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朔 李 爽
(1.四川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四川省成都市行知實驗小學,四川 成都 610000)
“讀報欄前擁擠著一顆顆攢動的腦袋,后面的人擠不進去,便踮著腳尖、伸長脖子朝里瞅,里里外外圍了幾層人”,這一現(xiàn)象便是改革開放初期大學校園的讀報熱[1]。1977年冬,因文化大革命中斷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復,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激起了有志青年強烈的求知欲望。讀書成為當時大學生的最愛,圖書館、閱覽室?guī)缀跏亲鶡o虛席。但學校的書籍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于是站在報欄前讀報成為他們茶余飯后的重要愛好。反觀今日,國人的讀書熱情卻在漸漸淡去。據(jù)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國人的圖書閱讀量世界排名靠后。與周邊韓國、日本相比,韓國人均圖書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日本人均圖書閱讀量8.5本左右,而我國人均閱讀量僅為6本,扣除教科書我國人均閱讀量不足1本。這一差距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更為顯著,北歐國家人均閱讀量約24本,猶太民族的人均閱讀量高達64本[2]。國人閱讀量的下降,已經(jīng)成為不爭的事實,無不為之憂慮。全民閱讀的實現(xiàn)需要社會各界全方位地推動,其中學校教育階段是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從學校教育視角進行閱讀推廣研究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如書香校園及閱讀校園的打造等,諸多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需深入探討。
美國學者華勒于1932年在《教育社會學》一書中較早地提出了學校文化的概念,同時西方發(fā)達國家也較早地進行了探索。我國對校園文化的研究始于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第十二屆學生代表大會,這是我國大陸首次提出校園文化這一概念[3]。直到20世紀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園文化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校園文化的研究也從理論探討過渡到實踐探索,從高等教育擴展到基礎教育。一時間校園文化建設在中小學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諸如書香校園建設、閱讀校園、學校文化戰(zhàn)略工程(SCSP)、學校形象識別系統(tǒng)(SIS)等等。已有相關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理論研究層面對校園文化的內(nèi)涵認識不清,實踐操作層面同樣存在諸多誤區(qū)。鑒于此,進一步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澄清及實踐探索十分必要。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進行了較早的界定,馬林諾夫斯基在泰勒的基礎上,從人類學的視角闡釋了文化的概念,這一概念是對“文化”最經(jīng)典的論述,影響著整個學術界對文化的認識。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tǒng)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diào)節(jié)著一切社會科學?!盵4]他將文化分為兩大成分,即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時認為制度是文化的基本單位。
馬林諾夫斯基進一步闡釋了三者之間的關系[4]。器物文化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文化的水準。但器物本身并不具有動力,只有當精神改變了器物,器物才會有價值。同時物質(zhì)文化和器物文化都離不開制度的規(guī)約,文化可以分為很多方面,但諸多方面發(fā)揮作用均受制度的限制和支配。本文立足于馬林諾夫斯基關于文化的定義,對“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的本質(zhì)進行闡釋。
“群文閱讀”即“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gòu),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5]?!叭何拈喿x”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模式或者教學實踐活動,其背后有完善的理論基礎和教育理念為支撐。
(1)多元理念。文化多元化的社會大趨勢,給個體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更好地生存是每個人必備的素質(zhì)。人們開始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反思。知識的客觀性受到了質(zhì)疑,它不再被看成是永恒的,而是具有歷史性與主觀性的。于是,答案的唯一性也被打破,答案不再被看作是絕對的,而是多元的、相對的。
(2)開放理念。既然知識不再是絕對的、唯一的,教育教學過程也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可議論的。所謂開放性,有幾個方面的意思:第一,教育教學評價是開放的。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評價過于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忽視了對個體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從教育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到教育教學過程的實施中存在諸多問題??梢姡荚嚪謹?shù)不是衡量教育成敗的唯一標準,教育教學評價標準應是開放的、多元的,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依歸。第二,教育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是開放的。教材內(nèi)容是豐富的、多元的,教材內(nèi)容的選取應在可為的范圍內(nèi)包羅萬象,同時教育教學內(nèi)容的選取也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
(3)自主理念。自主理念指的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要具有自主意識,主要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過程,學生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忽略學生主體性的弊端,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可見,如何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意義顯得極為必要。一方面,從思想層面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為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可為的空間。在教育教學中,讓自主與探索成為常態(tài),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才能為創(chuàng)新提供可能。
“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指的是在多元、開放和自主的“群文閱讀”理念指導下,以促進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在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叭何拈喿x”校園文化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看,包括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從主體結(jié)構(gòu)看,包括學生文化、教師文化和管理者文化;從呈現(xiàn)方式看,包括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立足于已有校園文化研究成果,同時融入了“群文閱讀”的理念,因此呈現(xiàn)出了全新的特點。
(1)明確的目的指向。現(xiàn)有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目標指向不明確。一般僅僅停留在籠統(tǒng)的談論,但是對于為何要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并沒有過多的關注。同時也沒有對校園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進行闡釋,一般停留在將校園文化的核心看作是精神文化,但是對什么是校園精神文化缺少論述。而“群文閱讀”校園文化建設卻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向性,即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形成以多元理念、開放理念和自主理念為核心的精神文化,在這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下,最終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2)現(xiàn)實的可操作性?,F(xiàn)有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形式化嚴重,停留在物質(zhì)文化建設或表面的口號宣傳,無法深入實施。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園文化建設沒有實施的載體。相比而言,“群文閱讀”校園文化建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群文閱讀”校園文化以“群文閱讀”教學為核心,將語文教學及其他學科教學作為校園文化的著力點,這樣便把學科教學與校園文化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一方面將校園文化作為學科教學的內(nèi)容,豐富了學校教學;另一方也為校園文化建設找到了載體。
“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的獨特理念和全新特點,使其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通過“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打造獨特的辦學理念,培養(yǎng)出一支高素質(zhì)的師資隊伍,并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辦學理念是學校精神的內(nèi)核,是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和辦學理想的特殊表達[6]。辦學理念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并且具有極強的穩(wěn)定性,在一定意義上講,辦學理念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同時辦學理念也具有歷史性,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辦學理念會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目前,中小學辦學理念呈現(xiàn)出形式化、同質(zhì)化等問題。“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在于,打造以多元、開放和自主為核心的特色辦學理念。在學校辦學理念的影響下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終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教師隊伍素質(zhì)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社會的發(fā)展與學校教育的復雜性為師資隊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中小學師資隊伍狀況不容樂觀,無論是宏觀的教育教學理念或是微觀的教學技能等都亟待提升,其中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改進最為迫切?!叭何拈喿x”特色校園文化的多元、開放和自主理念,對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改進具有借鑒意義。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改變自身傳統(tǒng)的師者形象,將教學活動看作一個開放的過程,尊重知識的多元性與學生的差異性。
(1)提升學生的閱讀力。閱讀的對象不僅僅是文本材料,更不局限于教材,個體對所有外界事物的感知、理解和建構(gòu)的過程都屬于廣義的閱讀范疇。同時閱讀在時間上具有延續(xù)性,閱讀不僅僅局限在學校教育階段,它伴隨個體發(fā)展的始終。閱讀是廣義的,它對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的一項核心內(nèi)容即閱讀,通過閱讀文化的建設,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和環(huán)境。在學校閱讀文化的熏陶下,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并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促進學生閱讀力的提升。
(2)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習得的,它的形成需要外界的引導,是衡量人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主體性的重要途徑,學生的主體性問題引起了學界的重視。有學者認為,學生的主體性一方面是人在自我發(fā)展中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是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性,主體性的形成是教育過程的結(jié)果[7]。但是傳統(tǒng)的教育卻遮蔽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失落于教育現(xiàn)實中[8]。學校教育中學生主體性的缺失,嚴重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通過“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在“群文閱讀”理念的指導下,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的絕對權威,改變學生的絕對服從地位,形成開放、自主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使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得到提升,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增強學生的主體性。
(3)養(yǎng)成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yǎng)。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多元文化素養(yǎng)是整個人類社會安定和諧的必備因素,也是個體必備的生存技能。從世界范圍內(nèi)看,國家之間以及民族之間的沖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文化之間的沖突。從個體角度來看,生活中存在著種種紛爭,這些紛爭多數(shù)源自于人與人之間的不理解,而造成這種不理解的根源或許就在于多元文化素養(yǎng)的缺失。多元文化教育是培養(yǎng)個體多元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學校教育中樹立多元的教育理念,在多元的校園文化氛圍中讓學生逐漸認識到世界是多元的,使學生逐漸地學會用理解和欣賞的眼光來分析異文化,最終養(yǎng)成多元文化素養(yǎng)。
鑒于“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的重要性,需尋求其建設的有效路徑?!叭何拈喿x”特色校園文化的建設,需立足學?,F(xiàn)實,多主體共同參與,通過學科教學與校園文化共建的方式,打造三維一體的特色校園文化。
之所以說“群文閱讀”校園文化是一種特色校園文化,核心在于獨特的“群文閱讀”理念,即自主、開放和多元的理念。同時,“群文閱讀”校園文化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指向性和較強的現(xiàn)實操作性。也許我們會疑惑,假若很多學校都做“群文閱讀”校園文化,豈不是千篇一律,何來特色?實則不然,所有學校都可以樹立自主、開放和多元的理念,但是具體操作并不是雷同的。不同地域、不同社區(qū)環(huán)境中的學校各有特點,不同學校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以及辦學條件等各有差異,不同的學校在自己的發(fā)展歷史中也會形成不同的特點?!叭何拈喿x”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立足學校實際,將“群文理念”與學校特點相結(jié)合,而不是拋棄學?,F(xiàn)有的東西,重新植入一個同質(zhì)性的外來文化。
前文提到校園文化建設有多方受益者,他們不僅僅是受益者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涉及范圍較為廣泛,除學校之外還會涉及家庭以及社區(qū)等,因此單靠一方之力無法完成校園文化建設。家長、學校管理者、教師及學生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缺一不可。各主體要增強自身文化自覺意識,從思想上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認同“群文閱讀”的獨特理念。在具體的學?;顒又?,各主體要各司其職。家長提供外部的環(huán)境支持,學校管理者提供相關的保障,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以身作則,學生則在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中踐行“群文閱讀”理念。
理論界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如將校園文化分為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或者直接將校園文化等同于精神文化。理論上認識的不清直接導致了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將校園文化建設庸俗化為物質(zhì)建設,或者將校園文化建設當成空洞的精神建設,這種支離破碎的校園文化建設只能停在表面,流于形式。實際上這種機械的劃分是欠妥的,文化雖然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但是每個部分脫離了整體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是一個整體,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物質(zhì)文化是低層次的校園文化,但它是整個校園文化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中最顯而易見的部分;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中間層次,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均受制度文化的規(guī)約,同時制度文化為二者提供制度保障;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歸宿。精神文化統(tǒng)整著物質(zhì)文化和制度文化,但同樣需要二者的保障;于是,在具體操作中要把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為一體,整體推進,才能打造特色的“群文閱讀”校園文化。
眾多校園文化建設流于形式的原因除了理論認識存在誤區(qū)之外,沒有找到有效的載體也是重要的原因。沒有有效的實施載體,校園文化建設便無法融入學校,成為學校常規(guī)活動的一個部分。鑒于此,在“群文閱讀”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中,需遵循學科教學與校園文化共建的原則。一方面,將學科教學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抓手?!叭何拈喿x”理念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群文閱讀”教學自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最主要途徑。將“群文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課型,將“群文閱讀”理念融入整個語文教學中。并進一步通過語文學科帶動其他學科的發(fā)展,將“群文閱讀”理念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中。另一方面,將校園文化作為各學科教學的重要資源,豐富各學科教學的內(nèi)容。通過學科教學與校園文化共建將校園文化建設落到實處。