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歡 周維來
【摘 要】目的:探究消化內鏡技術用于消化道早癌診斷治療價值。方法:選取170例2016年3月到2018年2月醫(yī)院接收的消化道早癌患者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就診順序進行構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是高清內鏡檢查加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對照組是傳統(tǒng)內鏡檢查加外科手術切除術。觀察組為90例,對照組為80例。觀察組與對照組主要比較的內容是臨床診治效果。結果:觀察組形態(tài)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細血管影像評分分別為(3.92±0.79)分,(3.75±0.84)分,(3.51±0.85)分,全部高于對照組(2.33±0.62)分,(2.32±0.53)分,(2.24±0.73)分,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72.36±4.17)d,(7.8±1.6)d,全部小于對照組的時間(91.55±8.28)d,(10.7±1.8)d,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89%,低于對照組的30.00%,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內鏡技術(NBI+EMR)診治上消化,對于早期患者來講,診斷率相對較高,治療的時間短,康復時間快,并發(fā)癥少,治療費用低。在臨床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效果,應該被廣泛的應用和推薦。
【關鍵詞】消化內鏡;早癌診斷;治療價值;消化道
【中圖分類號】R7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2
消化道早癌是一種最為常見的腫瘤,男女發(fā)病率比例為2:1。多發(fā)人群為50歲以上老年人[1]。出現此病癥之后,大部分的患者為腹痛、體重減輕、便血以及腹部包塊等情況,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這里使用高清內鏡檢查加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的方式,對于早期患者來講,診斷率相對較高,治療的時間短,康復時間快,并發(fā)癥少,治療費用低[2]。展現了消化道早癌的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這里通過觀察組與對照組進行多方面的構建與對比,希望以此來對臨床應用提出合理化建議。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數據 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選取170例2016年3月到2018年2月醫(yī)院接收的消化道早癌患者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按照就診順序進行構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是高清內鏡檢查加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對照組是傳統(tǒng)內鏡檢查加外科手術切除術。觀察組為90例,對照組為80例。
觀察組高清內鏡檢查加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中,男性為50例。女性為40例,年齡在37歲到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7 ± 3.8)歲。根據病變位置不同,其中,食管30例,胃底 14例,胃體24例,胃竇12 例,賁門10例。
對照組傳統(tǒng)內鏡檢查加外科手術切除術中,男性為46例。女性為34例,年齡在36歲到8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2±4.3)歲。根據病變位置不同,其中,食管26例,胃底12例,胃體26例,胃竇10例,賁門6例。以上內容選取的標準,是經過患者或者家屬的同意之后,自愿進行手術并簽字的患者。兩組資料的基本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的是傳統(tǒng)內鏡檢查加外科手術切除術,使用的是白光檢查,然后確診,接著進行外科手術切除術[3]。觀察組高清內鏡檢查加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其中包含了超聲內鏡、窄帶成像( NBI )等主要內容,并對已經確診的消化道早癌患者進行內鏡下(EMR)治療,根據病理改變形態(tài)、胃小凹分型及毛細血管形式進行有效記錄[4]。
1.3 評價指標 針對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診治效果影像質量評分、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fā)癥進行進一步的統(tǒng)計與探究。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 SPSS.16. 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得到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得到的統(tǒng)計數據用()來進行表示,用t來對計量資料檢驗,計數資料的檢驗則通過x2,得到的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
2 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觀察組形態(tài)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細血管影像評分分別為(3.92 ± 0.79 )分,(3.75 ± 0.84 )分,(3.51 ± 0.85 )分,全部高于對照組(2.33 ± 0.62 )分,(2.32 ± 0.53 )分,(2.24 ± 0.73 )分,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平均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72.36 ± 4.17)d,(7.8 ± 1.6 )d,全部小于對照組的時間(91.55 ± 8.28)d,(10.7 ± 1.8)d,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 8.89%,低于對照組的 30.00%,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新常態(tài)背景下,臨床中常見的類型是早期大腸癌、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幾種類型 。不同的類型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對于消化道早癌患者來講,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展現了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中,高清內鏡檢查加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技術明顯高于傳統(tǒng)內鏡檢查加外科手術切除術,并展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雖然傳統(tǒng)治療方式沒有太高的診斷率,但是隨著 EUS 與NBI等技術的發(fā)展,消化道早癌的診斷率也上升了一個很大的臺階。因此,高清內鏡檢查加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將消化道黏膜表面處的微細腺形態(tài)、微血管等清楚展現出來,對于“活檢”來說,是占據十分重要的優(yōu)勢地位的[6]。結果表明,高清內鏡檢查加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形態(tài)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細血管影像評分全部高于傳統(tǒng)內鏡檢查加外科手術切除術。并且具有安全性高,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平均手術時間小等優(yōu)勢,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趙磊,周媛媛.消化內鏡技術應用于早期食管癌的診斷分析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15(03):84-85.
任春梅,許斌,文黎明,黃春,何利.金屬鈦夾聯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40例[J].中國藥業(yè),2018(12):21-22.
劉嬋,馬東升,于林芳.消化內鏡技術在消化道早癌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 中國醫(yī)學工程,2018,25(06):825-826.
毛淑坤,文黎明.不同腸道準備和改良結腸鏡檢查的應用進展[J].現代醫(yī)院,2018,16(12):102-103.
張永強,任海,郝文波,潘冠龍,張星焱.上消化道管狀胃重建術減小食管癌術后并發(fā)癥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8,2(04):13-14.
韓樹堂,徐肇敏,呂瑛.上消化道平滑肌瘤的內鏡超聲檢查隨訪觀察[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7,26(09):1706-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