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北碚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吳相蘭
音樂作品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載體,教師首先應在課程之前讓學生了解音樂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的背景下,感受音樂所傳遞的作者情感。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做好課前的準備。本文將以湘教版的高中音樂課本《音樂鑒賞》為例,闡述音樂作品的分析方法以及在教學中的設計。
在不斷推進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中,對于音樂學習主要采用說學法。說學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下或者在討論中學習,也可以在教師提出問題后進行討論,從而達到學生互動的效果。這樣既能達到教學目的,也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興趣。例如,學生比較喜歡通俗音樂,教師在教授通俗音樂的時候就可以通過中國通俗音樂的發(fā)展歷程引導學生分析、了解。用這樣的方式,結合時代特點,培養(yǎng)學生對于音樂的感情。
由于音樂學科的特殊性,其教學方式與基礎的文化課程有很大的區(qū)別,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為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個性,教學方式應呈開放性,讓學生與教師在互動中不斷學習探討。
音樂的教學和學習是一個在不斷地體驗中進行的過程,這是音樂本身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決定的。例如,從聽覺方面體驗,在聽《少女的祈禱》時,教師應準備編寫故事的互動方式,讓同學在聽完之后說出自己的看法,發(fā)揮想象。于是在歌曲的引導下就產生了這樣一幅場景:在一個春意濃濃的季節(jié)中,一位少女迎著陽光和溫暖的春風,在枝葉繁茂的大樹下遠眺,想象美好的未來;在群星閃耀的夜里,一位少女梳著長發(fā)默默祈禱,臉上透著一絲憂傷,思念著遠方,祈禱著未來……通過體驗,不需要教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在體驗中感受心靈與音樂的交流。在歌唱中體驗,通過歌唱的方式感受音樂的內涵。
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合作探究的方式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通過學生之間的探究讓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推動學生養(yǎng)成與人合作的品質,增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由此音樂的特殊性,創(chuàng)作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主要方式。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有很多形式都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做類似的音樂編曲,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科學地引導學生對創(chuàng)作進行嘗試。
高中音樂教學的不斷改革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改革,更是教學方法的改革。利用學生的興趣點、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不僅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學的目標。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應用,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1]李雙柱.音樂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淺談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合作[J].中國音樂教育,2016(8).
[2]陳秀.音樂課堂教學探究學習模式[J].音樂天地,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