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英桂
[摘要]所謂精講,就是選擇經過提煉整合后的知識內容加以解釋、說明。精講的目的是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需要指出的是,精講之“精”,并非僅指“精煉”,更含有“精彩”之意。文章就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何時精講、何處精講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精講;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3-0048-02
教師要堅信學生天生就是學習者、探究者。事實上,學生的確可以自主學會教材中80%的知識。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捅破那張薄薄的窗戶紙”。教師的講要引導學生向知識高地沖鋒,而不是代勞或揠苗助長式的灌輸。倘若教師占據了整個課堂,不過是精彩了教師,黯淡了學生。所以,現代教學,提倡教師要“精講”。但是,精講又絕不是簡單的縮講或不講,精講既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組織、協調、引導的作用,更要突出有效教學的適應性、針對性和啟發(fā)性,既要有教師的精彩“表演”,更要有學生的精彩表現。
一、何處精講
1.在教材中的重點處精講
在學習《摩擦力》一節(jié)時,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做好在此處精講的準備,比如圍繞該知識點設計相應的思考題和練習題,以便在課堂上圍繞該知識點展開精講。還有在教學最后的歸納小結環(huán)節(jié),也需要對該知識點進行歸納概括,幫助學生領悟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的要義與精髓。
2.在教材中的難點處精講
在八年級物理《平面鏡成像》的教學中,“為什么要用半透明的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來做實驗”是這一節(jié)課的難點。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直觀演示了“水澆不滅的火”這個小魔術,利用富有沖擊力的標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和欲望,然后經過演示、講解,成功地突破了這一難點。與此同時還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做好了充分的知識鋪墊,為學生動手操作奠定了必要的準備,這樣,學生做起探究實驗來也就得心應手了。這樣的精講,既體現了教師的精彩“表演”,更發(fā)揮了學生的精彩表現,真可謂一石三鳥。
3.在教材中的關鍵點處精講
在區(qū)分串、并聯電路時,教師一定要通過精講將區(qū)分串、并聯電路的關鍵點——“電流的路徑是否有分叉點及會合點”給學生講清楚。又比如在判斷電路是否短路時,首先要抓住關鍵點:“電流在分支路時,總是往電阻特別小的支路走”。像這樣的一些關鍵點,如果教師不講,學生通過自學很難抓住或理解,教師在此處的精講,就像是給黑夜里的舵手點亮了指引方向的明燈。
二、何時精講
1.講在教學中遇到啟而不發(fā)的時候
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通過啟發(fā)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突破或理解某些知識點。但有的時候,由于教師對學生的能力估計不足,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還是理解不準,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錯誤,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教師就應吹響學生的“集結號”,讓學生從前沿陣地上撤下來。這時教師不但要講,而且要理直氣壯地講,要講得精彩,讓你的講在學生的期待中大放光彩,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學習“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本領”時,其實就是比較不同物質的比熱容,根據比熱容的定義式c=Q/m△t,教材中給出了兩種比較方法:
(1)m和△t相同時,比Q,Q越大,吸熱本領越強。
(2)在m和Q相同時,比△t,△t越大,吸熱本領越弱。
對于“為什么不能在Q和△t相同時,比較m?筆者在教學中想通過啟發(fā),讓學生自己解決這一問題,但不論怎樣啟發(fā),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于是只好從頭一步一步地講解。當學生完全理解了這一問題時才發(fā)現,學生不能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足。
2.講在學生知識的“空白”處
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xù)啟用了新版教材,像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等。但不論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解決前面章節(jié)的問題需要后面章節(jié)的知識,甚至高中的知識抑或數學方面的但學生目前還沒學習的知識。此時遇到了限于學生的知識和閱歷還不知道,而現在又必須立刻知道的知識,教師即刻講才是正道。我們姑且稱這種情況為“補白”,填補空白之意。而對課堂上要補些什么,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根據學情給予充分的估計和準備。這正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要求所在。
小明用如圖1所示的電路探究串聯電路的電壓關系。已知電源電壓為6V,當開關S閉合后,發(fā)現兩燈均不亮。他用電壓表分別測a、c和a、b間的電壓,發(fā)現兩次電壓表示數均為6 V,由此判定燈____(填“L1”或“L2”)開路,用電壓表測b、c兩點間的電壓為____V。
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L1開路,0V。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肯定會這樣思考:當L1開路時,電壓表和L2串聯,如圖2,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發(fā)生了沖突,因為我們知道,用電壓表測電壓時,要和待測用電器并聯。此時要想使學生徹底明白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就需要教師“補白”電壓表的內阻、串聯電路的分壓原理等知識。
3.講在思維無法觸及的知識“縱深處”和知識“拓展處”
“橫看成嶺側成峰”,讓學生全方位、全視角洞悉知識的結構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學生走在“山腰處”是不能從全局把握知識的。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思維無法觸及的知識“縱深處”和知識“拓展處”時,教師要“該出手時就出手”,就應該“橫刀立馬”,掌控全局。這樣的教學才不是消滅問題的教學,而是有“滋味”的教學。在學習完《光的折射》后可以插入一個小版塊“科技與生活”,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反光膜”,將光的折射引向縱深,從而激發(fā)學生向科學進軍的原動力。同樣在學習完《光的折射》后還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光從其他介質射入空氣時,當折射角達到90度時會發(fā)生什么現象?”從而引出“全反射”的概念。這樣就將光的反射進行了拓展,進而向學生講解光導纖維的原理及華裔科學家、人稱“光纖之父”的高琨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講在模棱兩可的“朦朧處”
學生學到對知識不敢較真、模棱兩可的“朦朧處”時,教師就要講,一直講到學生對知識“通透”“澄明”為止。這樣學生才會在以后遇到該類問題時“明辨是非”、“擦亮眼睛”、不再“迷失”方向。在學習《焦耳定律》時,對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電熱。問題是學生對什么是“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不理解,教材中也沒有提及,學生以前也沒有接觸過,肯定是模棱兩可的,這時教師就該精講,詳細講解兩者的定義,還應該設計相應的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
總之,精講涵蓋了教學要素中講、練、思、評、考、悟等各個方面。精講重在揭示規(guī)律,貴在引領方向,傳授方法,難在適合學生,只有教師在平時工作中精思,在教學研究中精進,才能做到課堂教學精講。精講是一種水平,更是一種追求,還是一種境界。
(責任編輯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