持,現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三化”改革的深度推進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約。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有針對性地制定“三化”改革推進細則,增加專項研究課題;學校應加大對體育工作的條件性保障,開設多樣化的教學內容,結合本校體育特色,有針對性地推進“三化”改革;體育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前提下,應認真鉆研新型教學方法,強化對教學評價的認知并尋求簡便有效的評價手段。
關鍵詞:“三化”理念;上海市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12-0009-04
一、前言
2012年11月,上海市首批17所高中開始進行體育專項化改革,開啟了高中體育專項化的探索之路,經過近三年的不斷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2015年上海市教委決定擴大高中體育專項化試點范圍,并正式啟動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改革試點工作[1],與高中體育專項化形成獨具上海特色的“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簡稱“三化”)體育課程改革局面。
在“三化”理念指導下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也存在諸多教學實踐問題亟待解決。想要進一步豐富“三化”課程改革理念,深度推進體育課程改革則必須要在體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明晰“三化”課程改革的現狀,挖掘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將其解決。
本研究旨在立足“三化”體育課程改革理念,對上海市實施“三化”改革教學的試點學校進行實地調研,從“三化”認知、教學觀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三化改革”推進保障等幾個方面著手探究體育教學現狀、成效與不足。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上海市基礎教育“三化”體育課程改革為研究對象,調查對象主要是上海市已實施“三化”體育課程改革的小學、初中和高中。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專家訪談、數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上海市中小學體育教學現狀進行實證研究,其中以問卷訪談法為主,從不同的維度設計三類問卷(體育教研組組長、體育教師、學生),輔以訪談和實地考察。
通過問卷星網獲取教研組長問卷57份,有效問卷57份,有效率為100%。從教師對“三化”改革的看法、教學觀念、體育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7個方面設計兩份體育教師問卷,分兩次發(fā)放與回收,第一次通過問卷星網發(fā)放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40份(有效率100%)。第二次通過上海市青年教師技能大賽,發(fā)放問卷210份,回收181份(回收率86.19%),有效問卷181份(有效率100%)。通過問卷星網獲取上海市中小學學生問卷8019份,有效問卷7820份(有效率97.52%)。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師生普遍對“三化”改革持積極態(tài)度,但對深度推進有多重顧慮
“三化”改革的推動一方面來自于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另一方面來自于一線教師與學生的具體落實,在對師生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我們發(fā)現師生對“三化”改革興趣濃厚,接受程度高,但對于師資、場地器材等保障性條件有著多重的顧慮。
調查結果顯示(表1),體育教師普遍對“三化”改革持積極態(tài)度,認為“三化”有助于教師針對各學段的學生身心特點開展教學,使各學段的體育教學改革方向更加明確,以及有助于小、初、高的體育教學銜接3個方面的頻率依次為79.17%,62.08%和56.25%?!叭崩砟铍m好,但落實起來卻存有諸多困難,如師資、場地難以滿足改革要求,加重體育教師工作量的頻率依次為50%、49.17%和28.75%。
統(tǒng)計數據顯示(表2),56.04%的學生很喜歡“三化”課程,比較喜歡的學生比例占28.17%,二者合計達84.21%,不喜歡和很不喜歡“三化”課程的比例僅占3.56%。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喜歡“三化”課程的三大主要因素依次是“自己的愛好(78.49%)、體育教師引導(53.11%)、學校體育氛圍的影響(49.51)”。
多重數據反映出無論是體育教師,還是學生均對 “三化”改革持積極態(tài)度,認為“三化”改革利大于弊,有推進的價值,但確實面臨學校師資、場地、教師工作量以及理念的貫徹與滲透等問題。這提示我們,在推進“三化”改革的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要制定操作性極強的指導意見或實施措施,讓每一所實施“三化”改革的學校都能夠清楚如何才能理念落地。
(二)“三化”改革推動教師教學觀念發(fā)生轉變,“健身育人”理念凸顯
在多方數據的支撐下我們發(fā)現,“三化”改革確實讓多數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產生了新的看法,觀念上實現了由重視雙基到現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轉變,教學實踐中凸顯了健身和育人雙重屬性。
對體育教師教學觀念進行調查,發(fā)現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以及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最為靠前,并且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教師比例略微超過重知識、技能傳授的比例, 這種情況已被多數發(fā)達國家所重視[2];3、4、5位的選擇分布較為平均,說明在考慮知識、技能、能力之后,教師也會相繼考慮差異性教學、以學生學為主、多向信息交流等方面(表3)。此調查結果能反映出體育教師由傳統(tǒng)雙基教學觀念向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向的轉變。
調查結果顯示,發(fā)展身體素質為主的人數為43(占39.81%),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主的人數為27(占25%),以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為主的占20.37%(圖1)。由此可見,體育教師在教學觀念的轉變下,開始注重“健身育人”理念在課堂中的應用,這也將是今后體育教學的發(fā)展趨勢。
(三)“三化”改革促使教學目標多元化,尚需與核心素養(yǎng)對接
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多數體育教師不再一味地追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體能、興趣愛好、良好心理品質、體育精神等得到了體育教師的極大重視。教學目標雖然呈多元化發(fā)展,但全面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接還需一個過程。
從體育教師教學目標的認知情況來看,各學段在教學目標上呈多元化,同時各目標的被選頻率比較均衡,差異不大。其中培養(yǎng)運動興趣與愛好,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是設計教學目標最為重要的成分(88.1%以上);第二是增強體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78.57%以上);第三是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75.24%以上);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具備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發(fā)揚體育精神等排在后面(圖2)。
體育教師在設計體育教學目標時,主要考慮的是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身體發(fā)展特點及個體差異,但是三個學段卻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小學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初中階段目標更加離散,教學目標突出學生體育學習能力;高中階段注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圖3)。
教學目標的設計在遵循各學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向“三化”改革特點靠近,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這個階段是一個熟悉與探究的階段。但是對照新頒布的課標要求,教學目標還需全面地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實現有機的對接,訪談中發(fā)現體育教師目標認知與目標落實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
(四)教學內容的開設不能滿足“三化”改革的需求,高中最為明顯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實地考察,發(fā)現上海市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以最為常見的項目為主,如籃球、田徑、跳繩踢毽、隊列訓練等,受安全、師資、場地與器材等因素制約很多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難以開設,不同程度影響了“三化”改革的推進,其中矛盾最為突出的是高中專項化。
綜合調查數據,發(fā)現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大部分學校常開設的項目以傳統(tǒng)項目及安全系數高、不受場地器材影響的項目為主,新興項目的開設情況不理想;第二,項目的開設受安全因素、師資、場地器材的影響,從選擇頻率的層次看,影響程度排序為場地器材>師資>安全問題;第三,棒壘球、游泳、網球、輪滑、跆拳道5個運動項目同時受到安全問題、師資、場地器材的影響,是學校開設運動項目的難點問題(表4)。
盡管上海市教委在不斷推進“三化”改革,但是體育項目作為改革的抓手卻沒能跟上改革的要求,許多學生喜愛的新興項目難以開展,尤其是對于專項需求較多的高中階段,專項化教學實施一般停留在足、籃、排3大球上,游泳、網球等項目很少涉及。
(五)教學方法未能表達“三化”特點,新型方法運用面臨困難
調查發(fā)現,現有教學方法依然側重示范與講解,并沒有根據“三化”改革做有針對性的改變,諸如探究學習、情景學習、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等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然面臨困難。
如圖4所示,示范法、講解法的得分遠遠高于其他教學方法,而自主學習法、情境法與探究學習法的得分最低。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體育教師對“三化”改革和新課標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情境學習等方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還較為薄弱。
調查中還發(fā)現體育教師對不同教學方法的功能有正確的認知,并且認為合作學習、情境教學等“育人”效果理想,但在實踐教學中仍是以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式為主(講解、示范),對新型學習方式的落實程度較差,這一情況從側面反映出體育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有待提高[3]。
我們通過深入調研發(fā)現大部分體育教師都面臨著對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的理解不到位、操作流程不清楚、難以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難以把握運用時機及引導學生等問題,尤其是難以創(chuàng)設情境和難以把握運用時機最為突出(圖5)。
體育教師觀念雖然已經轉變,但在教學實踐中,仍然保持傳統(tǒng)教學的思維慣性,對新型教學方法持有逃避的態(tài)度。因此,一方面應繼續(xù)強化體育教師教學理念、技能的培訓,另一方面,“三化”改革指導意見中應提供與新型教學方式相關的可操作性建議或案例,特別是在情境創(chuàng)設與運用時機方面的指導,積極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新課標要求相對接。
(六)教學評價直指“三化”改革,但缺乏簡便、有效的評價工具
針對教學評價內容、課堂表現與評價中易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發(fā)現教學評價注重以“三化”改革為導向,關注“三化”群體的差異,但是缺乏簡便、有效的評價方式。
從評價內容角度來看,呈現出教學評價以學生運動技能掌握、運動參與度和體育學習態(tài)度并重的特點,這些都是可視化的顯性表達,但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和體育健康知識的認知情況評價較少(圖6)。
不同學段體育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評價的依據是不同的,但是總體來看比較均衡。其中小學階段數值最高的是與同學合作交往(78.67%)的情況,其次是體育學習興趣(74.67%)。初中階段最高的是完成學練任務情況(84.76%),高中階段最高的是克服學習困難的情況(71.43%)(圖7)。
由此可以看出,教學評價因不同學段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小學階段體育教師對社會適應與學習興趣較為看重,凸顯了“小學體育興趣化”特征;初中階段體育教師對學習要求比較看重,這一現狀主要是跟中考體育相掛鉤,多種考試項目推動初中體育朝著多樣化方向發(fā)展;高中階段教師對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較為重視,訪談中得知高中教師評價也比較注重學生專項能力與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直接與“高中體育專項化”相對接。
在對教學評價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中,發(fā)現小學段與高中段側重缺乏評價工具,初中段側重學生自評與互評的結果難以反映實際情況。教學評價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和過程性評價難以操作兩項占比較?。▓D8)。由此可知,不管是小學段、初中段,還是高中段,缺乏簡便、易行、有效的評價工具,學生互評效果難以反映實際情況,難以使用進步幅度進行相對評價這三項成為各學段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最容易遇到的問題。通過訪談我們得知體育教師對教學評價沒有清晰的認知,在實踐中遇到問題后并沒有進行充分的反思與總結。
(七)“三化”改革的深度推進缺乏多樣化的條件保障
“三化”改革的推進既需要“三化”理念落地,同時也需要必要的條件保障。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師生對“三化”理念大力支持,對“三化”改革起著推動作用,但是體育經費、場地器材、師資、得不到重視等客觀現狀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三化”改革的深度推進。
從影響“三化”改革深度推進的主要因素綜合得分排序情況看,前三個瓶頸依次為“缺乏體育場地和器材、體育師資不足、體育經費缺乏”(圖9),訪談中發(fā)現師資除了數量不足以外,專業(yè)化水平也欠理想[4]。教師課時津貼、職稱晉升與進修機會與主科教師相比較低;體育經費總體缺乏的基礎上各校差異較大[5]。由此可見,場地器材、師資、經費作為限制體育教學發(fā)展的因素,與前面限制開設運動項目的因素不謀而合,再次印證場地器材、師資、經費是上海市“三化”改革深度推進的主要難題。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上海市“三化”體育課程改革贏得了師生普遍的支持,現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三化”改革的深度推進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約。
2.教學觀念向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轉變、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追求、教學評價的針對性和健身育人模式的普及推動了“三化”改革的進程,為“三化”改革增添了活力。
3.運動項目不能滿足學生需求、教學方法依然以講解和示范為主、缺乏簡單有效的評價工具、匱乏多樣化的條件保障等因素不同程度上阻礙了“三化”改革的步伐,影響了“三化”改革的進展。
4.“三化”改革與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有機融合工作仍需進一步研究。
(二)建議
1.在現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揮優(yōu)勢條件的推動作用。教育主管部門應有針對性地制定“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推進細則,架起“三化”改革理念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增加專項課題研究項目,探索基于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三化”改革發(fā)展路徑。
2.學校應重視體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對體育工作的條件性保障,開設多樣化的教學內容,結合本校體育特色,有針對性地推進“三化”改革。
3.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前提下,體育教師應認真鉆研新型教學方法,強化對教學評價的認知,尋求簡便有效的評價手段。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委.關于進一步推進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hmec.gov.cn/html/xxgk/201506/415082015005.php.
[2] 董翠香,朱美珍,季瀏. 發(fā)達國家學校體育發(fā)展方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2,19(4):73.
[3]孫涵,張麗君,劉美香.上海市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6):92.
[4]蔡皓.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教學中存在問題分析[J].體育學刊,2009,16(2):76.
[5]李艷茹,沈建華.上海市中小學學校體育環(huán)境現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