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尚京 段煉 辜劍鋒
摘 要 從省級培訓組織管理角度,對“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項目”的培訓背景、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培訓對象、培訓方式和時間安排進行回顧和總結,而后立足于遠程培訓工作坊,從培訓者(坊主)的視角,簡要介紹工作坊創(chuàng)建、學習團隊組建、學業(yè)課程輔導、研修活動開展、作業(yè)評定和學員評價等項目開展情況,總結培訓操作實踐經驗。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遠程培訓工作坊;教育信息化;網絡研修平臺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8)15-0021-03
1 前言
“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遠程培訓項目的實施始于2012年,至2016年9—11月最后一期學員培訓工作結束為止,四川省項目工作順利完成。本文希望通過對培訓項目的綜述和對工作坊工作的淺析,為今后相關項目培訓工作的實施提供有效借鑒。
2 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項目回顧和總結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精神,“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項目”在全國各省市分批次陸續(xù)實施。項目培訓從2012年啟動,到2016年末結束,對全國20萬名中小學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1]。四川省電化教育館、中央電化教育館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四川有限公司三方根據相關協議,友好協商,明確合作,共同推進“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遠程培訓子項目[2-3]。中國移動培訓項目在四川省的實施工作,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明確目標任務 按照項目總體部署,自2012—2016年,通過實施本項目,采取集中培訓和遠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四川省13 400名中小學教師進行不少于50學時的遠程培訓,對134名骨干培訓者進行30學時的集中培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精選培訓對象 遠程培訓對象為中小學校負責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師或管理者,向農村學校傾斜。集中培訓對象為各地推薦的擔任遠程培訓輔導教師的骨干培訓者。
學員選派按照“一校一人”原則,遴選負責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骨干教師或管理者參加。學員遴選采取教師申請、學校推薦、教育行政部門審核的方式進行,農村教師不少于參訓學員總數的三分之二,并充分考慮學員地域分布的均衡性。
根據《2013年四川省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表分析》,確定各市、州遠程培訓年度名額分配如表1所示,原則上集中培訓名額為遠程培訓名額的1%。
精選并嚴格審核培訓內容,靈活采用多種培訓方式,保證培訓時間
1)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學校教育信息化規(guī)劃設計、學校信息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學習資源應用管理、信息技術與校本研修整合、學校信息化管理等。
2)培訓方式。采取線上學習與交流、線下研修與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培訓模式,幫助學員有效利用網上研修社區(qū),更新觀念,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建立學習共同體。網上培訓時間不少于50學時。
建立健全組織管理執(zhí)行機構 中央電教館負責項目實施,包括文字教材、網絡課程及平臺研發(fā),并為參訓學員提供教學和技術服務。做好參訓學員的考核評價工作,考核等級分為優(yōu)秀、合格、不合格,其中優(yōu)秀等級比例不超過20%。參訓學員按要求全部完成培訓任務并通過考核者,由中央電教館頒發(fā)統(tǒng)一編號的培訓結業(yè)證書。
四川省教育廳師范處負責四川省項目的領導、總體規(guī)劃和統(tǒng)籌管理。四川省電化教育館作為項目執(zhí)行機構,主要承擔具體項目實施的組織協調、業(yè)務管理和日常事務。遴選骨干培訓者和參訓學員,按要求組建省級培訓管理團隊,做好過程監(jiān)控、工作簡報、繼續(xù)教育學分登記、總結宣傳和培訓績效自評等工作,確保四川省項目實施的質量和水平。
四川省各市、州電教館承擔遴選骨干培訓者和參訓學員,完成遠程培訓過程管理監(jiān)控、工作簡報等組織協調、業(yè)務管理任務。各地應為參訓教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積極支持教師培訓結束后的應用與實踐,推動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開展。
3 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項目遠程培訓工作坊工作
筆者曾被推薦為四川省擔任遠程培訓輔導教師的骨干培訓者,在全國中小學教師網絡研修平臺創(chuàng)建工作坊,開展中國移動培訓教師培訓指導工作。
坊主(主持教師)工作流程及主要職責
1)前期骨干培訓業(yè)務知識學習。通過集中培訓,對項目培訓的方案及課程結構有了深入了解,同時掌握了研修活動的組織策劃;通過線上授課,坊主進行集體備課,對課程進行深度學習,對疑難問題進行集體探討。筆者按照項目培訓計劃完成參培任務,成為一名合格的培訓者,為接下來的研修主持工作做好知識儲備。
2)工作坊創(chuàng)建。以2014年工作坊為例,首先登錄培訓平臺設置課程。按培訓大綱要求,本工作坊設置必修課41課時;選修課26課時;創(chuàng)建兩個研修主題,八個研修活動,共10課時。利用平臺提供的時間線工具,對本坊所選的85學時的課程學習進度進行規(guī)劃,確保每門課程按時間線有序地開放給學員學習。
填寫本工作坊的課程設置特點(本工作坊以理論學習為基礎,以實踐性較強的信息技術工具類課程為主要特色);填寫坊主的相關培訓經歷和輔導優(yōu)勢。
各項工作準備就緒,技術客服完成數據測試,發(fā)布工作坊。
3)工作坊管理。
①本工作坊創(chuàng)建交流QQ群(377689499,“潤物無聲教育工作坊”),是為學員提供在線討論、學習疑問解答和技術支持的平臺。
②學員選坊與學習共同體組建。學員根據本坊的課程特點和坊主的輔導優(yōu)勢加入本坊后,為了便于管理,筆者將200名學員根據入坊的先后,以五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分成40個學習小組。成立班組成員,完成學習共同體的組建,形成團隊建設計劃書(包括團隊名稱、團隊口號、成員情況、團隊共同學習目標、團隊學習的初步計劃等)。
③課程學習與輔導。本工作坊主要通過坊QQ群和研修平臺上的討論交流模塊進行學習指導,針對200名學員的學習情況和作業(y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體頭腦風暴或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幫助學員提高網絡研修能力,進行深度學習和理解應用。
④主持研修。按照前期設置的研修任務,筆者指導各學習小組利用研修工具開展線上交流與線下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研修活動。線上,各學習小組就信息化教學案例的制作進行總體規(guī)劃,對信息化教學設計、小組匯報展示等具體任務進行分工協作。線下,將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應用到課堂教學,通過實踐,促進小組信息化教學案例的總結提升。最后在線上進行匯報展示,向本工作坊的學員展示研修成果。
⑤作業(yè)評閱與學業(yè)評定。由于本工作坊學員比較多,按教師工作手冊要求,對作業(yè)進行部分批閱,其中5%的作業(yè)推薦為優(yōu)秀作業(yè)。對各小組的信息化教育設計的研修成果進行點評推薦,并組織學員互評;按推優(yōu)要求,將其中五個小組作品推薦為優(yōu)秀研修成果。
坊主工作的總結與項目培訓思考[4]
1)2014年工作坊總體情況。來自六個市州的200名學員參加了本工作坊的學習:在六市教育主管部門和坊主督導下,學員通過努力學習,其中175名學員學業(yè)評定為合格,及格率為88%;學習成果中,有5%的作業(yè)被評為優(yōu)秀作業(yè),10名學員被中央電教館評為優(yōu)秀學員;同時,筆者被中央電教館評為2014年度優(yōu)秀坊主。
2)對基于工作坊模式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項目培訓的思考。
①課程設置科學合理。本項目網絡課程設置參照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從硬件操作技能、軟件使用技能和信息化教學素養(yǎng)三個大的方面設置課程框架,具體包括設施、資源、應用、管理和研修五個維度,一共設置176個學時的課程供坊主選擇。
②平臺設計理念新穎,能較好地克服傳統(tǒng)培訓的弊端。平臺通過訓、研、用、評四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使學員信息技術知識得到增長和應用能力得到提升。
學員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形成學習共同體。學員根據坊主的選課列表和課程輔導優(yōu)勢,自主選擇坊主,從而實現自主選課。學習問題和教學應用相結合,隨時發(fā)現隨時提問,解決疑問,從而實現虛擬學習與教學實踐的有效整合。
基于學習任務的創(chuàng)新培訓研修模式。互動研修模式形式多樣,培訓研修常態(tài)化,與日常工作緊密結合,同時研修工具豐富,研修形式由學員自主規(guī)劃。
在應用方面,研修平臺海量原創(chuàng)生成性資源,形成公共資源庫和個人資源庫;不僅支持移動學習,而且支持微課研修、校本研修;開設教師百科,問題互助答疑,深度討論;進行多維度學習過程和效果分析統(tǒng)計分析,量化學習效果評價。
③項目培訓基本滿足教師教學需求。通過教師工作坊研修,由培訓專家、研修主持教師和參訓學員共同構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學習共同體。通過網絡研修結合線下研修活動,自主專業(yè)學習結合合作研修交流,理論學習結合返崗應用等方式,研修主持教師與學員共同開發(fā)生成資源,推送典型案例資源和微課程資源,推動優(yōu)質資源交易與交換,滿足教師學習與工作需求,打造了“培訓—研修—應用—成果轉化”的工作坊培訓模式。
④本項目培訓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
問題一:教師主動學習的內驅力不強。
首先,教師本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加之培訓繁多,缺乏積極性。據本坊的教師交流,他們日常教學工作繁重,特別是一些偏遠學校的教師,一般都是“主科+副科”教授多門課;培訓眾多,一學期至少有一到三個培訓任務,因此,培訓時間不能很好保證。這就導致部分學員對培訓存在功利化傾向,淪為“拿證主義”。
其次,培訓轉化缺乏過程跟蹤長效機制。教師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地區(qū),培訓結束,繼續(xù)交流漸漸終止,因此,學習共同體的積極影響也不再存在。同時,由于教師培訓人力、財力等各方面的原因,缺乏培訓有效轉化的過程跟蹤長效機制,往往完成返崗應用之后,合格證到手,培訓就結束了,學習也就終止了。
問題二:培訓內容與學員的教學分離,培訓內容學科針對性有待加強。本工作坊學員是來自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語文、數學、信息技術、科學、思品等不同學科的不同年齡段的教師,培訓內容以《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標準》為指導,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理論講授和一些軟件使用的技術操作。在理論講授中,雖然培訓教師注重在其中穿插聯系實際教學的案例,但是關于某學科的案例很難引起其他學科教師的共鳴。在技術講解中,往往是文科教師覺得偏難,而理科教師(特別是信息技術教師)已經掌握;年長教師掌握知識很吃力,而年輕教師輕松掌握。因此,項目培訓效果參差不齊。
問題三:學習共同體合作流于形式。本項目培訓必須采取課程獨立完成,研修活動小組協作完成任務的形式。但是本工作坊的學員來自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知識結構和教學偏好差異大,因此,小組合作有分工,卻不能很好合作,學習共同體群體動力不能發(fā)揮到極致。
工作坊坊主結語 中國移動培訓項目持續(xù)四年,已經進入最后培訓批次的評優(yōu)階段,培訓工作已經接近尾聲。筆者在本項目中擔任坊主,一方面通過辛勤付出,工作得到學員和培訓機構的認可;另一方面,通過本次獲得的項目培訓的寶貴經驗,將為專業(yè)成長助力。同時,對本次項目培訓得失的反思總結,將對所從事的信息技術類教師培訓工作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實施“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國家級培訓項目”的通知》[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f0eb3d4d580216fc700afde7.html.
[2]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D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11/159042.html.
[3]四川省電化教育館關于選派教師參加“教育部—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國家級培訓項目”的通知[DB/OL].http://gk.pengxi.gov.cn/xxgk/dept-92338060/file/t1_20140905173030-933815-00-000.
[4]賈居堅.教師培訓項目的有效實施與管理[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8669e378f18583d0496459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